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大屠殺100天,被害者100萬,一個國家八分之一的人口消失。這就是1994年盧安達種族大屠殺。絕大部分受害者是圖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圖西族的胡圖族人。
在信息通暢、交通便利的全球化時代,在聯合國成立近50年的時候,百萬平民竟死於彎刀和木棍的屠殺之下。更諷刺的是,大屠殺發生後並沒有馬上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
劫後餘生的」圖西「族倖存兒童。 1916年盧安達被比利時佔領,二戰後成為聯合國託管地,但仍由比利時統治。比利時殖民者挑選長相舉止跟白人更接近的「文明人」,扶持這個階層,並把階級上升為種族概念,用 「精英」圖西「族」來統治佔人口數80%以上的胡圖「族」。
躲避種族報復而逃離家園。大屠殺是長期殖民統治種下的一個惡果。在歐洲人來到盧安達之前,胡圖、圖西兩個部族之間並沒有什麼矛盾。殖民主義者在盧安達實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在兩大部族之間輪番製造矛盾,從而埋下兩者不和的種子。
胡圖族和圖西族是盧安達兩個主要民族,20世紀90年代,兩族武裝勢力展開內戰,1994年,矛盾爆發到頂點,胡圖族極端分子煽動殺光圖西人。
大屠殺得到了盧安達政府、軍隊、官員和大量當地媒體的支持。除了軍隊,對大屠殺負主要責任的還有兩個胡圖族民兵組織: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同時大量的胡圖族平民也參與了大屠殺。十二三歲的孩子也拿起屠刀成了劊子手。在仇恨洪流的席捲下,胡圖人如果不參與屠殺,就會被視為叛徒。
從中國買的10美分一把的甘蔗刀被盧安達用於種族滅絕。聯合國部隊來接走所有白人,真正受到死亡威脅的黑人難民卻不許上車。盧安達現總統保羅·卡加梅曾指控法國和比利時「直接參與種族大屠殺的政治籌劃」,「法國甚至參與行動」。
盧安達的每所醫院都被成千上萬等待被屠殺的平民佔滿。 大屠殺計劃事先已被精確制定,盧安達原政府的軍隊、憲兵和衛隊均參與其中。 據稱法國認為盧安達內戰期間,圖西族的愛國統一戰線是「英美化的非洲對於法蘭西化非洲的侵蝕」,所以法國是支持屠殺方胡圖族。
1994年的夏天,整個盧安達只有殺戮,在那片被世界遺棄的血海中,看不到任何救贖的希望。盧安達死亡人數佔當時世界總人口1/5000以上。
1994年的盧安達內戰和種族大屠殺,給盧安達帶來了巨大災難, 使這個原本貧困的國家雪上加霜,大批勞動力喪失,國家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大屠殺持續三個月後,圖西人的「愛國陣線」擊敗胡圖族政府軍,奪得政權。為避免冤冤相報,新政府只懲辦罪大惡極的屠殺組織者,而對參與集體行動的平民尤其是未成年人儘量給予寬大處理。盧安達原來的國旗是紅黃綠三色,2001年新國旗法通過,藍色代替了紅色,因為紅色讓人想到屠殺,盧安達不願再見到鮮血。
大屠殺中那種絕望無助的處境,僅僅通過文字和圖片是無法讓人有窒息感和恐懼感。我們還是看電影吧--《盧安達飯店》用了最真實的鏡頭來記錄那場大屠殺。雖然我看過不下五遍了,但還是忍不住要再看一遍!
十五歲以下禁止觀看。
請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