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的心理測試,那麼多的測試指標,是否看得你心潮澎湃,想要點進去一看究竟?
畢竟,我們都想了解自己不為人知,最真實的一面。
然而懷揣著希望開始一題題完成的心理測試,內容卻千篇一律,模式更是老套不變:
「如果你的伴侶做出了不符合你心意的事,你會直言相告嗎?」
「你喜歡人群多的晚會,還是少數朋友的聚餐?」
「請從強烈不同意到強烈同意進行分級選擇你的答案」
在幾分鐘的仔細思索後,你完成了整份答卷,雖然對題目的乏味感到些許不快,但一想到自己馬上就可以拿到一份定製的結果,滿心期待。
可拿到報告分析的時候,你卻有些五味雜陳。
「你是一個性格堅強的人,生活中時不時出現的壓力往往沒法影響你太久,而是會隨著心態的變化升華為前進的動力。有時候你也想懶惰一下,享受生活,但歸根結底,你還是一個積極樂觀,努力平衡好理想和現實的奮鬥青年。」
聽起來美滋滋的是不是?簡直每一個點都和你很相似,這些特質正好就是你有的。但是仔細一想,似乎套在別人身上也很合適。
這是一個心理學中的認知陷阱 –––– 巴納姆效應 (Barnum Effect) 。
意思是說:我們時常會對一些模糊的,適用於幾乎所有人的描述感到深信不疑,甚至認定其為對自己的精確評價。通常這些描述會有輕微的負面性,但多數維持正面積極。
那麼什麼樣的話語最能代表模糊性的描述呢?我們能從星座判定,佔卜,和一些不那麼科學的心理測試中找到答案:
關鍵字 「有時候」,「些許」是這些題目中最常見的模糊描述,一旦加上了這些關鍵字,就會讓人直呼準確。
「你總體上是一個積極向前的人,但有時在夜晚難免會感到傷感懷舊。」
這樣的一條描述,放在許多人身上都是符合的,因為哪怕是再心態良好向上的人,哪一個會沒有深夜裡獨自神傷的時候呢?因此,許多概括性的語言反而能打動我們的內心。
心理測試的重要性不可否認,然而,它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精確地刻畫每一個人的心理,只能無限趨近於擁有共同特質的一群人。
我們如何才能在清醒狀態下看到自己湧動的潛意識?
那麼心理學中難道就沒有「定製」的心理畫像嗎?
答案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