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汙染防治立法迫在眉睫:「我們或正住在毒地上」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土壤汙染立法需要加快進程!」7月15日在武漢大學閉幕的「首屆中國環境資源法治高端論壇」上,與會專家紛紛發出呼籲。

  該論壇由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治研究方陣和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主辦,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承辦。來自立法、司法、執法、學界等領域的幾十位專家學者圍繞「生態文明背景下土壤汙染防治法律問題」的主題探討交流。

  會上,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處長林丹透露,「土壤汙染防治法草案」有望2017年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在此之前,《湖北省土壤汙染防治條例》先行一步,將於今年10月1日開始施行,成為首個土壤汙染防治地方法規。

  「我們可能正居住在比垃圾更具危害的毒地上」

  眾多專家學者呼籲加快立法的背景是越來越嚴峻的土壤安全形勢。

  2013年曝光的湖南省「鎘大米」事件讓土壤汙染開始走進公眾視線,許多人這時才發現土壤也會「藏毒」。

  事實上,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2014年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的土壤超標率為19.4%。

  中國環境資源法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周珂介紹,我國大部分食品都來自農產品及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品,而作為農產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源頭——土壤汙染,卻常常被人們忽視。

  他把這比作一個「管湧」,如不加以控制,未來很可能發展成為「潰堤」——爆發大面積的土壤汙染,引發嚴重的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問題。

  周珂認為,「由於對土地擁有的是有期限的使用權,有些農民對土地是掠奪式經營,不注重保護土壤質量」。

  耕地之外,城市地區的土壤同樣未能倖免。

  《公報》披露,重汙染企業用地、工業廢棄地、工業園區、固體廢物集中處理處置場地等地塊及周邊土壤超標率均在20%以上,最高達36.3%。

  「城市中之所以出現如此多的汙染場地,是因為在工業結構和城市用地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城市眾多高汙染工業企業關閉、搬遷。」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陳德敏教授說。

  據悉,2007年1月,原屬武漢市農藥廠的武漢赫山地塊,在施工時有工人中毒被緊急送往醫院後獲救。

  在城市化進程中,國外城市也曾發生「毒地圍城」的困局。美國拉夫運河小區中毒事件是一個經典案例。拉夫運河原為工業廢棄物垃圾場,在被填埋覆蓋後開發成住宅和學校。調查發現,在1974至1978年間,拉夫運河小區出生的孩子56%有生育缺陷,婦女比搬進來之前流產率增加了300%。

  陳德敏向大會提交的一篇論文提到:「由於我們對所住社區用地的歷史數據幾乎一無所知,導致了一個可怕的現實——雖然沒有人願意生活在垃圾場旁邊,但我們可能正居住在比垃圾場更具危害的毒地之上。」

  現行標準不盡完善

  土壤嚴重汙染背後隱藏著的是一個不盡完善的標準體系。

  會議當中,常州外國語學校「毒地」一案多次被提及。2016年,這一震驚國人的事件導致該校641名學生被送醫檢查,個別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惡性疾病。

  依據《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常州外國語學校「毒地」的源頭——與該校一路之隔的原化工廠舊址,成為建設用地原本就不在該標準適用範圍之內。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標準所王海燕博士表示,現行土壤環保標準體系的確存在覆蓋土地類型不全的問題,只包含農用地,建設用地及未利用地均不在其內。

  重慶大學法學院院長黃錫生教授也指出,1995年印發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已經滯後,「超期服役,20多年未進行修改」。

  此外,現行標準體系指標的不合理設定、不同標準之間的衝突也受到相關學者的批評。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教授呂忠梅關心的是環境健康標準的缺失。

  她介紹,在雲南某地的5所小學曾做過一項調查,被調查的學生鉛和砷的攝入量均超過了國際標準,而在國內現行的有關標準中,卻查無根據。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將土壤定義為地球表面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鬆層,因而操場、教室等非植物生長環境的塵土不能適用此標準。

  然而,上述調查發現,這些塵土是學生們汙染物攝入的主要來源。

  「現行環境質量標準適用於學校嗎?」「現行的土壤質量標準關注的基本是土地能不能生長東西,卻很少關注人本身。」呂忠梅對此很憂慮。她認為,環境法規的理念應當轉變,要「以保障公眾健康為核心」。

  「好的應當更好,壞的不能再壞」

  今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的《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中明確突出了「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的原則。

  據悉,「土壤汙染防治法」也已定名,突出「防治」二字。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教授認為,土壤汙染的「防」和「治」是辯證關係,「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是符合現實的立法原則。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參與起草的《湖北省土壤汙染防治條例》也是國內第一部土壤汙染防治地方性立法。

  湖北省環保廳也算過一筆帳,一畝受汙染的耕地要達到現行的土壤質量標準,要耗時三四年,花10萬元左右。如果乘以全國的受汙染土地面積,這一數字將是驚人的。

  「好的應當更好,壞的不能再壞。」多次參與土壤汙染立法工作的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教授王樹義概括自己的主張。

  從上述《公報》的數據中,王樹義看到的是我國目前應該還有80%左右的土壤尚未受到汙染,「保護這80%的清潔土壤才是首要的,其次才是防止現有土壤環境質量下降」。

  這一主張與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的思路是吻合的。今年3月11日,陳吉寧在答記者問中談到土壤問題時指出:我國土壤汙染防治的三大任務,排在第一位的正是保護未汙染的土地,其後是處理正在汙染的土地,管控和修復已汙染的土地。

  本報武漢7月16日電

相關焦點

  • 土壤汙染防治立法迫在眉睫 我們或正住在"毒地"上
    「土壤汙染立法需要加快進程!」7月15日在武漢大學閉幕的「首屆中國環境資源法治高端論壇」上,與會專家紛紛發出呼籲。   該論壇由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治研究方陣和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主辦,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承辦。來自立法、司法、執法、學界等領域的幾十位專家學者圍繞「生態文明背景下土壤汙染防治法律問題」的主題探討交流。
  • 深化土壤汙染防治 促「土十條」落地生根
    為進一步落實「土十條」各項要求,穩步促進土壤汙染防治工作向縱深發展,切實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9月15日,陝西省生態環境廳委託第三方機構考核組對興平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成效進行綜合評估。會上,部門負責人就興平市在近年來落實土壤汙染防治工作中從政策制度、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土壤汙染防治宣傳教育、土壤汙染源頭管控等方面開展情況作了詳細的匯報。在聽取匯報後,第三方機構考核組客觀的對興平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成效予以肯定,並對今后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提出要求及建議。
  • 孫寧:「三新」視角下對 「十四五」土壤汙染防治思路的思考
    02「十四五」土壤汙染防治新階段和機遇挑戰分析2035年我國土壤汙染防治水平必將為基本建成的「美麗中國」提供更加有安全保障的土壤物質基礎。一方面,經濟社會新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國土壤汙染防治也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防治法》的法律保障下,進入「責任落實為根本驅動、全面加快發展、各項工作齊頭並進、重點補齊短板」 的新發展階段,同時當前面臨的土壤環境管理突出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改變,與「十三五」土壤汙染防治總體基調相比,「十四五」期間總體仍應體現為「繼承」和「深化」的定位與關係。
  • 全面推進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新聞發布會實錄(文+圖)
    為了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我省汙染防治工作,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了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孫玉龍先生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中央駐甘、香港駐甘、省市40多家媒體的記者朋友們,歡迎大家的到來。  首先,請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孫玉龍先生介紹全省汙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情況。
  • 丹東市積極加強水環境汙染防治工作
    2020年,丹東市繼續積極加強水汙染防治工作。完成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45個汙染隱患整治工作及鴨綠江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馬市島生活滅源汙染治理。出臺實施了丹東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完成花園河、白房河、五道河、九道河、北部山區截洪溝、截汙管線與清淤工程。
  • 舞陽縣汙染防治攻堅戰獲佳績
    舉報    央廣網漯河1月15日消息(記者王勇生 胡文斌 通訊員 劉娟) 2020年是三年汙染防治攻堅戰收官之年
  • 燕山大學「倒地」擊中徵地立法軟肋
    這些道理,正擊中了我國徵地立法的軟肋,暴露了我國土地立法上的漏洞和空白:一是徵地面積如何審核,嚴格控制;二是土地性質變更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和履行什麼程序,以及如何防止以教育等公益名義徵地後改變土地性質而從中大賺差價;三是徵收集體土地規定期限內未利用,是收歸國有還是退耕還民?如何認定未利用,按整塊土地還是按一定比例?
  • 源頭治理迫在眉睫 犬患治理成為城市文明新考題
    綜合治理已經迫在眉睫● 治理流浪犬的法律和政策規定要符合常識和理性,愛犬人士也應有自律意識,對隨意棄養行為進行一定規制,並不是「想養就養、不想養就可隨意棄養」最近,一則事發江蘇無錫的「城管棒打流浪犬」視頻在網絡流傳,引發國內一些寵物保護組織發聲質疑,由此形成了「支持清理流浪狗」「反對虐待流浪狗」等幾乎對立的觀點。
  • 2019年十大立法脈絡
    正所謂土生萬物,地載萬代,土地是中國農民的命根子,土地制度則是當下中國改革最關鍵的議題之一。自2015年以來,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全國多個地區展開了農村三塊地的試點改革。將試點改革的成功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正是此次修法的歷史使命。
  • 我反對為貓狗立法,為動物立法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體現
    動物福利倡導者們的最高綱領就是禁絕一切動物養殖和試驗,本質上即剝奪了我們全人類與生俱來的吃肉權利。動物福利論和素食主義根本就不是道德,只不過是他們自己的私人癖好與一廂情願,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宗教。現代國家都遵循政教分離的原則,怎麼能用立法的方式去強迫人不殺牲畜不吃肉呢?
  • 青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楊釗賢:打好升級版汙染防治攻堅戰,讓天更藍...
    楊釗賢表示,市政府建立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新機制,每半個月召開一次調度會議,找問題、促整改、抓落實。緊盯影響青島市大氣質量持續改善的主要因素,從抑塵、控車、壓煤、減排等重點方面持續發力,出臺實施大氣汙染防治強化攻堅「20條」。爭取中央、省級大氣汙染治理資金8021萬元,加強汙染治理和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建設,積極運用衛星遙感監測、計程車走航監控等先進技術,提升大氣汙染防治水平。
  • 南京人大首用「黑綠藍紅」四種顏色概括立法工作
    朱佔立 攝晨報昨天關於《南京擬制定、修改7部條例》一文報導了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翔在1月13日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所作的《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出2021年南京立法計劃(草案)。昨天記者就具體立法工作進行了進一步採訪。這些立法項目 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
  • 天更藍 水更清 土更淨——愛輝區交出汙染防治攻堅戰滿意答卷
    東北網1月7日訊 2020年是汙染防治攻堅戰收官之年,愛輝區採取倒排工期、掛圖作戰、「一月一調度一通報」等措施,強力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百日會戰」各項任務落實,圓滿完成了所涉及的任務。全面推進大氣汙染防治計劃,讓天更藍。抓好《黑龍江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的宣傳和貫徹落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