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果真成了拯救青少年體質的『強心劑』?」——媒體的這一問,起因於河南鄭州宣布,兩年後中招體育考試將使用抽籤,除了長跑為必考項目外,素質類和技能類考試項目都將由搖號決定,以避免學生考什麼練什麼的「偏科」,倒逼學生均衡全面地強身健體。
一定聽過這類新聞——中小學開學典禮或軍訓操場上,太陽底下站上半個小時,就不時有學生暈倒。個案背後的整體狀況更不讓人樂觀。權威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多年連續下跌,近年終於有了止跌回升跡象,但整體狀況仍處於極低水平,部分指標仍在下滑,城市學生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居高不下。
可是,校園內的體育老師左右為難,稍加大點運動量就有學生或家長喊受不了,稍有些磕磕碰碰風險的項目就被紛紛叫停。家長怕出意外,校方更擔心可能承擔的賠償責任。安全第一,零風險至上。甚至在一些中小學,學生課間活動被要求「足不出戶」圈定在教室內,運動會能不開就不開,春遊能停辦就停辦,學生被當成「木頭人」一般——兒時的遊戲,「不說不動木頭人」,看誰能保持一個姿勢不動的時間最長,誰就算贏了。
可如此「木頭人」遊戲,放到現實中,實在不好玩。
運動的好處有多少,如今還用得著誰苦口婆心地講嗎?跑馬拉松成了時尚,跳廣場舞風靡大江南北,又跑又跳的大人們何以偏偏容不得天性好動的孩子跑跑跳跳,非要讓孩子變身「木頭人」才安心?出於至高無上的「愛孩子」的理由,我們剝奪孩子童年的運動快樂,幾乎相當於剝奪了孩子終身的身心健康,這份「愛」實在過於沉重。
跑跑跳跳,不能像吃巧克力一樣讓孩子上癮嗎?非要用中考體育測試來倒逼孩子去長跑、踢足球嗎?
手機裡一直存著兒子中考體育測試時的一張照片——離1000米終點尚有一段距離,因穩拿滿分,領先的兒子放慢速度,反身給落後的同學鼓掌加油,激勵大家一起向終點衝刺。照片被班主任曬到微信家長朋友圈,贏得一片點讚。班主任對兒子說的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你的體育特長會讓你受益終生」。兒子從兩三歲起就跟著全家一起爬山、遊泳,被招進小學田徑隊,早晚訓練長跑,從來甘之如飴。體育課、運動會,總嫌「不過癮」。從初一起,每天扛著自行車上下四層樓,一溜小跑。
據說,在日本,孩子喜歡體育、有體育特長,做父母的是頗引以為榮耀的。為了給孩子選擇一個中意的「運動部」而轉學,在日本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看來,做父母的觀念是個大問題。讓孩子在運動中有個好身體,這事不能全指著學校操心。無論是借中考體育測試這支「指揮棒」,還是近年不少城市興辦體育特色校等,說實在的,學校沒少想辦法。但這還不夠。
當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陶醉在馬拉松、驢友騎行或健身器械上時,我們實在應該把運動的快樂還給孩子。讓運動成為孩子像吃飯穿衣一樣的生活習慣,這事沒那麼可怕。要說磕磕碰碰的風險,肯定會有,可因噎廢食的道理,不必講了吧。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