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設立的「御史大夫」有何意義?為什麼說它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2021-01-08 騰訊網

前言

在戰國初期,身為邊陲小國的秦國在秦孝公時代,為了改變局面奮發圖強。秦孝公重用商鞅開始在秦國範圍內進行變法。

商鞅上臺以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秦國範圍內廢分封行縣制。可以說,當時的秦國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突破了周天子時期的分封制度。

這些在各鎮諸侯看來,秦國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於是他們採用合縱制度組成聯軍討伐秦國,企圖將秦國的變法扼殺在搖籃裡。

雖然秦朝的變法為各國所不容,但是奇怪的是,秦國在這種制度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綜合國力都逐漸變得強大,屢次打敗六國聯軍。

秦惠文王執政以後,雖然殺了商鞅但是商鞅之法卻保留了下來,商鞅首創的「郡縣制」在秦國正式確立了下來,一直延續到秦王嬴政執政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朝蕩平六國統一全國。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君主專制的集權國家。使得中國從奴隸制社會邁進了封建社會。

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朝建立以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秦朝的統治,他不斷的削弱地方的權力,規定"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制度。從而不斷的削弱地方的權力。

也就是說在秦朝,所有的法令制度全部都由中央統一制定頒布,而地方沒有頒布法令的權力,只能無條件執行。

雖然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即使再忠實的臣子,如果不時常查問也會心生二心。為了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整頓吏治,保障各項政令從中央到地方都能夠暢行無阻,秦朝創立了監察體系。

設立御史大夫

隨著秦國東徵西討領土不斷擴大,他們不斷完善郡縣制,陸續制定了一系列軍功及官員管理的法令。秦朝統一六國以後,為了加強對各級官員的監察與約束,設立了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列九卿之上相當於副丞相,是秦朝最高的監察官員,他直接受皇帝領導,代天子巡查四方官員。雖然沒有天子之身,但是卻有天子之威。無論是權力還是地位都非常高。由此可見秦朝對御史大夫是多麼的重視。

御史大夫的職權

御史大夫是皇權與相權互相博弈的產物。眾所周知,在秦朝之前,丞相為百官之首,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全國大小事務的處理皆為丞相分內之事,這嚴重的威脅了皇權。

秦始皇為了加強皇權同時削弱丞相的權力,設立監察最高長官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不僅有監察百官代天子巡查各地,對文武百官進行參奏行使監察的權力,還有協助丞相處理日常政務的權力。

也就是說,御史大夫不但可以監督百官的言行,在處理這些事情的同時他還要協助丞相統領百官處理朝政。這樣一來,丞相必須得兢兢業業的工作,不能有二心,否則在身旁的御史大夫就會參奏。

這也正是法家代表韓非子的思想"法術勢"相結合,這樣既能夠監督百官的言行同時又能夠制約相權。從而使得朝堂上能夠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有利於君王的統治。

當時,御史大夫已經是位同副相,一旦丞相的位置出現了空缺,御史大夫可以直接遞補相位。

御史大夫的歷史意義

秦朝建立以後,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行政事務錯綜複雜,官員數量的不斷增加且良莠不齊。建立監察體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糾正百官的言行,同時也達到了制約丞相權力的目的,對後世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正是由於秦朝統治者高度重視監察制度,為後世王朝做了榜樣。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鑑意義,使得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將監察制度作為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

監察制度主要就是針對官員所作的制度。在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一切官員都是歸君主統轄,並不同於分封制各國諸侯擁有對本國官員的管轄和統治權。

秦朝建立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以後,所有官員的統轄都在君主一人身上。如何想要加強對各級官員的治理就必須要有制度作為保證。

這套完備的監察體系,對監督和彈劾各級官員提供了法律依據。從而匡正了各級官員的言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各級官員的統治。

在監察內容上,御史大夫不僅可以監察官員的政治監察,防止官員對朝廷心懷不軌而且還有行政監察。也就是御史大夫可以對地方官員的行政能力進行考察。

歷史局限性

大秦自商鞅變法以後,一直以法家思想作為自己的統治思想。可以說,法家思想在秦朝已經根深蒂固延續上百年。毋庸置疑,法家思想對於秦朝的強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秦朝歷代統治者都有急功近利,矯枉過正的傾向。

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制度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於秦朝統治者乃至御史大夫在行使監察權力的時候,教條的依賴制度條文不懂變通。

他們嚴苛死板的執行條文,沒有半點的人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矛盾,加劇了地方和中央的矛盾,所以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在秦末爆發農民起義時,各級官員不能做到守土有責,而是消極怠工依賴中央,而始作俑者就是御史大夫所執行的監察權。他們害怕被御史大夫追責,所以才導致農民起義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這套「監察制度」對秦朝不僅沒有起到鞏固江山社稷的作用,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結語

在中央集權制國家建立起一套完備的監察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任何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都需要區別對待,應該賦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人們都說:"法律是最後的道德底線",但法律並不是道德,我們不能將道德標準提高到法律的層面上,那是不符合社會條件、不符合人性的。

而秦朝統治者的激進和矯枉過正,就是混淆了法律和道德區別,從而過高的要求臣子和人民,這就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參考資料:《史記》《秦史稿》《通典》

相關焦點

  •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秦朝滅亡的原因,古代需要統一貨幣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秦朝為什麼會滅亡。秦朝建立後,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寓意統治千秋萬代,但是很不巧,很快就滅亡了,關於秦朝滅亡的原因一直以來都被大家津津樂道,但是除了那些表面上看起來的暴政或者是起義外,其實還有一些不被察覺的原因。
  • 秦朝滅亡時,一支50萬的軍隊裹足不前,只因秦始皇下了道死命令
    要說對我國歷史影響最大的朝代,非秦朝莫屬。正是因為有著秦朝的第一次大一統,才讓中國歷代的統治者有了中國是一個整體的意識,不至於讓中國像羅馬滅亡之後的歐洲那樣四分五裂。不過再強大的王朝也有倒下的一天,因為秦朝統一時有著太多的社會問題,再加上當時秦始皇死亡後接替他的秦二世胡亥又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些社會矛盾,所以當時的秦朝在胡亥的統治下很快就到了崩潰的邊緣。到處都是叛亂的硝煙,為了鎮壓起義,當時的秦朝大將章邯特赦了當時秦朝十幾萬的死囚,將其組成了鎮壓叛亂的主力軍。但是很多人都會疑惑,為什麼不讓秦朝的主力部隊去鎮壓這種大規模的叛亂呢?
  • 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了18個諸侯,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後滅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從而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
  • 秦朝短短十餘年,是因為始皇帝大開郡縣製造成的嗎?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嬴政滅亡六國,建立大秦王朝,公元前207年,沛公劉邦率軍在藍田大敗秦軍,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秦朝只有短短的十三年時間,就滅亡了,有人就把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歸為郡縣制。這種說法太荒謬了,秦朝滅亡有很多原因,唯獨沒有秦始皇大開郡縣制的原因。
  • 《大秦賦》:嫪毐下線,秦朝真正的禍害趙高上線了!
    有一次,趙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徇私枉法,要按律處他死刑,趙高巧言令色,最終使秦始皇赦免了他並復其原職。值得注意的是,這件事情也讓趙高和蒙毅、蒙恬兄弟結下了過節,成為趙國日後陷害蒙氏兄弟的重要原因。二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嬴政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隨著身體每況愈下,秦始皇也決定冊立自己的繼承人。
  • 中國封建王朝始於秦朝,亡於清朝並非巧合,看它們的拼音就明白了
    我們都知道,秦朝是封建時期的第一個王朝,是歷史上第一個君王秦始皇打造出來的王朝,秦始皇作為歷史上最霸氣的人物,也被後人所追捧 ,而他的王朝也成了不可超越的神話,秦朝一統天下,為後面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很大基礎,尤其是商鞅變法更是在法律上鋪設了一條道路,雖然秦朝的法律嚴苛,但不得不說有些法律還是讓人很佩服的。
  • 秦朝14年,不是秦始皇太「嚴格」,而是秦二世太「嚴苛」
    文|顏小二述哲文 關於秦朝,我們現今有許多電視劇再現過其輝煌,如「大秦帝國」系列的優秀影視作品就有好幾部。 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秦朝的統一是絕無僅有的,他發明的小篆體沒有流行,原因在哪兒?
    當年的秦國是靠這小篆文字才進行統一的,然而很多人在這裡面也產生了自己的懷疑,我們從眾多的文物當中也發現了這一個情況,為什麼上面刻的許多字完全是按照隸書的形式來體現,這裡面的問題到底是有著什麼樣的說法呢?秦朝的統一是絕無僅有的,他發明的小篆體沒有流行,原因在哪兒?對於這樣的事情,我們首先就要知道它的初始情況,那麼隸書到底是誰發明的呢?包括小篆又是誰發明的呢?
  • 秦朝的小篆字體!
    秦朝小篆與秦國大篆、西周篆文一脈相承。我們看到,西周金文中「王」、「山」、「又」等字中描摹的「肥筆」,還有一些摹形的筆畫、象形的樣態,在秦國大篆裡已經看不到了。西周金文中「點」,秦國大篆也線條化了。小篆是省改秦國大篆而來,偏旁部件的位置和寫法大體固定,結構更加勻稱,形體偏於縱勢。
  • 我們時常聽說的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它們究竟有何不同?
    在古代歷史中,我們時常聽說的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它們究竟有何不同?我們說起古代的一些官職,很多人都會想到秦朝的「三公九卿」。那麼什麼是「三公」呢?其實就是秦始皇設立的三個官職,分別是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
  • 統一天下的秦朝為什麼用玄鳥作圖騰?從中探究大秦王朝起源
    從秦朝的圖騰中,我們追溯到大秦王朝的起源。從神話傳說中探究起源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一開卷就向我們講述了秦人的起源。大意是說,秦人的祖先是遠古帝王顓頊的後代,其孫女的名字叫女脩。一次,女脩正在織布,一隻燕子飛過,掉落一個蛋,女脩就把它吃了,結果懷孕生下一子,名叫大業。後來大業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兒,名字叫女華。女華生子叫大費,大費曾佐助夏禹平治水土。
  • 8本穿越到秦朝的小說,首推《秦吏》,看秦王掃六合,爭霸天下
    黑夫只想笑問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南取百越,北卻匈奴,氐羌西遁,樓船東渡。六合之內,皇帝之土。在他參與下,歷史有何改變?秦始皇固有一死,天下將分。身為秦吏,又當如何抉擇,是推波助瀾,還是力挽狂瀾?點評:《秦吏》應該是今年最火的一本歷史書了,同時也是作者七月新番的成神作。
  • (秦朝-隋朝)
    秦朝<鹹陽>簡介: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 秦朝盛行的五行風水應用法
    「太歲」所在地或者方位,雖然成為古代「建修起土」的禁忌,但是「有一病,必有一藥」,中國的堪輿家也找到一套防治之法,來預防「太歲」的禍害,古人稱之為「厭勝」怯。到漢代,長樂官建在其東,未央官建在其西。該風水術盛行一時,不論在陽宅、陰宅上,都有較多的民眾信奉。五音指的是什麼?《禮記》說:「聲成文謂之音,音之數五。」五音是指宮、商、角、徽、羽五種音樂詞式。中國古代音律以五音為基礎構成十二律。古人針對漢語聲母發音部位而言,分為喉、牙、舌、齒、唇五音。古代五音:宮、商、角、徽、羽與喉音、牙音、舌音、齒音、唇音對應起來,二者關係如下:唇為羽、舌為徽、齒為商、牙為角、喉為宮。
  • 秦朝雖然建立一統,但是其嚴苛法律,真的為百姓所接受嗎?
    上圖——熱播劇《大秦賦》和從漢朝開始儒家便對秦朝的暴政提出嚴厲批評不同,如今的電視劇試圖以大一統帝國的角度去展示秦朝的豐功偉績。上圖——秦始皇像雖然這種行為有新朝為了樹立威信對前朝進行打擊的目的在其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秦朝的法律的確太過嚴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陳勝吳廣振臂一揮,天下雲集響應。
  • 正史記載秦史不過千字,此地出土文字二十萬,秦朝編年史橫空出世
    秦王朝在中國的歷史中僅僅存在了15年,但它卻是中國政治經濟體制發生質變的關鍵時期,其所建立起的封建制度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以前。可是,由於年代久遠,歷代戰亂不息,秦王朝的文獻資料和文物萬不存一,正史史書關於秦朝的記錄不足千字,史學家要觸摸那段歷史,無疑是一種奢望。號稱「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西安秦始皇兵馬俑規模宏大,遺憾的是,並沒有太多文字資料可供研究。
  • 大五帝錢中的「秦半兩」它真的有半兩之重嗎?
    拿起秦朝的「半兩」錢幣,它給人的感觸要遠勝於後世任何一個朝代所鑄造發行的錢幣。秦半兩它給人一種雄武健壯的厚重感,也給人一種倉促定製的侷促感。說它厚重並不只是因為它錢體厚重,更是因為它所蘊含的悠久而有強大的歷史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