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史晨碑奏銘》,又稱《史晨碑》或《史晨前碑》、《史晨後碑》。是因為《史晨碑》 用了一個石頭在前面和背面來刻它的碑文,所以,它的名字就由此而來。《史晨碑》通高207.5cm,碑身高173.5cm,寬85cm,厚22.5cm,無碑額。它的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9)三月。一共有17行,每行有三十六個字。末行字原掩於石座中,舊拓多為三十五字,新拓恢復為原刻三十六個字,字徑3.5cm。碑文記述了當時的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後碑文則全稱為《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它刻於建寧元年(168)四月間。一共有14行,後碑文字數不全是固定的,每行有35或36個字不等。此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規範、成熟的典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
以上是介紹了史晨碑的歷史及碑石的大概狀況,對它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我們便將碑文上的字體用於春聯集字,我們編成了數幅春聯,裡面的字體全是用了《史晨碑》的字體。這樣我們便可以看看古人們是怎麼來「寫」春聯的。
看了集字春聯後,大家有什麼感想?字體主要是以隸書為主,古人把春聯「寫」得怎麼樣?希望大家提出各種意見及想法。今後我們還會提供更多的相關的文章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