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新算法找到夢境的隱藏含義;自私的人成功難維持長久

2021-01-08 騰訊網

1,Nat Genet | 林希虹團隊揭示多組學數據的有效整合增強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研究中罕見變異與表型和常見疾病關聯性的發現

來源:BioArt

8月24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林希虹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Dynamic incorporation of multiple in-silico functional annotations empowers rare variant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large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studies at scale 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個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的罕見變異與表型和常見疾病關聯性分析有效的和可 擴展的檢驗方法STAAR(variant-Set Test for Association using Annotation infoRmation)。

該方法通過動態加權有效地引入並整合了多組學功能注釋數據,顯著地提高了罕見變異與表型和常見疾病關聯性檢驗的統計功效。STAAR方法可以用於分析多種類型的表型數據,包括連續性表型和離散型表型,同時可以避免由人群分層現象和親屬及相關樣本所帶來的關聯分析混雜性。這一研究創新地在關聯分析中引入了多組學功能注釋數據,填補了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中罕見變異關聯分析方法的重要空白。

2,建立大樣本獼猴腦影像標準化模型為個體化分析奠定基礎

來源:細胞

近日,《Cerebral Cortex》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Normativ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Brain Differences Based on a Population MRI-Based Atlas of Cynomolgus Macaques》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徵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在162隻健康食蟹猴上採集了高分辨的磁共振影像數據,製作了食蟹猴腦圖譜並同時建立了標準化模型,描述單個獼猴大腦的解剖結構特徵隨年齡變化的軌跡。此大樣本標準化模型可用於獼猴疾病模型的參考對照,為實現個體化定量統計分析鋪平了道路。

3,【Nature子刊】新發現:激活Wnt蛋白可治療耐藥性髓母細胞瘤

來源:轉化醫學網

難治性MBs中罕見的內源性wnt活性MB細胞降低了其致瘤特性成神經管細胞瘤(MB)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腦瘤,近年來已被分為四種分子亞型。第一組腫瘤預後良好,很少擴散,也很少致命。但第二、三和四組仍然具有侵襲性,有轉移性擴散,儘管接受了全面治療,20-30%的患者仍會死亡。第一組MB也被稱為Wnt亞型,其特徵是Wnt信號通路的明顯激活,而Wnt信號通路在多個組織和器官的正常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麥克馬斯特大學希拉·辛格博士實驗室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了一種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激活成神經管細胞瘤非Wnt亞型中的Wnt通路,使這些惡性腫瘤對治療更敏感。這項工作還發現了Wnt通路,它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促進癌症的,在某些情況下起著癌症抑制劑的作用。該研究在8月28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題為「Wnt activation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in medulloblastoma」。

4,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高的人有導航缺陷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一項由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和弗萊堡大學的Anne Bierbrauer博士、Lukas Kunz博士、Carlos Gomez博士和Nikolai Axmacher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高的人也發現有空間導航問題。文章於8月28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團隊使用了計算機化的導航任務,其中參與者無法使用外部地標找到自己的路。研究人員比較了無遺傳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202名志願者和有遺傳風險增加的65名志願者的導航性能。後者具有載脂蛋白E(APOE-ε4等位基因)基因的特異性表達。結果表明:有阿爾茨海默病遺傳風險的參與者表現不如對照組。

5,傷口總是留疤?沒關係,激活這種傷害感受器,或許能與疤痕說拜拜~

來源:生物探索

γδT細胞是TRPA1介導的組織再生所必需的

8月28日,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皮膚科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藥理激活皮膚感覺神經元上的傷害感受器——TRPA1可減少疤痕形成並促進組織再生。相關成果發表於《Science Immunology》上。

6,柳葉刀子刊:數位化心理幹預用於中低收入國家的有效性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8月28日,《柳葉刀·精神病學》在線發表了一項系統綜述及meta分析,為數位化心理幹預用於減輕中低收入國家精神健康問題提供了新的證據。本項研究是首項探討數位化心理幹預用於改善中低收入國家個體精神健康問題的meta分析。針對22項研究的分析顯示,數位化心理幹預的療效優於包括常規治療在內的對照,效應量中等(Hedges』 g=0.60),需治數(NNT)為3。此類手段有望填補資源有限的國家的精神健康服務缺口,而這一點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尤其有意義。

7,AI解夢成為現實,貝爾實驗室新算法嘗試找到夢境的隱藏含義

來源:學術頭條

在近期發表於《皇家社會科學學會》的一項研究中,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發表了他們設計和編寫一種新的算法,並利用該算法自動分析了 DreamBank.net 資料庫中的 24000 多個夢境。

該算法基於一種心理學家歡迎的「評分」系統,為每個夢境計算出多個「分數」:例如,夢境中人物的攻擊性,或情感之間的關係以及消極、積極的情緒。當研究人員將他們的工具得分與心理學家所計算的得分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算法計算出的分數與心理學家給出的分數匹配率達到了 76%。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利用這個新算法所創建的工具,可以識別並量化夢境中的特徵、互動和情緒,並幫助心理學家快速識別患者潛在的壓力源和心理健康問題。

8,PNAS新鮮出爐:自私的人成功難維持長久!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9月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跟蹤調查了那些性格不好的人(自私、好鬥和善於操控他人)從大學或研究生畢業走上職業生涯約14年後,用科學數據得出的明確結論:自私的人在追求權力過程中沒有優勢。

研究通訊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的心理學教授Cameron Anderson教授說:「我對調查結果的一致性感到驚訝。無論是個人還是環境,不友好並沒有給人們在權力競爭中佔得優勢,即使是在更殘酷的『狗咬狗』的組織文化中也是如此。」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換血或能改善中風症狀;睡眠不足增加憤怒感和挫敗感

2,腦科學日報:人工蛋白質成功修復神經連接;午睡超1小時有損健康

相關焦點

  • AI解夢成為現實 貝爾實驗室新算法嘗試找到夢境的隱藏含義
    古代巴比倫人認為夢境包含了預言,而古埃及人則將夢境視為神靈給予的信息來崇拜。在 19 世紀 90 年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為夢境裡面的人物、物體和場景分配了象徵意義,並著重於性別和侵略性方面的意義。縱觀歷史,人類一直試圖從夢境中提取它所隱藏的含義。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算法分析人的夢境
    據《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建立了一種新算法來分析人的夢境,並通過機器自動分析了來自「夢境銀行」(DreamBank.net)網站的24000份數據,證實了這種算法的有效性。有史以來,人們一直試圖從夢中尋找潛在的意義:古巴比倫人相信夢境中存在預言,古埃及人則將其視作是上帝的啟示;直至1890年,弗洛伊德對夢境中的人物、物體和場景進行了分析;而今天,多數心理學家都是「連續性假說」的支持者,相信夢是醒時生活的一種延續,可以幫助人們捋清真實生活中的經驗並解決其中的問題。然而,解析夢境是一項冗繁而耗時的工作,需要心理學家提取夢境中的片段,並從中找到主題。
  • 腦科學日報|他們分析了45000個大腦,只為判斷大腦的「年齡」
    :Fenozyme在腦瘧疾治療取得新進展!來源:NanoLabsFenozyme減輕腦炎和蒿甲醚治療ECM小鼠先前研究發現,人鐵蛋白(HFn)可以與BBB 內皮細胞(BBB ECs)上表達的HFn受體(HFRs)結合,並作為多功能納米載體用於疾病治療。
  • 新算法助力人類「解夢」
    據《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建立了一種新算法來分析人的夢境,並通過機器自動分析了來自「夢境銀行」(DreamBank.net)網站的24000份數據,證實了這種算法的有效性。
  • 8個在夢境裡經常出現的畫面所隱藏的真實含義
    我們每個人在睡覺中都會做夢,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夠記住,而有的人則會很快忘記,那麼對於夢境裡出現的這些畫面,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真實含義?也許很多人都很好奇,但是能夠真正了解的人,恐怕少之又少,畢竟這和專業的心理學有關,只有相關的專家,才可以為我們解密夢境裡的秘密,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揭示:關於這8種夢境裡的場景,心理學家給出了完美解釋!011,墜落你有沒有在夢境裡,出現突然墜落的場景?
  • 腦科學日報:為什麼胖人通過節食減肥很困難?充足睡眠改善記憶力
    4,漆黃素(非瑟酮)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來源:阿爾茨海默病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候選藥物,先前被證明可以減緩腦細胞的衰老,新研究發現此化合物成功地逆轉了遺傳性阿爾茨海默病小鼠的記憶喪失。
  • 你不可不知的7大夢境含義,隱藏在潛意識裡的秘密
    自從人類有了智慧,便開始研究夢的含義,並希望從夢中得到啟示。雖然科學無法證明夢的含義,但千百年來全世界無數文獻典籍沉澱下來對夢的研究揭示了這7大夢境含義的普適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夢境7:迷路或被困這是一種很多人都有並且很常見的夢。
  • 夢境分析治療成現實!一種快速算法工具,可在夢中發現日常生活的...
    今天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的論文中,來自義大利研究團隊通過開發複雜的夢境分析量表,以幫助人們改善自己的現實生活,並為睡眠科學家所稱的「夢的連續性假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該論文題為「Our dreams, our selves: automatic analysis of dream reports」。
  • 腦科學日報:大腦如何判斷「有或無」;憋尿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研究小組應用新開發的CaRMA(Calcium and RNA multiplexed Activity)成像方法發現,在特定行為中,同一種分子類型的神經元有著相似的反應方式。此外,一種類型的神經元並非只參與一種特定的行為。
  • 貝爾實驗室新算法被發現,它將幫助人類解夢
    但整體上來看,人的夢境是奇怪複雜的,即使是專業的心理學家也需要從繁複的夢境中獲取有價值的片段來進行分析,然後才能定下整個夢境的主題。 新算法如何對夢進行解析? 美國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想到了利用人工智慧算法來解析夢。
  • 頂級勝率:找到生意中的「保羅算法」
    但是,憑藉數據思維與數據,保羅和相信他的人一起,以一己之力找到了這套產業模式中新的商業邏輯。在市場營銷中如何使用「保羅算法」?如何通過數據與算法,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真正的市場,真正的洞察,真正的生意?如何找到生意中的「保羅算法」從Loser到winner,保羅通過數據算法將合適的人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隊伍和每場比賽的打法,最終取勝。在生意中,則主要是將合適的洞察組合在一起形成戰略戰術,指導實戰,最終取勝。
  • 腦科學日報:越胖記憶力越差;大腦如何區分現在與過去的危險?
    2,曲靜/慈維敏/張維綺/劉光慧合作揭示RNA m6A修飾調控人幹細胞衰老的新機制 來源:BioArt METTL3/m6A通過維持IGF2BP2介導的MIS12 mRNA穩定性延緩人幹細胞衰老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目前已知的真核生物RNA上最為常見的一類轉錄後表觀修飾,它的建立
  • 夢境中所出現的場景,真的有「特殊含義」嗎?科學家怎麼說?
    夢境中所出現的場景,真的有「特殊含義」嗎?科學家怎麼說?夢境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東西,在晚上臨睡覺之前,會和自己最心愛的人各自道一句晚安好夢,希望在你的夢裡有我的出現。如果自己在夜裡夢到了自己喜歡的人,這是由於太喜歡這個人了,白天不斷思念,所以才會出現在我們的夢境當中,這是我們對自己所做夢的解讀。心理學對夢的解讀在心理學和科學上,對於不同的夢境也有不同的含義,他們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定的故事,關於夢境有些人不以為意,而有些人很願意探討夢境之後隱藏的故事。
  • 最常在夢境裡出現的8個場景所隱藏的事實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做夢,只不過,我們大部分的夢境都不被記憶。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那些被你所記憶的夢境,它們是否有特別的含義呢?而且,不僅是心理學家們一直都在對夢境進行廣泛研究,以試圖弄清楚在我們睡覺時,大腦和身體會發生些什麼。
  • 腦科學日報:年輕人沒有耐心?多吃巧克力可提高認知能力
    這些細胞大多位於腦內齒狀回區域,並與神經前體細胞相臨近。部分衰老的神經前體細胞高表達包括白介素27(IL-27)在內的多種衰老相關表型。這些免疫因子可以激活並擴增腦內聚集的免疫細胞。此外,RNA測序和免疫篩選等證據表明,衰老導致神經前體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類分子(MHC-I)下調,造成免疫耐受缺失,從而在正常腦衰老過程中激活免疫監視,損傷神經前體細胞。
  • 如何長久地維持一段親密關係?
    很多人常常為情所困,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事情,想要長久地維持一段親密關係,懂得一些套路是很有必要的。兩個人相愛是非常容易的,只要彼此不討厭對方就行,可是一段感情想要走得長久,僅僅靠喜歡是完全不夠的。當兩個人決定在一起之後,兩個人接觸的時間會很頻繁,通過長時間的接觸和了解,彼此的缺點就會暴露出來。至於兩個人能夠繼續下去,全看彼此對彼此缺點的接受程度。
  • 騰訊天衍實驗室奪世界機器人大賽雙冠軍 新算法突破BCI瓶頸
    日前,「2020世界機器人大賽-BCI腦控機器人大賽」公布成績,騰訊天衍實驗室和天津大學組成的C2Mind戰隊,經過多輪賽程的激烈比拼,實力入圍BCI腦控機器人大賽「運動想像範式」賽題決賽,最終成功斬獲技術賽「顳葉腦機組」一等獎,以及技術錦標賽「顳葉腦機有訓練集一等獎」兩項冠軍。
  • 「全腦開發」,是科學還是忽悠?
    這則打著「全腦開發」旗號的培訓視頻引發人們熱議。瀏覽網絡上相關信息,記者發現,「全腦開發」概念幾乎成為學生和家長間流行的神話。&nbsp&nbsp&nbsp&nbsp何謂「全腦開發」?「全腦開發」有無科學依據?當前的相關培訓市場是否到了監管的時候?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 新算法突破BCI瓶頸 中國團隊奪世界機器人大賽雙冠軍
    戰隊,經過多輪賽程的激烈比拼,實力入圍BCI腦控機器人大賽「運動想像範式」賽題決賽,最終成功斬獲技術賽「顳葉腦機組」一等獎,以及技術錦標賽「顳葉腦機有訓練集一等獎」兩項冠軍。   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腦-機接口)是指通過對神經系統電活動和特徵信號的收集、識別及轉化,使人腦發出的指令能夠直接傳遞給指定的機器終端,從而使人對機器人的控制和操作更為高效便捷,俗稱「腦控」。
  • 針對24000個夢境的研究證實了睡眠科學家的...
    和許多人一樣,Izzy會夢見一些不太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奇怪人物。但這個夢怎麼解釋呢?例如,生活中的焦慮會導致產生負面影響的夢境,反之亦然。做夢會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心理學理論可以追溯到20世紀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其他人的工作,他們率先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即夢中隱藏的意義可以在一個人的真實世界經歷中被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