來源: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葉碧華
實習生:師清揚
編輯:李欣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近日,奶茶中毒成為熱門話題。據長沙晚報上周報導,湖南長沙一名22歲女教師因長期過量飲用奶茶,導致血糖過高,突然昏迷並大小便失禁,送往醫院搶救後,發現血液呈乳白色,診斷結果為「糖尿病酮酸症中毒」。
經過醫護人員一周的全力救治,該女子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糖尿病卻無法擺脫。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新式茶飲在年輕人圈子越來越流行,類似的「奶茶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去年,廣東佛山一名18歲高中生因為過量飲用奶茶而痛風發作,手和腳關節都冒出大塊結石,無法正常行動;一名28歲程式設計師日常愛喝可樂和奶茶,三個月暴瘦20幾斤,還有口乾、多飲、多尿、容易飢餓等症狀,被診斷為酮症酸中毒;武漢一名26歲主播每天下午一杯奶茶,也出現易餓、心慌乏力症狀,確診為糖尿病,同時還患上了乾眼症……
高中生過量飲用奶茶,痛風發作,指關節長結石,圖源:澎湃新聞
這樣的案例還有不少。如今看來,奶茶喝多了真會帶來很多嚴重後果,但依然沒有撼動其國內最受歡迎飲料的地位。據美團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僅10月1日至4日,該平臺的奶茶訂單量就超過了11億。
要這一屆天天熬夜、周周996的年輕人不喝奶茶,似乎不大可能,但過量喝奶茶到底會帶來哪些危害?又是喝多大的量才算多?總可以了解一下吧。
01
現制奶茶熱度不減
去年,日本媒體一篇題為《排隊8小時,中國掀起「茶飲熱」的原因》的文章討論了中國顧客為了買奶茶願意排8小時隊伍的原因,對奶茶在國內市場的火熱感到困惑。
即使是疫情之下,中國消費者的新式茶飲購買頻率也很高。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16%的消費者每天購買奶茶頻率在一次或以上,43%的消費者一周購買多次。
國慶中秋小長假後,奈雪的茶發布了《2020國慶中秋小長假奈雪的茶大數據報告》,總結小長假期間奈雪的茶銷售情況。《報告》顯示,單單小長假期間,奈雪就在全國售出了超過340萬杯茶飲,會員增長100萬,銷量最高門店賣出了2.3萬杯茶飲。
有意思的是,如今的奶茶已經不止是一種飲品,還是一種社交工具。町芒研究院2020年針對奶茶行業的一項調查發現,因為「喜歡喝」而購買現制奶茶的人數佔總消費者人數的54%,約有14%的消費者是為了「和同事拼單」,而20%的消費者是為了「網紅店打卡/新口味嘗鮮」,還有8%的消費者喝奶茶是為了「提神醒腦」,同時還有一部分人,點一杯奶茶僅僅只是為了「曬」朋友圈。
關於奶茶的話題經常登上熱搜。去年9月,微博、微信朋友圈、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話題突然就火了起來,大家紛紛刷屏曬出自己的奶茶,當天傍晚,微博該話題閱讀量高達2億。
上述《研究報告》還指出,約76.1%的消費者每月會進行1-5次的現制奶茶消費,14.2%的消費者會進行6-10次消費,還有9.7%的消費者會進行10次以上,總體月均消費奶茶達到4.1杯。
為什麼奶茶的熱度能居高不下?町芒認為,奶茶消費者多為無收入(如學生)或低收入人群,僅有14.4%消費者月收入超過了5000元。目前均價15元一杯的現制奶茶,屬於「輕奢」產品,而且奶茶品牌越來越多,不同品牌也在同時推出不同產品,刺激消費者不斷嘗試、「打卡」新的「網紅奶茶」。
同時,外賣行業也促進了現制奶茶的發展。艾媒諮詢調查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新式茶飲購買方式中,外賣佔53%。各大外賣平臺騎手既然可以帶著剛做好的奶茶以最快速度送到顧客面前,顧客自然放棄了其他還需要自己操作、衝泡的飲品。
跟傳統、以香飄飄為代表的衝泡型奶茶相比,現制奶茶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可以「私人訂製」。奶茶店製作前都會提供很多選項,包括糖度、溫度、配料等,消費者可以自選,一杯奶茶搭配不同糖度、配料,似乎就能帶來不同的體驗。而傳統的衝泡型奶茶只有配置好的奶茶粉,糖度、配料都不可調,顯得單調乏味不少。
其實,不少消費者都意識到了現制奶茶的不健康,因此74%消費者會選擇「半糖/少糖/無糖」奶茶,但是,有奶茶成分檢測報告顯示,即使是「無糖」奶茶也不是完全無糖的。
02
奶茶增加多種疾病風險
2017年7月24日,上海市消保委發布了一份奶茶成分檢測報告,檢測產品包括從27家奶茶店購買的51件商品,將其中各項數據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進行了對比。其中,27件正常甜度樣品的糖含量平均值為34克一杯,最高為62克;而「無糖」樣品平均含糖量2.4克,最低也有1.2克,不是完全無糖。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攝入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也就是說,喝一杯奶茶攝入的糖,幾乎就達到了《指南》建議的攝入量。
去年,町芒研究院也評測了來自14個品牌的70杯奶茶,其中「標準糖」奶茶中,最高含糖量58克,平均一杯含糖33.6克;「無糖」奶茶最高含糖量45.5克,平均含糖量13.41克。與2017年上海消保委數據相比,標準糖奶茶含糖量幾乎一樣,無糖奶茶含糖量卻略有上升。
總體來看,奶茶含糖量過高,會增加齲齒及超重肥胖發生的風險,增加心臟負擔,還會使胰臟超負荷工作,長期飲用會使胰島功能衰竭,提高糖尿病風險。
胰臟分泌的胰島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如果血糖水平過高,細胞會難以從血液中獲取能量,身體機能失調,可誘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度患者會有昏迷症狀。之前媒體報導的22歲女子就是因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被送進了ICU,真不是開玩笑。
乳白色「血液」,圖源:長沙晚報
而且,血糖過高還會促進肝臟分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促進毛囊皮脂腺開口的過度角化,影響體內雄激素的活性,進而刺激皮脂腺分泌,導致痘痘加重。
過度飲用含糖飲料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2019年,國際頂級醫學期刊《Circulation》發布的一項針對11.8萬美國人的34年隨訪研究顯示,飲用含糖飲料越多,早死風險越大,每增加一份含糖飲料,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10%。
除此之外,上海市消保委還檢測了奶茶的其他成分。反式脂肪酸方面,《指南》建議「每日反式脂肪酸攝入量不超過2g」,因為在油脂氫化過程中產生的反式脂肪酸若攝入過量,可能影響兒童發育,引發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等。而樣品中有4件反式脂肪酸含量在3.7-6.2克之間,遠遠超過《指南》建議量。
在脂肪方面,成人每日推薦攝入脂肪小於60克,而奶蓋奶茶平均脂肪含量6.3克,無奶蓋奶茶平均脂肪含量2.7克,一杯奶茶最高可提供41克脂肪,再加上從正餐中攝入的脂肪,很容易就超過了推薦的60克脂肪量,增加肥胖風險。
中國註冊營養師、中國營養學會事業發展與宣傳部部長吳佳建議,為了健康,奶茶這類高糖飲品每月最多喝一次,而且注意不要加糖和奶蓋,儘量選擇由鮮奶調配的奶茶。
03
除了少喝奶茶,還能如何預防糖尿病?
報導中提到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種併發症,患者在各種誘因的作用下,生糖激素不適當升高,造成高血糖、高血酮、脫水、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等病理。如治療不及時,就會出現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
據2019年國際糖尿病聯盟數據,中國糖尿病患者約1.14億人,佔全球25%,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是糖尿病患者。長期患有糖尿病對腎臟、心腦血管、神經、物質代謝、眼睛等都有很大危害。
但是目前,還沒有能夠根治糖尿病的治療方案或藥物,如果患上糖尿病,唯一防止其進一步發展的方法就是打胰島素藥劑。報導中的女子,就是因為每天至少喝一杯奶茶,糖攝入過高,導致重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並且昏迷,即使死裡逃生,今後也必須靠胰島素調整血糖水平,才能維持正常生活。
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預防糖尿病,除了注意飲食上糖的攝入量,還要避免晝夜顛倒,因為作息不規律也會增加糖尿病患病風險。
短時間內,作息紊亂一般不會導致糖尿病,但長時間可以引起內分泌紊亂,就可能會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有研究表明,如果患者經常熬夜,可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多,從而引起血糖升高。如果晚上熬夜,白天睡覺多,運動量減少,過多熱量在體內蓄積也會引起血糖升高。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在預防糖尿病方面給出了相關建議:
1、保持合理膳食、經常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
2、健康人群從40歲開始每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議每半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或餐後2小時血糖;
3、及早幹預糖尿病前期人群;
4.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體重指數達到或接近24的超重肥胖者,若體重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發生糖尿病風險下降35-38%。
總而言之,不管是奶茶還是其他飲料,高頻率攝入高糖分都對身體有不少壞處。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這些「網紅奶茶」中的複雜成分和可能導致的風險,想要遠離頑疾,必須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同時也要警惕商家營銷,不應誤將奶茶當作流行標誌,盲目跟風消費。
21新健康×完美 全新科普欄目——《21完美健康說》上線!每周一期,帶給你最專業、全面的健康科普知識,讓你的生命更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