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有趣的中國民俗信仰文化,居家保護神

2021-01-15 長安説書人

前言

我們人類,自從有了思考的能力就變成了"十萬個為什麼"。天為什麼這麼高?地為什麼那麼廣?海到底有多深?在我們對這個世界還處於懵懂認識的時候,就有好多好多無法理解的現象。

下雨是不是有神靈掌管著施雨?當我們無法解釋這些大自然的現象的時候,幻想中的天神和大自然就是我們最初的信仰。這種對大自然的崇敬與信仰,慢慢演變,成為了我們代代相傳的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究竟是個啥?

這是一個俗成的約定所有的信仰都來源於生活,我們的生活也從來都離不開信仰的。民俗信仰聽起來怪深奧的,究竟是什麼?說白了就是我們傳統習俗中的文化。

舉個例子就明白了,咱們過年有放鞭炮驅趕年獸的習俗。按照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哪有什麼年獸,都是些虛頭巴腦哄小孩兒的。即使我們不相信有年獸、但我們依然會在過年的時候一起放鞭炮完成這個儀式。

這就是我們的民俗,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不管咱們的老祖宗信不信鬼神,這個傳統一直被傳承了下來。

無處不在的神中國自古以來就多神,各路神仙多到我們數也數不清。過去很長的一段歷史中,因為科學發展落後,老祖宗們面對大自然的力量是束手無策的。他們很無奈,面對天災人禍,只能把美好的願望寄托在神靈保佑身上。

所以,中國的民俗信仰中就出現了大量的"居家保護神"。比如:門神、財神、灶神、井神、廁神、床神等等。凡是能帶來好運的,不管是什麼,都可以有神。信仰這些保護神能給我們帶來好運,並因此舉辦儀式和活動,就是所謂的民俗活動。

有趣的保護神故事

中華民族對居家保護神的信仰由來已久,蘊含了豐富的內涵和文化。可以說,居家保護神的發展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華文明的傳承中,居家保護神們承載太多的文化傳統。

中國民俗的居家保護神太多了。水井神有水井公、水井媽;生育神有子孫娘娘;兒童神有鬼子母;防盜神有五道將軍;自由婚姻神有華嶽三娘;房帷神有床公、床母等等。我們就著重講兩個好了。

廁神——保護受害婦女我們古人認為在生活起居中,處處都是有神靈的,每天都要去的廁所也有它的保護神——廁神紫姑。

相傳,唐代山東萊陽有個叫何媚的姑娘,小聰明伶俐,知書達理。長大後何媚就嫁給了一個唱戲的。

武則天時期,壽陽刺史李景見何媚容貌出眾,就謀殺了她的丈夫,把她納為妾室。結果,李景的大老婆見何媚年輕漂亮就心生嫉妒,在廁所中謀殺了何媚。

因為死得太委屈,何媚的冤魂不散。每當李景去上廁所就會聽見女人的哭聲。後來武則天知道這件事後非常同情何媚的遭遇,於是就把她封為了廁神,也有傳言說是玉皇大帝封的。

後來就有了一個關於廁神的習俗。每年元宵節之夜,把廁神的形象做成紙人或者木偶放在廁所裡祭拜,嘴裡要念:"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子胥指的就是李景,曹夫就是他的大老婆,小姑自然就是何媚。如果祭拜的時候人偶動了,就說明廁神降臨。

不過關於紫姑的說法有很多,還有傳言是被呂后做成"人彘"丟進廁所的戚夫人。因為戚夫人的慘狀驚動了天地,就把她封為廁神。過去廁神的香火很旺,她除了管廁所,也能通過佔卜詢問禍福,消災闢邪。

中國古代女性的地位家庭很低,把生孩子說成是汙穢的事情,放在現在根本沒辦法想像。古代婦女生孩子不僅會被說是汙穢,還可能把產婦趕進廁所分娩。所以婦女們就只能將這種無奈寄托在廁神身上,希望她能保護古代婦女的受害者。

失戀保護神——泗州大聖話說福建惠安和晉江兩個縣的交界處有一條水流湍急的洛陽江,非常危險。

宋朝蔡襄的母親懷他時,乘船過江受到了驚嚇。上岸後就說:"我兒子以後要是能做官,我一定讓他在這裡修一座橋方便行人。"

沒想到蔡襄果真做了官,並在母親的教導下來到這裡建橋。可是江水太急,直接把放入水中的石頭衝走了,焦急的蔡襄實在是沒有辦法。

有一天,一個白髮老人帶著一位美麗的少女從江上劃著小船過來。老人對大家說:"誰用錢投中我女兒,就把女兒嫁給誰。"結果人們大把大把的投錢,卻沒有一個人投中,錢全都掉進了江裡。

原來老人是當地的土地,少女是觀音變的。他們每天吸引人來江邊投錢,幾個月後,江裡的銀子和銅幣不計其數,最終積累成了洛陽橋的奠基石。

觀音一看差不多了,正準備撤退。不曾想一個年輕人偷偷在她轉過背的時候掏出一大把碎銀子扔過去,竟真的打中了觀音。

後來老人把這個年輕人帶涼亭議婚,年輕人坐在涼亭後就再也沒站起來,原來是觀音把他的靈魂度化到西天成佛去了。後來他成為了民間膜拜的"泗州大聖",人們修建了很多供奉他的涼亭。

泗州佛原本以為能娶美嬌娘,結果卻遭遇婚變,成佛後對人間的痴男怨女很是同情。因此熱戀中的男女如果遭遇不順心,只要在泗州佛的腦後挖下一點泥巴撒在愛人身上,他們就能有圓滿的結局。可憐泗州佛的塑像沒有一個完整的,全都沒有了後腦勺。

古人的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輕男女對婚姻常常沒有多餘的選擇,只能聽從父母安排。

有很多痴情的男女為了追求美好的愛情,歷經磨難,最終卻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在一起。這些禮教的束縛使這些痴男怨女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失戀保護神就應運而生了。

民俗信仰和宗教、迷信的不同

聽完這兩個故事,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不就是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嗎?其實民俗信仰和宗教、迷信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民俗信仰不同於封建迷信從表面上看,民俗信仰和宗教、迷信確實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比如:把美好的願望都寄托在神靈的保佑,把不好的事情歸結到有惡靈作祟。甚至在中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封建迷信是民俗信仰傳承的主要內容。

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是封建迷信對民俗內容,用一種歪曲的手段造成了歪曲的認識。

封建迷信說白了是一種受到功利支配的欺騙手段。把自然現象用神靈、鬼怪進行曲解,再用佔卜、祭祀等方式騙取人們的虔誠信仰、錢財。所以,搞封建迷信是惡俗的,對社會的危害性很大。

民俗信仰不等於宗教信仰從宗教方面來說,宗教就像一種有組織有紀律的正規軍,而民俗信仰就像一些有共同意願組建的民兵團。

宗教信徒有崇高的教主、有嚴格的教規、還有完整的哲學倫理體系。

佛教有主持、佛經,道教有道長、道德經。他們有固定的場所,有專職的執事人員。而民俗信仰卻沒有,它就像一種長期以來人們在生活中達成的某種共識。

民俗信仰是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它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體現了人們的老實和善良。雖然他和宗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並不受宗教的約束,也不受封建迷信的愚弄。居家保護神的誕生是基於「萬物有靈」,也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

民俗信仰沒有固定的信仰組織,但總是自發的在某一個特殊的日子,一起做著同樣的某件事。甚至連信奉的神靈都沒有具體到某一個具體的神身上。如果問你誰是老天爺,你恐怕也答不出具體誰是老天爺。反正大家遇到問題都要問一問:老天爺,你為什麼要這麼對我?

結語

人們信仰居家保護神只是在長期生產中形成的一種民間習俗。人們在自己創造的神佛面前跪拜祈求,希望能有美滿的姻緣,健康的身體。這種美好的願望是無可厚非的,誰都不會在這種滿足心理需求的方式上找不痛快。

我們的祖先創造的這些居家保護神,每一個都有傳奇的故事,鮮明的性格特徵。保護神被賦予的護佑功能是一種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這些民俗文化是歷史的沉澱,是文明的傳承,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後人最寶貴的,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明財富。

相關焦點

  • 談陶瓷民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在這裡座古都裡,陶瓷文化無人不曉,眾人皆知。景德鎮對外開放的民俗特點,具體表現在對民窯文化、皇宮文化、士人觀念樂趣、民俗別的類別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域外文化的普遍消化吸收。再當在對景德鎮當然、師祖、英雄人物三大製造行業欽佩開展敘述後,此書精本地強調:景德鎮作為一個擁有 上千年制瓷史的手工業者大城市,其節日習俗有自身獨特的特點,那便是以漢中華民族節日習俗為行為主體,結合了瓷業製造、宗教信仰祭拜和行幫公會的風俗習慣主題活動。
  • 臨汾襄汾縣汾城鎮宗教信仰,城隍、關帝、社稷神、文昌星信仰為主
    汾城鎮現存的城隍廟、關帝廟、社稷廟都植根于于中國鄉土社會,其宗教信仰與中國歷史文化有很深的淵源,屬於中國民間宗教的範疇,而文廟反應了儒教信仰。 儒教信仰 儒教信仰主要指對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信奉。
  • 上古四御尊神:后土娘娘、勾陳大帝、南極長生大帝、紫薇大帝
    在我國的歷史民俗之中,充滿了很多至高無上,且被人們極為尊敬的神明,尤以三清為尊。可在我國神仙傳說之中,唯有四御尊神可緊隨其後,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四御:后土娘娘、勾陳大帝、南極長生大帝、紫薇大帝。首先要說的便是被尊為土皇的后土娘娘。
  • 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結果
    ,它歸屬於中國的民間宗教信仰體系,不為正統佛教所認可,是印度大乘佛教文化(以顯教為主體)與中國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對話的結果。在這種觀音信仰體系中,中國文化對印度佛教文化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成為一種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觀音信仰體系。 在中國民間信仰的領域裡,儒道文化同印度佛教文化在觀音信仰方面的對話是通過不同於正統佛教領域的許多不同方式來進行的。
  •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信仰的香火觀念與進香儀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信仰的香火觀念與進香儀式 2017年11月03日 14:00 來源:《民俗研究》 作者:張珣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香火/
  • 數字成語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和有趣的民風民俗(之五)
    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胡說八道。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民俗共有17項,國家級1個,省級2個,泉州市級6個,南安市級8個。
  • 中國人給死去的親人燒紙祭祀,是民俗文化遺產,還是迷信?
    民俗能傳承幾千年,不是文化是什麼?除了中國,什麼文化能傳承幾千年?中國的民俗,就是中華的基因,能傳承的,就是文化,就是非物質文化。這種文化已經流傳千餘年了,主要是古代人們相信人死之後會去陰間生活。現在人們雖然大多都知道沒有陰間,為什麼還要舉行儀式呢?主要是緬懷先人的一種方式吧。死後燒紙錢都是以自己的理解去緬懷先人。活著的時候你孝順好了,死後就不管了?
  • 當代中國的信仰理解與信仰包容
    英國也曾有政治家在談到文化信守時強調,可以「失去印度」,但不能「忘掉莎士比亞」。相關的文化或文化認同及共識也可以超出國土、跨越國界,有更為寬闊的輻射和影響,在政治信仰各異的處境中仍能達到文化信仰的相同。例如有海外華人曾提出,基於「文化中國」的理念來構建「中華文化共同體」,實現文化上的「同情共感」、「同體共愛」,達到「情深而文明」的境界。
  • 越南為什麼會形成母神信仰文化?這裡是「陰性」的文化土壤
    考古發現越南的早期文化都與農業相關,如和平文化、東山文化、北山文化,等等,它們共同架構了越南作為東南亞農業中心的獨特地位。與之相對應,發明農業並掌握著農業技藝的女性,自然在信仰與生活上均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們在生活上掌握農業耕種,在信仰上也成為管轄宇宙的女性母神。本章著重討論在古代越南農業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越南濃厚的陰性土壤、重母現象,以及古代女性在現實生活中以其對家庭的經濟貢獻而提高自己的形象。
  • 薦書 |李祥林《民俗事象與族群生活:人類學視野中羌族民間文化研究》
    在此以口頭為傳播渠道、以民間為存活場域的文化遺產中,積澱著羌人的歷史,結晶著羌人的信仰,凝聚著羌人的情感,寄寓著羌人的生命。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讓我們心動,引我們神往,也令我們敬重。研究中國西部民族遷徙走廊上源遠流長的羌族文化,除了實證性描述也需要理論性闡釋,除了局部對象考察也需要整體學術透視,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實事求是地講,由於種種原因,多年來人們在這兩方面所下功夫並不均衡,薄弱方面期待更多關注和投入。
  • 中國古代故事:行業始祖與保護神(下)
    將這一事件與關羽信仰聯繫在一起的則是正一派道士張靜虛,如明人朱國禎《湧淦小品》卷二十說:「宋崇寧中,池水數潰,張靜虛攝雲長之神治之,池鹽如故。……池長百二十裡,闊七裡,周垣守之。每大雨輒能敗鹽,必禱於神而止。蛋尤以其血為萬世利,而雲長周旋,永此利源,同於煮海,奇矣,奇矣。」這樣,關羽具有了經濟保護神的身份,並作為廣泛的財神而獲得了新的地位,而蛋尤與其妻則被蒲州民視為鹽池孽神。
  • 屬馬之人的保護神——勢至菩薩
    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但在當下更多的是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民俗文化符號,具有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以示新年的祝福。古書上記載:「仲春祭馬祖,季春享先蠶,是蠶與馬同其類爾。」馬在古代對人類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交通、戰爭等都離不開。比如繁榮昌盛大宋,物質和精神文明在當時都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可是整個大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直被人欺負,原因就是缺乏的良種戰馬。因為優秀戰馬出自塞外,被人卡住了脖子。馬至今,還在繼續為人類服務。
  • 專家談農曆:中國人民族信仰與情感的時間載體
    農曆新年,今稱春節,是舉國同慶的中華民俗大節。為何公曆(格里高利曆)在中國推行100年來,農曆歲首仍然為國人如此重視?  要回答這一問題,還得從農曆的產生及其文化內涵、功能說起。農曆,又稱夏曆、陰曆,是中國先民的文化創造與智慧結晶,在幾千年的不斷調整與完善中,成為中華民族的重大文化遺產,至今仍生動地傳承於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農曆,顧名思義,是服務農業生產的曆法。農業是傳統中國人謀生的主業,農業生產活動直接受到天地自然的制約與影響。因此,人們對天文、氣象、物候的時序變化極為關注,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與自然協調的時間體系。
  • 道教信仰中的六御,分別是哪幾位呢?其中有金闕至尊玉皇大帝
    源於中國古代「六合」觀念,所謂「六合」,指宇宙的巨大空間,即上、下、四方(東、西、南、北)。也就是「四御」加上玉皇大帝和救苦天尊。玉皇大帝,是道教信仰中的天地的主宰。他居於彌羅宮通明大殿之中,統領三界十方諸神與四生五道芸芸眾生,以及西方極樂世界仙,神,道,佛等宗教並權衡世間一切興隆衰敗、吉兇禍福。是三清之下,四御之上的大神。
  • 任何一項民俗文化事象,都要結合多角度來審視,試以龍文化來分析
    任何一項民俗文化事象,除了人與社會統一的理論前提,民俗還是各種社會元素的綜合。要深入解剖一個民俗事象,就不能把目光停留在簡單的或者單一的因素上。這就需要多種學科的知識結構和多角度、多層次的審視。我們為了說清問題,不妨以華夏民族傳之既久的龍文化以及其他動物事象來做一番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