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出生到周歲,是日新月異的一年。0~1歲是人腦跨越整個生物進化歷程的一年。
嬰兒的體格發育和心理髮育既是連續的,又是階段性的,每個階段的身心發育都有其特點,爸爸媽媽和其他養育者必須了解寶寶發育的每一步,把握好每一個關鍵期,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走好發育的每一步,科學引領孩子向著理想的目標前進。
0-1月齡寶寶發育指標和教養重點
▲心理發展指標:
大動作能力:俯臥位會左右轉頭,抬頭可離開床面;·精細動作能力:出生時緊握拳,20~30天時雙手放開,觸碰手掌會握拳;適應能力:能轉頭,可注視人或紅球過中線;言語能力:能發細小喉音,聽到聲音會轉頭向聲源;社會行為能力:多數寶寶滿月左右逗引時會微笑。
教養要點:
母乳餵養是確保嬰兒身心健康發育的基礎,應堅持母乳餵養至6~8個月;實施「三早」一早開奶、早摟抱、早吸吮;注意皮膚清潔,臍部護理,預防臍炎、臍茸發生;注意眼睛、耳朵、口腔和鼻部護理;保證充足的睡眠,20~22小時;注意觀察大便,認識正常母乳便與人工餵養便的性狀;充分進行皮膚接觸,多摟抱,多撫摩;寶寶清醒時,時刻不忘和寶寶對話;學習「逗笑」,練「抬頭」;聽胎教音樂,或給寶寶唱歌。第1個月親子遊戲課程
▲大動作能力訓練
(1)遊戲:練習抬頭
遊戲目的:鍛鍊寶寶頸部、背部肌肉,促進寶寶早抬頭,也有助於視覺和空間知覺的發展。
遊戲準備:媽媽要洗乾淨雙手,準備好譁鈴棒。
遊戲過程:
·豎抱抬頭 餵奶後,豎抱寶寶使其頭部靠在父母肩上,輕拍幾下背部,使其打個嗝,以防吐奶,然後不要扶住頭部,讓頭部自然豎直片刻,每日4~5次,以促進頸部肌肉力量的發展。
·俯腹抬頭 寶寶空腹時,將他放在媽媽(或爸爸)胸腹前,並使寶寶自然地俯臥在媽媽(或爸爸)的腹部,把雙手放在寶寶背部按摩,逗引寶寶抬頭,寶寶能不斷抬頭,如果抓寶寶足心,寶寶會十分高興。
·俯臥抬頭 兩次餵奶中間,引導寶寶呈俯臥,撫摩寶寶背部,用譁鈴棒逗引寶寶抬頭並向左右側轉動頭。
(2)遊戲:律動遊戲
遊戲目的:喜歡四肢揮動,是寶寶與生倶來的天性,如果合著音樂做嬰兒體操,不僅可增進寶寶全身肌力,而且,可培養寶寶律動能力。
遊戲準備:安靜、溫馨的活動環境。
遊戲過程:寶寶清醒狀態時,給寶寶做四肢被動體操。將寶寶置於鋪好墊子的硬板床上,家長雙手分別輕輕握住寶寶的雙手,和著音樂節拍,做上肢運動,繼而做下肢運動,使寶寶感到舒適、愉快。如果寶寶緊張、煩躁,可暫緩做操,改為皮膚按摩,使之適應。
手不僅是動作器官,而且是智慧的來源。多動手,大腦才能聰明,切不可怕寶寶抓臉便給他戴上手套,或將手捆起來不讓動。應當創造條件,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讓孩子充分地進行手的操作訓練,如抓握,使孩子手巧心靈。出生時寶寶雙手是握拳狀,滿月以後雙手應當伸開。
遊戲:動動小手
遊戲目的:促進寶寶手部小肌肉關節的發展,豐富手指觸覺刺激信息,提高手的抓握能力。
遊戲準備:洗乾淨寶寶的小手。
遊戲過程:
·解放雙手 解開寶寶袋,平放在床上,讓他自由揮動拳頭,再長大一些,就會看自己的手,玩手,吸吮手指。不要給寶寶戴手套。
·抓握訓練 輕輕撫摩寶寶的雙手,按摩手指,不斷引起抓握反射。當你用手指接觸寶寶的手掌時,他的小手能握住不放,這是與生俱來的反射。
▲言語能力訓練
(1)遊戲:說說悄悄話
遊戲目的:促進寶寶與媽媽的依戀情感。
遊戲過程:每天媽媽都要以愉悅的情緒面對寶寶,經常和寶寶交談。說話要輕聲,語氣要溫柔。當孩子哭時,用溫和親切的語調哄他,如「寶寶怎麼了?別哭了,媽媽在這兒呢」,並觀察孩子的反應;在餵奶時,輕輕呼喚他的乳名,反覆對他說:「寶寶是餓了嗎?媽媽給你餵奶來了!」無論給孩子做什麼事,都要用柔和親切的聲音、富於變化的語調與寶寶講些「悄悄話」。
(2)遊戲:無聲的語言
遊戲目的:促進寶寶與父母的情感。
遊戲準備:安靜、溫馨的環境。
遊戲過程:在寶寶情緒好時,母子面對面,相距約20釐米,寶寶會緊盯著你的臉和眼睛,當你們的目光聚在一起的時侯,你要和寶寶親切對視,並進行無聲的語言交流,即緩慢、交替做出多種面部表情,如張嘴、伸舌、呲牙、鼓腮、微笑等,並要觀察寶寶的反應,記錄下來。每天重複這種遊戲,記錄寶寶的反應及反應的變化。
(3)遊戲:逗寶寶笑
遊戲目的:養成逗笑的條件反射,寶寶越早學會逗笑就越聰明。笑所引起的快樂情緒能夠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
遊戲準備:安靜、溫馨的環境。
遊戲過程:父母要經常逗寶寶笑。嬰兒學會在大人逗樂時報以微笑,與自己在睡覺時臉部肌肉收縮的笑不同。大人逗寶寶笑是一種親子溝通,外界刺激,嬰兒以笑來回答,是寶寶第一個學習的條件反射,是一個裡程碑的行為,一定要記錄下來。
嬰兒常在30天左右學會逗笑,如果42天仍不會逗笑應當密切觀察,到56天後還不會逗笑就要考慮是否存在智力落後的可能。因此,媽媽要儘可能早地親近寶寶,逗寶寶樂。當寶寶第一次出現逗笑時,一定記錄下日期,作為寶寶心理發展的重要資料。寶寶在快樂的情緒中,各感官(眼、耳、口、鼻、舌、身等)最靈敏,接受能力也最好。
(4)遊戲:逗引發音
遊戲目的:逗引寶寶能發細小喉音,並使寶寶熟悉爸爸媽媽的聲音。
遊戲準備:父母熟悉並學著模仿寶寶的哭聲。
遊戲過程:在寶寶啼哭之後,父母發出與寶寶哭聲相同的聲音。這時寶寶會試著再發聲,幾次回聲應答「啊」來代替哭聲誘導寶寶對答,漸漸地寶寶發出第一個元音。如果寶寶無意中出現另一個元音,無論是「噢」或「咿」都應以肯定、讚揚的語氣用回聲給以鞏固強化。並且應當記錄。
▲認知能力訓練
(1)遊戲:視覺集中
遊戲目的:促進寶寶的視覺發展。
遊戲準備:彩色的花環、彩色卡片等。
遊戲過程:用彩色的花環或彩色卡片等,每次一件,定期更換,最好是色彩鮮豔、對比度強的。也可用能發出響聲的玩具(發聲玩具的聲音要柔和),能引起寶寶的興趣,使他的視覺集中到這些玩具上,每次幾秒到幾十秒,隨寶寶的情緒增加時間,每日數次。
提示:高對比度的畫片(特別是黑白圖形)最能引起新生兒注視。家長自畫的黑白臉形,大小與人臉相仿,先畫似母親的臉形,讓嬰兒在覺醒狀態時觀看,父母可用鐘錶記錄嬰兒集中觀看的時間。新的圖形會引起嬰兒注視7~13秒。當嬰兒看熟了一幅圖後,注視時間縮短到3~4秒,就應該換另一幅圖。
嬰兒注視新圖時間越長就越優秀,由於注視比逗笑出現較早,所以觀察注視時間是嬰兒最早的心理測驗方法。嬰兒以時間反應來區分新圖和舊圖,表明新生兒具有分辨能力和記憶能力。所以可用墨筆畫女孩男孩的臉形、豎形條紋、斜形條紋、葡萄狀、棋盤狀、地圖狀等供嬰兒觀看,邊說話邊逗笑以緩解疲勞,使這種視力分辨與視力記憶訓練成為快樂的活動。
(2)遊戲:視聽定向
遊戲目的:啟發寶寶的探索和認知的能力。
遊戲準備:彩色帶響聲的玩具。
遊戲過程:
·追蹤玩具距寶寶眼睛20~25釐米處,將彩色帶響聲的玩具邊搖邊緩慢移動,使寶寶的視線隨玩具左右移動。
·追蹤親人 和寶寶面對面,待寶寶看清你的臉後,邊呼喊寶寶名字,邊移動臉,寶寶會隨著你的臉和聲音移動,以此可以促進寶寶視聽識別和記憶的健康發展。
新生兒對人的臉部的注視(神經行為稱為生物視定向)比注視物品(非生物視定向)更有興趣,可能是由於生物圖像是活生生的緣故。
▲情緒和社交能力訓練
遊戲:視覺訓練
遊戲目的:有助於提高寶寶的注意力,刺激視覺發展。
遊戲準備:清潔、明亮、空氣新鮮的環境;色彩鮮豔或能發聲的玩具。
遊戲過程:
·追視 將孩子放在清潔、明亮、空氣新鮮的環境中(當然光線不能太強),並經常在其視線內走動,讓孩子看到親人的陪伴,同時對孩子說話和微笑,使他注視你,並讓他的視線追隨你移動的方向。
·熟悉環境滿月後,每天可將孩子豎抱片刻,最好使其背貼在親人的胸腹部,臉衝前方,這樣寶寶就能看到房間內各種形狀的物品,擴大了視野,並向寶寶介紹周圍景物。
▲智商與情商發展家庭自測
2月齡寶寶身體發育指標
心理發展指標:
大動作能力:俯臥抬頭能力大大增強,俯臥抬頭可離床45度,左右轉頭更加靈活;精細動作能力:觸碰手的時候有抓握,能握撥浪鼓片刻,扶坐位時注視目標物並揮動雙臂,經常注視自己的小手;適應能力:會注視親人或紅球,並能隨目標移動而轉頭注視;社會行為:逗引時有反應,會微笑,能注視不同表情的面孔。教養要點:
繼續豐富感覺信息(撫摩、對話、對視等);練習俯臥抬頭(每天至少2次,每次半小時);·以微笑和豐富的表情看著寶寶;·練習「逗笑」,練「抬頭」;·撓痒痒肉逗引寶寶發音;·以畫片引起寶寶追視,記錄寶寶的喜好;訓練寶寶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保持臀部乾爽,預防尿布疹;·堅持做嬰兒體操,促進體能發育。
2月齡寶寶:親子遊戲課程
大動作能力訓練
(1)遊戲:抬頭練習
遊戲目的:訓練頸部肌肉,使之能支撐頭部抬起。
遊戲準備:譁鈴棒。
遊戲過程:抬頭訓練練習,繼續第1個月的抬頭訓練,即豎抱抬頭、俯腹抬頭和俯臥抬頭。
經過訓練,這個月的嬰兒抬頭能力大大提高。俯臥時,不但能抬起頭部,而且能觀看前面響著的譁鈴棒。這樣就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視覺信息,增強了頸部肌肉的力量。
(2)遊戲:轉頭練習
遊戲目的:鍛鍊寶寶的頸部肌肉關節的協調性,逐漸支撐頭部重量。
遊戲準備:聲音柔和的帶響玩具。
遊戲過程:做這個遊戲,抱姿要特殊,將嬰兒背靠媽媽胸腹部,臉衝前方,爸爸(家人)在媽媽背後時而向左,時而向右伸頭,並呼喚寶寶的名字,看寶寶能否轉頭追視。或者搖動帶響玩具,逗引寶寶左右轉頭追聲源。注意動作要緩慢,讓寶寶能跟得上你的移動。
(3)遊戲:嬰兒操(適於0~1歲各階段)
遊戲準備:室內環境安靜,清潔,輕音樂引導。
遊戲過程:
·嬰兒體操握寶寶雙前臂,做伸展、屈曲運動,而後,雙下肢交替做屈曲、伸展、分胯運動、胯部旋轉運動等各四個八拍。這樣全身各個肌肉關節都受到刺激,促進了大腦的感覺運動區的功能。(如上)
·「踏步」練習新生兒的步行反射是原始反射之一,一般會在30~40天前後消失。如果每天堅持練習1~2次,可以練練腿勁兒,同時讓孩子開心,不是練習走路。早期適當站立運動,感知直立位空間,視野比躺著擴大,認知能力會大大加強、加快。但是,對早產嬰兒、佝僂病患兒不宜練習「踏步」。
精細動作能力訓練
(1)遊戲:抓握訓練
遊戲目的:訓練寶寶手部抓握能力。
遊戲準備:媽媽要將雙手洗乾淨;譁鈴棒、舊手套、泡沬塑料、鬆緊帶。
遊戲過程:
·被動抓握經常撫摩寶寶雙手,促進抓握反射,將譁鈴棒的小棒放入嬰兒的手心,嬰兒會馬上抓住小棒,大人用手握住嬰兒的小手,引導他堅持握緊的動作,也可以讓嬰兒學習抓住父母的手指。
·引導抓握可以把質地不同的舊手套洗淨,塞入泡沫塑料,用鬆緊帶吊在嬰兒床上方小手能夠得著的地方,父母幫助嬰兒夠取,抓握吊起的手套、毛線團、橡皮玩具或橡皮手套,還可使嬰兒觸摸不同質地的玩具,以促進感知覺的發育。
·愉悅吃手此時嬰兒非常喜歡玩手,非常喜歡吃手,津津有味地玩手,吃手勝過有聲有色的玩具,父母一定不要幹涉寶寶吃手,更不要用自己的沒洗乾淨的手去幹涉,扒開寶寶放在嘴裡的小手。
3月齡寶寶身體發育指標和教養重點
心理發展指標:
·大動作能力:俯臥位能抬頭45~90度,豎抱時頭穩,能轉頭追視走動的人或會動精細動作能力:會雙手抓物,能握撥浪鼓30秒;扶坐位時雙手能向眼前的目標物伸手,並能抓住物體;·適應能力:追視紅球範圍達180度,對形狀和顏色產生偏好;·語言能力:能發出a,o,e,能笑出聲;·社交行為:見到經常和他密切接觸的人會笑,喜歡熟悉的人。教養要點:
·豐富感覺信息,多給寶寶看、聽、觸摸的機會;·引導寶寶翻身,俯臥抬頭;·訓練手的主動抓握,如拍打、觸摸眼前的按摩球;·隨時不忘和孩子親切對話,引導寶寶發聲;·寶寶特別喜歡吃手,並從中得以滿足,不要幹涉寶寶吃手;·注意預防佝僂病,添加維生素D和鈣劑;·按時進行預防接種;·對體重超重,有肥胖遺傳傾向的寶寶,及早實施體重管理,預防小兒肥胖。3月齡寶寶:親子遊戲課程
★大動作能力訓練
(1)遊戲:俯臥抬頭
遊戲目的:訓練寶寶頸部肌肉,使之能支撐頭部抬起時的重量。
遊戲準備:安靜、溫馨的環境。
遊戲過程:繼續訓練俯腹、俯臥抬頭,方法同第2個月。要使寶寶俯臥時頭部能穩定地挺立達45°~90°,用前臂和肘部能支撐頭部和上半身的體重,使胸部抬起,雙眼正視前方。另外,俯臥位時,以畫片引導寶寶伸手夠取畫片,可以促進手眼協調能
(2)遊戲:練習翻身
遊戲目的:促進運動知覺能力發展,神經系統的發展離不開運動,多元智能的構建和愉悅情緒情感的產生也離不開運動。
遊戲準備:帶響玩具。
遊戲過程:兩次餵奶中間,寶寶處於覺醒狀態時,進行翻身練習。使寶寶仰臥於鋪好的硬板床上,衣服不要太厚,把寶寶左腿放在右腿上,家長的左手扶住寶寶左腿,以右手指刺激寶寶背部,使孩子主動向右翻身,翻至側臥位,繼續刺激進一步至俯臥位,每日2次訓練,用不了幾天就會自己翻身了;會翻身後,可配合帶響玩具引導,逗其翻身,實在不會,稍稍給予幫助,絕對不可用手代替孩子翻身訓練。
提示:每日數次,一般3個月能自動側翻,4個月就會自動180度翻身,7個月就會翻滾了。
★精細動作能力訓練
遊戲:伸手夠物
遊戲目的:訓練寶寶伸手抓握的能力。
遊戲準備:小氣球、吹氣娃娃、小動物、小燈籠、彩色手套、襪子等。
遊戲過程:3個月末寶寶雙手能在胸前互握玩耍,要給孩子更多抓握夠物的機會,可以在他看得見的地方懸吊帶響玩具,豎抱朝前,或扶其腋下呈坐位,背靠在媽媽胸腹前,臉朝前方,逗引寶寶伸手夠取眼前懸吊玩具,可以輕推寶寶的上臂去伸手夠取、抓握懸吊玩具。天天訓練用不了幾天寶寶的手眼都會特別好用。
提示:懸吊玩具可以是小氣球、吹氣娃娃、小動物、彩色手套、襪子等,質地應多樣化,利於手部抓握訓練。建議每日數次,每次1~2分鐘。
★言語能力訓練
(1)遊戲:尋找聲源
遊戲目的:訓練寶寶對聲音的感知能力。
遊戲準備:銅鈴或帶響玩具。
遊戲過程:拿一個銅鈴,或帶響玩具,在距離孩子前方30釐米處搖動,當孩子注意到聲響時,移動並轉頭尋找聲源。聲音應當來自上下左右各個方向。休息片刻,在寶寶的兩側或後方,讓寶寶看不到你的臉,拿這個搖鈴搖動,稍停一會兒再搖,觀察寶寶反應。接著,再分別將其玩具慢慢移到孩子能看到的左、右方搖動,注意觀察寶寶的眼、耳和手的動作,看寶寶對聲源方向的反應。
(2)遊戲:聲音回應
遊戲目的:建立親情,促進寶寶多發音。
遊戲準備:儘早給寶寶起個乳名。
遊戲過程:經常和孩子說話,逗引他發出聲音,家長對寶寶發出的聲音,給予不同的反應,如親吻、摟抱、命令式的聲音及激動的喊叫等,並使寶寶能對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回應。做過呼名胎教訓練的嬰兒在有人叫他小名時能回頭尋找,並發出拖長的單元音,或連續的兩個音,如「啊咕」「啊嗚」等,漸漸地能模仿大人的口形發出聲音。
訓練時不要過分在乎寶寶能發幾個音,而要堅持天天與寶寶交流、嬉笑,從而引發寶寶開心、嬉笑、發聲才是最重要的。
★認知能力訓練
(1)遊戲:視線轉移
遊戲目的:通過對寶寶的視覺追視訓練,促進寶寶視—動覺發展。
遊戲準備:安靜的環境;彩色球。
遊戲過程:在視聽訓練的基礎上,繼續在寶寶覺醒時多看周圍的人和物,並有意識地多角度激發寶寶視聽定向能力。如讓寶寶的視線從一個人(或物)轉移到另一個人(或物)上,或者在他注視一個物體或人臉時,讓其迅速移開,辦法是用聲音或動作吸引寶寶視線轉移。例如,媽媽在床右側同寶寶講話,爸爸突然出現在床左側並且做出表情,寶寶會馬上將視線轉移去看爸爸。
提示:也可用滾動的彩色球從桌子一側滾到另一側,讓寶寶觀看,這時寶寶可以集中追視,寶寶最喜歡觀看會動的物體、會飛的鳥兒、會跑的貓。讓寶寶到戶外觀察奔跑的孩子,戲耍的小狗,是很好的回歸自然的學習方式。
(2)遊戲:親近媽媽
遊戲目的:增進母子間的感情,讓寶寶熟悉媽媽,學習分辨並記住熟悉的家人。遊戲準備:安靜、溫馨的環境。
遊戲過程:母親走來時,寶寶顯示出快樂和急於親近的表情,有時還會發出好幾個聲音,激動地手舞足蹈。只有經常和寶寶逗樂的爸爸才能引起寶寶這種親切的激情。
親近媽媽是寶寶到3個月時出現的情感變化,到6~7個月時就越來越明顯,以致拒絕生人到「怯生」的程度。
(3)遊戲:該動哪個
遊戲目的:訓練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
遊戲準備:響鈴。
遊戲過程:用鬆緊帶在床上方吊響鈴,另一頭拴在寶寶的任意一個手腕上或腿上。爸媽先動鬆緊帶使響鈴發出聲音,開始寶寶會全身使勁揮動,搖動鬆緊帶使鈴作響,漸漸地他學會只動一個肢體就會將鈴搖響。再過1~2天,鬆緊帶可拴在寶寶任意一隻腳踝上,寶寶經過多次嘗試也能讓一個腳踝動就使鈴發出聲響,可見寶寶已能總結經驗解決問題。但要注意,當爸媽離開寶寶床鋪時,一定要解開拴在肢體上的鬆緊帶,以免寶寶在活動時將繩子纏住肢體而妨礙血液循環。
(4)遊戲:觸摸遊戲
遊戲目的:豐富觸覺感受。
遊戲準備:不同材質的玩具。
遊戲過程:繼續訓練觸摸,除以前的方法外,可豎抱寶寶呈臉朝前位,面前懸吊玩具(寶寶手一伸即可觸到),讓寶寶可以自己伸手觸摸玩具。玩具有木線軸、小硬紙盒、塑料環、毛線球等,採用不同質地的玩具讓寶寶觸摸,以促進寶寶手部的感知覺發展。
提示:手是十分敏感的觸覺器官,支配手的神經在大腦佔據的面積很大,多動手是手巧心靈的捷徑,聰明媽媽要開動腦筋多設計一些動手遊戲,開發寶寶智慧潛力。
★情緒和社交能力訓練
(1)遊戲:會出聲搭話
遊戲目的:誘導寶寶叫喊,使其發出不同的聲音,以表示不同的要求。引導寶寶利用聲音、姿勢和言語與人交流。
遊戲準備:寶寶情緒愉悅狀態。
遊戲過程:
在寶寶情緒愉悅時,爸媽可用愉快的口氣和表情,或用玩具,逗引寶寶發出「呃、啊」聲,或笑聲,一旦逗引寶寶主動發聲,你就要及時地稱讚寶寶,比如回報以親吻、摟抱、抓痒痒肉等。
親熱地撫摩他,活動他的肢體,寶寶會起勁地發聲,媽媽要與他你一言我一語地「對話」,誘導孩子出聲搭話。但是,每個寶寶的先天性格都是不同的,有的寶寶很喜歡喊叫,有的寶寶相對「嚴肅」,家人不要過分在意,不必攀比,只要你們在努力,寶寶在進步就好。
(2)遊戲:見人會笑
遊戲目的:學習「與人交往的能力」,養成愛笑開朗的性格。
遊戲準備:選擇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帶寶寶到街心公園或社區活動中心。
遊戲過程:這個時期的孩子會積極尋找玩伴,見人興奮。喜歡看大哥哥大姐姐嬉笑、打鬧、奔跑,應當增加機會讓寶寶興奮、愉悅。大哥哥大姐姐站在寶寶面前並逗引寶寶,看看寶寶是否有興奮得手腳揮動、發笑等反應,多創造與人接觸的機會,寶寶就能學會以「喊叫」「微笑」的方式與人交流。
提示:到外面玩耍時,要抱起寶寶與同伴或者鄰居交流,不能將寶寶放在嬰兒車裡仰面朝天,自己和鄰居聊天。另外,如果寶寶怯生,拒絕生人接觸,家人不要將寶寶交給別人抱,以免引起寶寶恐懼。
★生活自理能力訓練
遊戲:音樂催眠
遊戲目的:培養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
遊戲準備:安靜環境,輕音樂誘導。
遊戲過程:注意培養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要求睡前一小時停止大聲說話,關掉電視,保持環境安靜、燈光柔和,播放催眠曲,或者媽媽給寶寶哼哼催眠曲,養成很快入睡的習慣。
★智商與情商發展家庭自測
★必備玩具與玩法
臉譜、圖片、懸吊玩具(不同顏色、不同質地)。
4月齡寶寶身體發育指標和教養重點
心理發展指標:
大動作能力:仰臥抬頭超過90度,會自己翻身,俯臥位時能伸手向前夠取物體;·精細動作能力:可伸手夠取玩具,拍打懸吊玩具;·適應能力:善於發現眼前小物體,並伸手抓;聽到家人的聲音,能回頭找聲源;·言語能力:能發很多音,會咿呀學語,大聲喊叫;·社會行為:依戀熟人,注視生人,有的寶寶滿月後就有怯生的行為。教養要點:
·豐富環境信息,讓寶寶盡情地多看、多聽、多摸、多運動、多聞氣味、多嘗各種味道;·翻身並伸手夠取玩具時,注意預防摔傷;·加強手的操作,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如按摩球,擊打懸吊彩色氣球;·豐富視聽信息,如大畫面水果、動物畫片、三字押韻兒歌、胎教音樂;·豐富味覺刺激,以免日後添加輔食困難;
4月齡寶寶:親子遊戲課程
大動作能力訓練
(1)遊戲:前臂支撐
遊戲目的:寶寶俯臥用前臂支撐上半身,使其看的更高更遠,開闊了他的視野。前臂支撐不但可以練習頸部肌肉,還可練習上肢和腰背的肌群,為日後匍行和爬行做好準備。
遊戲準備:帶響的玩具或者畫片。
遊戲過程:在原基礎上繼續與寶寶玩俯臥抬頭遊戲,如站在寶寶頭前呈現帶響玩具或者畫片,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促使寶寶用前臂支撐上半身,將胸部抬起,抬頭看目標物。還可在前方用帶響的玩具逗引寶寶,從左到右、從遠到近移動玩具,觀察孩子的反應,並記錄下來。
(2)遊戲:翻身夠物
遊戲目的:為寶寶能夠180°翻身做準備,鍛鍊寶寶軀幹與肢體的協調動作。
遊戲準備:清靜的臥室,選擇一個寶寶喜歡的玩具。
遊戲過程:繼續前面的方法引導寶寶翻身。也可以在他的一側放一個玩具,逗引他翻身去取,此時,你可略扶左小腿,用右手指刺激寶寶後腰部,寶寶立即自動翻身。幾經練習便可以自己翻身了。不要企圖用自己的手代替孩子翻身。翻身打滾對寶寶來說是一件十分激動人心的富有刺激性的運動,寶寶會十分開心,如果寶寶不樂意,甚至厭煩,就說明他累了,或者你的引導方法令寶寶痛苦。
(3)遊戲:拉坐遊戲
遊戲目的:鍛鍊寶寶頸部和背部肌肉,幫助寶寶能頭部伸直和軀幹上部挺直。
遊戲準備:溫馨的環境,伴著二八拍或音樂。
遊戲過程:寶寶在仰臥位時,先與寶寶交流要做的遊戲,握住寶寶的雙手,做拉坐姿勢,寶寶自己用力配合,輕鬆拉成坐位,家長不要用猛力氣拉雙臂,寶寶自己用力配合才能激發內趨力,以後寶寶會越來越賣力。拉坐起來後,寶寶的頭能伸直,不向前傾。每日訓練數次,促進頸背腰及四肢協調能力。
提示:每次拉坐練習都要引導寶寶自己屈曲上肢和頭部配合動作,家人不要採取魯莽的動作,不要太快,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1~2分鐘之內。
精細動作能力訓練
(1)遊戲:主動夠物
遊戲目的:鍛鍊寶寶的手一眼協調能力,促進寶寶的視—動覺協調能力的發展。
遊戲準備:寶寶喜歡的玩具。
遊戲過程:引導寶寶夠取眼前用繩子繫著的晃動的懸吊玩具。他會先用手摸,卻發現玩具被推得更遠。寶寶再伸手,玩具又晃動起來。經過多次努力,寶寶終於知道用兩隻手一前一後將它抱住,「啊,我抓住了,真開心」,寶寶興奮得咯咯大笑。大概要到5個月時寶寶才能用單手準確夠取。
(2)遊戲:準確抓握
遊戲目的:在抓握的過程中,寶寶對自己鍾愛的玩具會抓得又快又緊,在不斷地抓握練習中促進寶寶手眼協調,從而使寶寶抓握能力更加快速而準確。
遊戲準備:大小各異的玩具,儘量不要選擇太小的物品,如豆子、彈球(2.5釐米直徑)之類的小物,防止寶寶誤吞。
遊戲過程:豎抱寶寶面朝前,至桌子前面,桌上輪流放幾種不同的小玩具,讓寶寶練習抓握。抓握練習使寶寶學會拇指與他指對握,每次訓練抓握3~5分鐘,玩具從大到小,反覆練習,堅持每天練習並記錄能準確抓握的速度與次數。
(3)遊戲:準確夠物
遊戲目的:寶寶學會拿到放在桌上的小東西後,再進行這個遊戲。訓練寶寶手部動作與眼睛的協調與準確性。
遊戲準備:寶寶心愛的玩具。
遊戲過程:使寶寶呈坐位,背靠沙發或靠椅,在離孩子1米處用玩具逗引他,觀察他是否注意。寶寶應當立即彎腰伸臂接近玩具,漸漸縮短距離,並能快速準確抓住小物。如果孩子不會主動伸手朝玩具接近,可引導寶寶反覆彎腰向前夠,形成頸腰背與上肢的協調,寶寶自己彎腰伸手抓到遠處的物品將十分高興。要不斷練習,逐漸增加難度和強度。
言語能力訓練
(1)遊戲:咿呀交流
遊戲目的:引導寶寶發聲,激發寶寶與人交流的興趣。
遊戲準備:寶寶處於情緒愉悅的狀態。
遊戲過程:寶寶尚未學會說話前,家長一定要張開嘴不忘記和寶寶對話,要養成與寶寶交談的習慣。平時見到什麼就對寶寶說什麼,幹什麼就講什麼。每次吃奶後,可以一邊將孩子扶起拍拍後背,一邊對他說:「寶寶,吃飽了嗎?」「香不香?」在換尿布時和他說:「寶寶尿溼了,不舒服吧?」儘管孩子還不明白這些話的意思,但他會和著你的聲音,嘴裡發出a、o、e等音來,他在用「前言語期的特殊語言和你交談」。前言語期的訓練對日後的語言素質有深遠影響。
(2)遊戲:學習發聲
遊戲目的:鼓勵寶寶發輔音,讓他儘可能將聲音與人和動作聯繫起來。學習發輔音對寶寶以後稱呼家長和物品、動作名稱都有很大的幫助。
遊戲準備:可愛的布娃娃或彩色氣球。
遊戲過程:拿布娃娃,一邊逗寶寶玩,一邊發「布娃娃「,「bu-bu-buwawa」,同時扶寶寶的手,讓他用手抓握布娃娃,激發寶寶能自發地發1~2個輔音。如bu-bu,a-ma,mun等,或者在寶寶床上懸掛一個較大的、能發聲的塑料娃娃,或彩色氣球,孩子仰臥在床上,讓他的手或腳都能碰到玩具。逗引他抓、踢蹬和發聲,注意孩子能否發出bu等近似音,記錄能發出的輔音及時間。但不能長時間注視一個固定玩具,不利於眼肌發育。
提示:家人不要過分在意寶寶能發幾個輔音,只希望家人別忘了,寶寶睜開眼睛就要與寶寶交談,這對前言語期的寶寶很重要,對於親子情感的構建也很重要。
認知能力訓練
(1)遊戲:尋找目標
遊戲目的:引導寶寶將聲音與某種物品聯繫起來,一旦聽到聲音就會用目光盯住這些物品。
遊戲準備:安靜、溫馨的環境;家長要用溫柔的聲音與寶寶對話。
遊戲過程:母親抱寶寶站在檯燈前,用手擰開燈說: 「燈」。起初寶寶盯住媽媽的臉,不去注意檯燈。多次開關之後,寶寶發現一亮一滅,目光向檯燈轉移,同時又聽到「燈」的聲音,漸漸形成了條件反射。以後再聽到大人說「燈」時,寶寶眼睛看著燈,就找到了目標。認識了第一種物品,記錄時間。以後寶寶可以逐漸認識家中的門、窗、電視、貓、汽車等物,以後漸漸認的東西會越來越多。1歲左右學會用手指,認識自己的玩具,聽到聲音會用手去拿。
提示:家人不要在乎寶寶是否能夠把聲音與具體物品聯繫起來,有的寶寶需要幾個月的訓練,才能達到目標,這並不意味著寶寶就比別的寶寶笨,每個寶寶都不一樣,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強項和發展軌跡。
(2)遊戲:全面感知
遊戲目的:讓寶寶接受不同的刺激,鍛鍊其完整的感知事物能力。
遊戲準備:不同感官的事物。
遊戲過程:繼續讓寶寶接受不同刺激信息,如多看看、多聽聽、多摸摸、多聞聞、多嘗嘗,豐富的感覺信息刺激,是0~3歲寶寶主要的學習方式。玩具物品應當輕軟、有聲、有色,讓他能摸的都摸一摸,能搖動的都搖一搖,能發聲的都聽一聽,如鐘錶聲、動物叫聲、風聲、流水聲等。結合生活起居自然地讓他聽音樂,讓他聞聞醋,嘗嘗酸,鍛鍊他完整的感知事物的能力。
提示:要學會引領孩子健康成長,就要知道0~3歲孩子是用感官通過感覺來學習和認識主觀與客觀的。這種最自然最質樸的學習方法,和相應的訓練方法就是國家棟梁之才的教育方法。
(3)遊戲:喜歡照鏡
遊戲目的:幫助寶寶認識自己的形象,看清楚自己的每個部位。鏡中看到不同位置的東西,引起寶寶的興趣與驚奇。發展寶寶的視知覺,激發寶寶的探索興趣,產生愉快的情緒。
遊戲準備:穿衣鏡。
遊戲過程:抱著寶寶面對穿衣鏡,媽媽做出各種面部表情,如呲牙、咧嘴、哭、笑等讓寶寶觀看並嘗試著模仿,寶寶開始是瞪大眼睛看,漸漸會同鏡子中的人作出表情,如笑、發聲、用手撫摸,並伸頭到鏡子背後尋找鏡中人。
情緒和社交能力訓練
(1)遊戲:撫摩媽媽臉
遊戲目的:豐富寶寶的觸覺感知,增進母子感情交流。
遊戲準備:溫馨、安靜的環境。
遊戲過程:媽媽要經常俯身面對孩子,朝他微笑,對他說話,做各種面部表情,與此同時,拉著孩子的手摸你的耳朵,摸你的臉,邊拍邊告訴他「這是媽媽的臉」,然後做出各種愉悅表情,引起寶寶開心發笑,並對你的臉感興趣。然後,和寶寶同時照鏡子,看孩子的反應。
(2)遊戲:「藏貓」遊戲
遊戲目的:密切寶寶與親人之間的關係,激發寶寶愉快的情緒體驗,逗引寶寶發出笑聲。
遊戲準備:準備一塊乾淨的手絹。
遊戲過程:用手絹把你的臉蒙上,出現在寶寶面前,他會驚奇地注視蒙臉的手絹,不知道拉下來,你可以拉下手絹,並笑著對他說: 「喵兒。」玩過幾次之後,寶寶立刻學會把你臉上的毛巾拉下來,並報以微笑。再長大一些,會在衣被內同大人做「藏貓」遊戲。玩藏貓兒遊戲時,有意識地給予不同的面部表情,如笑、哭、怒等,訓練寶寶分辨面部表情,使他對不同表情有不同反應。
提示:「藏貓」遊戲是日後「物質永存概念」遊戲的開端遊戲,或者說初始遊戲。可以設計許多類似遊戲,讓寶寶反覆去感覺藏起來的東西還存在。
智商與情商發展家庭自測
必備玩具與玩法
呼啦圈兒、紅球、不倒翁、小鏡子、小勺。
5月齡寶寶身體發育指標和教養重點
心理發展指標:
大動作能力:扶寶寶坐起來以後,寶寶可以獨坐幾秒鐘,但頭身向前傾,坐得不太穩;精細動作能力:雙手抓握玩具,俯臥位時能將壓在胸部的手臂抽出,伸手夠取眼前的玩具;適應能力:呼喚寶寶的名字時,寶寶能回頭找人,並微笑或大聲喊叫;言語能力:逗引寶寶時,寶寶能開懷大笑,作出回應;社會行為:看見喜歡的食物或玩具很興奮,會大聲喊叫,並傾身伸手,表示索要;教養要點:
每日扶寶寶呈坐位,進行抓握玩具、扶站、扶跳練習;
·抓握懸吊玩具,抓握眼前滾動的球,最好是大點兒的按摩球,這對提高手眼協調快速有效;·發音練習:「啊—啊」「喔—喔」「嗷—嗷」「不—不」;·認知訓練:用實物聽聲看物做訓練最好,如蘋果,讓寶寶聽、看、用手抱著啃,才有立體感、空間感,不要在乎寶寶是否理解;·樂感與韻律訓練:聽三字押韻兒歌、短小童話、歡快音樂,讓寶寶隨之律動;5月齡寶寶:親子遊戲課程
大動作能力訓練
(1)遊戲:蹦蹦跳
遊戲目的:鍛鍊腿部支撐能力,促進全身肌肉關節的協調運動。
遊戲準備:安靜、溫馨的居家環境。
遊戲過程:家長兩手扶著孩子腋下,讓他站在你的大腿上,保持直立的姿勢,並扶著寶寶引導寶寶蹦蹦跳,每日反覆練習幾次,進行全身肌肉關節的協調運動,促進平衡感知覺的健康發展,當然不要在乎孩子會不會跳,只在乎蹦跳的過程,這是練習前庭平衡感覺。
(2)遊戲:靠坐伸腰
遊戲目的:鍛鍊寶寶的頸腰肌肉,練習腰背部肌肉支撐身體。
遊戲準備:安靜、溫馨的環境。
遊戲過程:將小孩放在有扶手的沙發上或小椅上,讓小孩靠坐片刻,或者家長給予一定的支撐,用玩具逗引寶寶一次次伸展腰背向前夠玩具,每日可連續數次,每次2~3分鐘。這樣會增強頸肌、腰肌的力量,有利於長大以後保持優美姿勢和專注力。
(3)遊戲:俯臥夠物
遊戲目的:鍛鍊寶寶頸部、上肢和胸部肌力與協調能力,促進手一眼一腦的協調發展。
遊戲準備:寶寶喜歡的玩具或卡片。
遊戲過程:引導寶寶從仰臥位翻成俯臥位,以畫片或玩具引導寶寶伸手夠取。這時寶寶的上身抬的更高,這時的夠物動作更加熟練,還會倒著手去夠眼前的玩具。夠取玩具的過程是促進手眼協調發展的重要舉動。到6~7個月時寶寶在此基礎上,身體會以腹部為支點在床上打轉。這是坐位練習「夠取」不能替代的。
精細動作能力訓練
(1)遊戲:伸手搶球
遊戲目的:增強寶寶快速伸手抓物,發展手一眼協調。
遊戲準備:30釐米直徑紅色按摩球。
遊戲過程:將寶寶抱成坐位,開始時,將按摩球放在寶寶面前(即直徑30釐米左右,帶疙瘩的球),寶寶特別喜歡抓握這種按摩球,容易抓住,而且有按摩作用,寶寶抓住按摩球總是咯咯大笑,快樂至極;進而,將球推向寶寶,寶寶會十分激動地去搶球,並緊緊抱住,反覆推球,寶寶反覆搶球,這種快樂遊戲從來不被家長重視,認為是「傻鬧」,豈不知這正是學齡期學習能力的準備,沒有這種不被重視的「折騰」,哪裡會有快速而高超的「閱讀,計算,拼寫,想像,推理」!
言語能力訓練
(1)遊戲:模仿發輔音
遊戲目的:提高寶寶發音的興趣。
遊戲準備:安靜,溫馨居家環境。
遊戲過程:媽媽經常與寶寶面對面緩慢地發「mun-ma-ma,bu-bu,da-da」等重複音節,逗引寶寶注視你的口形,每發一個重複音節應停頓一下給孩子模仿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為寶寶做事情或與寶寶交流,都儘量加上輔音,強化寶寶對這些音的敏感度。如「媽媽抱」、「抱抱寶寶」、「爸爸下班啦」等。若寶寶不經意發出「a-ma」、「bu-bu」等輔音,媽媽應當積極回應,提高寶寶發音的積極性。
提示:爸媽不要過分在意寶寶會發幾個輔音,只要經常同寶寶對話,開心地交流,重視這個「過程」就是很好的語言開發技巧。
(2)遊戲:叫名回頭
遊戲目的:幫助寶寶熟悉自己的小名,為日後的交流打下基礎。
遊戲準備:給寶寶起個可愛的小名吧
遊戲過程:寶寶早就能聽到聲音回頭去看,但是,能否理解自己的名字,此時可以進一步觀察。帶寶寶去街心公園或有其他孩子的地方,爸媽可先說其他小朋友的名字,看看寶寶有無反應,然後再叫自己寶寶的名字,看他是否回頭。爸媽在胎教時就常常叫小名,即在妊娠第6個月時就為寶寶取名,每次呼喚都用同一個名字。經過孕期一個月呼名訓練的嬰兒會在出生3個月時知道自己的名字而回頭。未經訓練的嬰兒在6~7個月時才知道自己的名字。平時應該用固定的名字稱呼寶寶,如果大人一會兒說「寶寶」一會兒說「文文」,一會兒又說「鬧鬧」,經常更改名字,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就會延遲叫名回頭的時間。當孩子聽名回頭向你笑笑時,要緊緊摟抱並親吻一下,並說「你真棒」,以示鼓勵。
認知能力訓練
(1)遊戲:尋找失落玩具
遊戲目的:幫助寶寶記住物品落地發聲的過程,學會循聲尋物,邁進物質恆在的階段。
遊戲準備:帶響的玩具。
遊戲過程:將帶響的玩具從孩子眼前滾動落地,在眼前消失,發出聲音,看看他是否用眼睛追隨,伸頭轉身尋找。如果能隨聲追尋,進而可繼續用不發聲的絨毛玩具滾動落地,看看能否追尋,如果追尋就將玩具撿來給他,以示鼓勵。
(2)遊戲:聽聲看物
遊戲目的:幫助寶寶將名稱與物體聯繫起來。
遊戲準備:柔軟、有聲、彩色玩具。
遊戲過程:自從上個月學習認燈、電視等物名後,繼續訓練寶寶在聽到物名後用眼睛看物。選擇一些柔軟、有聲、有色的玩具,讓寶寶能摸的都摸一摸,能搖動的都搖一搖,能發聲的都聽一聽,如鐘錶聲、動物叫聲、風聲、流水聲等。不斷強化玩具或物品的名稱,幫助寶寶認識這些東西。語言能力的發育過程是先聽懂後才會說。從聽聲看物,到聽聲指物是練習聽聲音與物品聯繫的認知過程,記住學過的東西。要經過逐件物品反覆溫習才能記牢。
(3)遊戲:找鈴鐺
遊戲目的:通過視、聽、尋找,促進寶寶視聽知覺和運動知覺的發展。
遊戲準備:小鈴鐺。
遊戲過程:家人輕輕搖著小鈴鐺,先引起寶寶的注意,然後走到孩子視線以外的地方,在身體一側搖響鈴鐺,同時問他「鈴在哪兒呢?」,逗他去尋找。當孩子頭轉向響聲,爸媽再把鈴搖響,給他聽,然後給他看,讓他高興。進而,當著他把鈴鐺塞入被窩內,露出部分鈴鐺,再問「鈴在哪兒呢」,大人用眼示意,如果寶寶找到,就抱起寶寶親親,以示鼓勵。
智商與情商發展家庭自測
必備玩具與玩法
吹塑小動物、軟塑捏響玩具、鏡子、不倒翁、發條啟動的小玩具。
6月齡寶寶身體發育指標和教養重點
6個月的寶寶進入成長中裡程碑的年齡,逐漸伸直腰背,由雙前臂支撐前傾位,過渡到能伸展腰背獨坐,雙手自由操作玩具,這的確是一個飛躍。
心理發展指標:
大動作能力:會獨坐片刻,至7個月時獨坐就會較穩;精細動作能力:手的操作能力有很大進步,會模仿成人動作做積木對擊,有的寶寶會將玩具倒手;適應能力:會移動身體尋找掉在地上的玩具;言語能力:聽到呼名聲,會轉頭尋找,少數寶寶會發出簡單的輔音,如bu—bu,ma—ma;社會行為:會自己用手拿著餅乾送進嘴裡吃,喜歡和家人玩藏貓貓遊戲,開始認生,也會因不開心而發脾氣、喊叫。
教養要點:
·增加運動量,如翻身打滾、蹦蹦跳,在運動中促進大運動能力的發展,同時促進言語能力發展,並有助於激發和培養快樂情緒;·訓練寶寶反覆伸背,從而坐穩,為兒童期後能坐得住,做身體背部肌肉關節與神經系統彈性的準備;·練習翻身打滾、俯臥旋轉,促進空間知覺的發展;·應從不同角度和方位呼喚寶寶,促進寶寶聽知覺能力和言語能力發展;·擴大和豐富寶寶視覺環境,引導認識日常用品,促進寶寶認知發展。5月齡寶寶:親子遊戲課程
大動作能力訓練
(1)遊戲:頸腰背訓練
遊戲目的:鍛鍊寶寶頸、背、腰部的肌肉力量,為獨立坐穩做準備,並為學齡期專注學習奠定基礎。
遊戲準備:寶寶喜愛的抓握玩具。
遊戲過程:在靠坐的基礎上讓寶寶練習獨坐,訓練開始家長可給予一定的支撐,用玩具逗引寶寶一次次伸直頸背去夠玩具,夠玩具的過程中頸背腰肌肉逐漸強健而柔韌,就會坐得越來越穩。以後逐漸撤去支撐,待坐得較穩後,逐漸離開靠背,有時要到7個月才能逐漸坐得很穩。
提示:家人應當重視這個遊戲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促進頸背腰肌肉的肌力與柔韌,而不是急於讓寶寶學會獨坐。
2)遊戲:翻滾強身
遊戲目的:翻滾有助於肌肉關節和左右腦的統合能力的發展。
遊戲準備:寶寶心愛的一件玩具。
遊戲過程:引導寶寶學習由仰臥翻至側臥,然後再翻至俯臥。可將玩具放在寶寶的體側伸手夠不著處,寶寶為夠取玩具先翻成側臥位,拼命伸手夠取,如果使勁也夠不著時,全身再使勁就會變成俯臥位。這種動作要經常練習,基本上到第7個月才能翻滾。
精細動作能力訓練
遊戲:積木對擊
遊戲目的:讓寶寶認識「物碰物」會發出響聲,同時鍛鍊手指的靈活性和手眼協調能力。
遊戲準備:積木或塑料套碗
遊戲過程:遞給寶寶一塊積木,再往另外一隻手遞一個。家長用雙手扶寶寶的雙手,對擊積木,發出悅耳響聲,寶寶會無比興奮,咯咯大笑,激起好奇,並反覆對擊手中積木,開始胡亂對擊,擊不中,沒關係。換塑料玩具一樣可以擊打出聲,寶寶困惑又迷茫,「我的手真奇妙,怎麼能弄出聲來?」他會反覆對擊,試圖了解其奧秘,常常在無意地胡亂敲擊中,寶寶突然恍然大悟,「哦,原來物碰物都能發出聲!」於是乎,就會變著花樣地:擊、敲、拍、摔…創造著新玩法,並在其中發現真諦。
言語能力訓練
(1)遊戲:發輔音練習
遊戲目的:促進寶寶進行發輔音訓練,提高寶寶的「演說」技能。
遊戲準備:寶寶心情愉悅的時候進行。
遊戲過程:家長經常發出各種簡單輔音,例如bā-bā、mā-mā、dǎ-dǎ、ná-ná、wá-wá等,讓寶寶模仿發音。每天反覆練習,強化寶寶對簡單輔音的印象。記錄寶寶能發輔音的數目,爭取在6個月時能發出2、3個輔音。
(2)遊戲:聽聲認人
遊戲目的:讓寶寶學著理解語言,聽懂人的稱呼和所指具體的人,為日後有意識的稱呼人做準備。遊戲準備:與寶寶交流中,儘量使用稱謂。
遊戲過程:日常生活中,強化寶寶對家人的稱呼。如當爸爸下班回家時,媽媽說「爸爸回來了」,寶寶就會馬上朝門的方向轉頭,尋找爸爸。當寶寶在爸爸懷中聽說「媽媽」時馬上朝媽媽看,並且要媽媽抱抱。反覆練習,寶寶就能懂得「爸爸」和「媽媽」的含義。隨時隨地在生活中感知語言,學習稱謂。
(3)遊戲:律動藝術
遊戲目的:幫助寶寶感受兒歌或音樂的韻律,引導他隨著節奏,主動去配合兒歌或音樂律動的表演。
遊戲準備:準備幾首簡單的兒歌。
遊戲過程:經常讓兒歌或音樂伴隨寶寶。如讓寶寶面對著媽媽坐在媽媽的膝上,拉住小手邊念邊搖: 「拉大鋸,扯大鋸,外婆家,唱大戲。媽媽去,爸爸去,小寶寶,也要去!」到最後一個字時將手一松,讓寶寶身體向後傾斜。每次都一樣,以後凡是念到「也要去」時寶寶會自己將身體按節拍向後傾倒。
認知能力訓練
遊戲:鬼臉嘟嘟
遊戲目的:幫助寶寶對表情的認識更為深入。有利於寶寶識別他人的情緒,為掌握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奠定初步基礎。
遊戲準備:準備各種動物的圖片,幫助寶寶對這些動物有初步的認知。
遊戲過程:在寶寶精力充沛的時候,家長試著模仿老虎說:「我是大老虎!嗷嗚——」。同時做老虎的表情,張大嘴巴,瞪大眼睛。接著再模仿小貓說:「我是小貓!喵嗚——」,同時模仿小貓咪,用手指表示鬍子。做一種鬼臉,逗引寶寶觀察你的表情,並模仿動作,發出聲音。寶寶能不能模仿不重要,逗寶寶發笑,快樂,手舞足蹈才是初衷,天天互動,寶寶就會學會,而且,漸漸懂得動物習性。
智商與情商發展家庭自測
必備玩具與玩法
布書、小積木、塑料動物玩具、小汽車、小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