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書法圓潤蒼勁 詩歌惟妙惟肖

2021-01-08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
  「你才大過張績嗎?」——在儋州,如果家裡有小孩恃才狂妄,父母往往就會這樣教訓他。因為在儋州民間,張績是「工詩賦,精書法,擅情歌」的大才子形象。

  張績,清嘉慶舉人,儋州中和鎮水井村人,又名張綱,號治堂,排行第二,俗稱張綱二。新編《儋縣誌》記載,張績賦性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博通經史,能文章,工詩賦,尤精書法,時人以得其片紙隻字,珍如拱璧。多才多藝的張績還創作了的大量民歌至今還在群眾中傳唱不衰,是歷代儋州山歌作品流傳數量最多、質量最好、影響力最大的第一「歌王」。

  如今,張績題書的「東坡書院」、「一代傳人」、「載酒堂」等匾額,尚存於東坡書院,遒勁有力的筆法令世人皆嘆。而他所作的《嘆五更》,更是儋州山歌登峰造極之作,當地群眾人人百唱不厭,已入選《中國民歌經典》系列。

  南國都市報記者 張宏波

  年少露才:聰慧過人 貪玩好動

  張績生於1784年,相傳,張績出生在強仁村(此地原屬大成鎮,今歸西慶農場,該村已毀於戰亂)。他出生那晚,據說有星鬥發出光束射下其村,招來不少議論。而據張錦壽所寫《張綱傳略》載,張績出生後,啼哭不止。母親惶恐,求問於術士。

  術士經過問八字,稱命骨、看相望氣、焚香佔卦後,說道:「令郎龍眉鳳目,天庭崢嶸,耳大口寬,山根通額,決非池中之物,日後必成大器,貴不可言。但本村不是他成才騰飛之處。你們要帶他去尋覓貴地,直到他不啼哭時,才可定居。」

  為了孩子,張績的父母只得聽從。於是,他倆辭別了父老鄉親,帶著張績離家上路。一日,三人來到王五鎮徐浦村,張績哭聲突止。父母以為已得其所,便想定居於此。正當籌備建房時,張績啼聲又起。聽當地人講,地窄難容兩貴人,此處已讓黃河清(清乾隆進士)佔去。三人只好繼續往北而行。

  幾天後,他們來到了南靠坡嶺、北向平川的水井村。只見綠樹成蔭,百鳥囀鳴,村頭的學塾書聲琅琅。這時,剛入睡的張績突然醒來,發出了歡笑聲。於是他的父母便在此置地安家教子,這就是今日中和鎮水井村。

  從事儋州文化研究多年的謝有造說,張績自小聰慧過人,悟性很高,詩聯書文,一學就會,但貪玩好動。

  中舉做官:為官清正 終老他鄉

  據《儋州文史》記載,張績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中順天(北京)第十一名舉人,其才氣與書法得到時任考官的張嶽崧器重。張嶽崧閱其文稿,嘆賞不已,曰:「我瓊州又得一人才及第了!」

  張績中舉後,遲遲未得分配官職,心中積怨甚多。嘉慶皇帝賞其詩才,叫寫賀聯祝其壽辰,竟頂命不從。皇帝盛怒之下,貶其至甘肅。

  40歲時,張績舉家搬到甘肅。張績先任古浪知縣,後又調往甘肅清水任知縣,因有政聲和軍功加知州銜。其為官清正,深得民心,但剛直不阿,為朝中權貴所忌,不得升遷,只好退隱林下。

  之後,張嶽崧被朝廷派去北方戍邊。張嶽崧念及張績,恐其才華被埋沒,便邀其從軍當參謀。張績也不負兄長兼知交期望,屢次出謀劃策,退敵有功。歸來後,張嶽崧為其請奏皇上,張績得調山東任職,時年65歲,後終老於當地,逝世年月不詳。

  精通書法:自成風格 一字千金

  新編《儋縣誌》對張績的書法功底進行了描述:善學宋代米芾、趙孟頫等名家之長,而自成風格,時人以得其片紙隻字,珍如拱璧。

  其實,早在張績中舉做官前,他的書法作品就留在了海南。如今,張績執筆題書的「一代傳人」、「東坡書院」、「載酒堂」等匾額至今仍懸掛在東坡書院。在儋州光村鎮油行村(張績母親出生地)的李氏祠堂也保存著道光12年底張績從甘肅回來親筆書寫的楹聯:傳家道德五千言,蒂固根深,數典不忘柱史;插架琳琅三萬軸,支分派遠,開宗應溯鄴侯。謝有造說,張績的書法得到業內人士的一直認可,人們評價他的書法作品「字形稍顯方圓,結構嚴謹,筆畫圓潤蒼勁,整齊渾厚,古拙典雅」。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張績在甘肅做官時,有一天走進了一家香茶店,店中顧客寥寥無幾。這時有人認出了張績,店老闆也盛情相待,並請張績書寫聯語一副,張績隨即寫下: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之後,店老闆把聯語送去裝裱懸掛在店中的照壁上。不久,張績在小店留下墨寶的消息不脛而走,人們紛紛前來光顧,他們往往一邊品茗,一邊欣賞張績書法,店裡的生意也因此而興隆起來。

  擅長歌賦: 經久傳唱 入木三分

  張績不僅是書法大家,還被譽為「儋州歌王」。在儋州,只要說到張績的山歌,沒有不嘆服的,他創作的大量民歌至今仍在儋州及周邊地區傳唱不衰。張績本人多情,所作山歌中保存了大量與少女情歌互答的記錄。在儋州民間和史書都保存了才子張績的不少傳說和故事,從中可管窺這位才氣高拔、風流倜儻的名士風採。

  謝有造說,張績的傳世歌作有《嘆五更》、《千裡訴衷腸》、《又想做官又悶鸞》、《弄梅情歌》、《懷念舊情人》等,《嘆五更》是張績的代表作,可以說是儋州山歌的登峰造極之作,是當地群眾百唱不厭的名篇,已入選《中國民歌經典》系列。

  「擔愁識說予誰聽?說許路邊青草聽。無人知得郎行苦,青草自知郎苦行。」這就是《嘆五更》中的幾句歌詞。據介紹,《嘆五更》至今已有200年,此歌作把女方失信負約,男方望眼欲穿的情形,唱得惟妙惟肖、情真意切、淋漓盡致、入木三分。這首情歌採用白描的手法,如泣如訴地傾吐自已在夜間形單影隻,只有草木為伴的愁苦情懷。

  舊事新說

  才子形象流傳後世

  張績的故裡中和鎮水井村,與東坡書院僅僅相隔一片田野,水井村有一間張氏宗祠。張績後人說,這座宗祠最早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由於時間久遠,祠堂破損,眼前的這間祠堂是2000年重建的。祠堂的後面是張績故居舊址,張績從小就在此生活、讀書,一直到考中舉人。之後,張績遠赴甘肅任職時特意留下長子,並囑咐其好好管理家業,以便晚年回來頤養天年。可是,長子一直沒有等到他的回來。

  張績沒有回來,但是他的故事卻一直在儋州流傳。後輩們無不以他為榜樣,潛心學問。現在留在村裡生活的舉人後代,最小的已經第8代了,前後出了10多個大學生。

  張績後人也遺傳了他的山歌天賦。在前年的那大屋基村一次現場民歌大賽中,二等獎獲得者就是張績的第七世孫張海坤。張海坤今年32歲,她從小受到詩鄉歌海的薰陶,經常在大榕樹下聽村裡的老人講舉人公的山歌故事,漸漸地喜歡上了山歌,上小學時就能演唱。

  200多年時間過去了,張績的故居已經被一棵棵高大的古樹所取代。它們雄偉魁梧,蒼勁蔥蘢,就像張績的書法般渾厚。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