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報2020年最後一期熱議欄目,三位老師這期談談2021年的市場機會、投資策略吧。
展望2021年 風險與機遇並存
曹中銘
2020年即將成為過去式,2021年也即將來臨。每到年底,券商的策略投資者報告會、某些上市公司的保殼大戰會悄然上演。就像每年一樣,對於2021年,投資者顯然又充滿了憧憬。但資本市場是一個不確定性很高的市場,市場會有何種變化,現在來說還為時尚早。但不管怎樣,市場的風險是存在的,機遇也是存在的。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2020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2020年12月19日,中國資本市場迎來30周歲的生日。30年來,資本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當年滬市掛牌「老八股」與深市掛牌的「老五股」共13隻股票,到今天掛牌上市公司超過4100家,也見證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與進步。30年來,資本市場規模與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
最重要的還在於,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根據統計,30年來,滬深股市新股IPO首發融資規模達3.65萬億元,再融資規模達11.97萬億元,合計15.62萬億元。由於融資金額的增長,主要發生在近十幾年的時間裡,也意味著近十幾年資本市場對於實體經濟的支持的力度更大。毫無疑問,這對於我國經濟的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20年,滬深股市遭遇了疫情的衝擊,全球資本市場也受到嚴重影響。由於疫情最終會波及到經濟,包括A股市場在內,年初均出現大幅下跌的走勢。滬深股市在2月初與3月份中旬兩次下探,此後於7月份掀起一波脈衝行情。但整體而言,股市低迷的態勢依然沒有改變。
個股表現方面,科技股、醫藥股、券商股、軍工股等表現出色。受科創板設立以及眾多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技術產業相關企業上市的影響,滬深股市科技股漲勢不俗。券商股的異軍突起,則與市場的牛市情結有關。眾多軍工股漲勢如虹,其投資者也賺得盆滿缽滿。總體而言,2020年雖然仍然有投資者出現虧損,但獲利的投資者也不在少數。
從市場改革與發展上看,隨著科創板註冊制試點的平穩推進,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也開始啟動。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對於註冊制在整個市場的全面鋪開,將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目前科創板與創業板註冊制試點進展順利,也意味著離全面推行越來越近了。
2020年滬深股市的一大特點即是個股分化現象。像貴州茅臺即使股價已攀上千元高位,但仍然不斷持續上漲,並不斷創出歷史性高點。另一方面,垃圾股、質地一般的個股,或表現低迷,或低位震蕩。面值退市股,仍然成為市場退市的主流,這亦是市場投資理念發生變化的結果。個人以為,這一特性在2021年將繼續演繹。
2021年的市場,藍籌股、白馬股,以及業績優、成長性佳的個股,仍然會受到市場資金的青睞,而隨著退市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空殼公司、殭屍公司等個股,以及業績平平的個股,將會受到拋棄,其股價中心下移或不可避免。
與此同時,市場也充滿著機會。從近幾年來的市場表現看,股市整體上表現不佳,但市場機會同樣不少。相關個股與板塊的表現,仍然非常的耀眼。對於投資者而言,如果買對了股票,那麼獲利不是件困難的事情。但如果誤入「歧途」的話,虧損或在前方不遠處。因此,綜合近幾年來的市場表現,以及個股的漲跌態勢,精選個股不僅是對於2021年的投資,對於投資者今後的投資活動,都具有指導性意義。
務實的投資才能跑得更遠
黃湘源
一份來自中科院的投資報告,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報告所預測的五年5000點的可信性儘管不妨另作別論,不過,其所提出的「耐力投資」卻不失為值得人們引起重視的一個重要的投資概念。在筆者看來,所謂「耐力投資」無非也就是「務實投資」。沒有務實,也就談不上耐力。而沒有耐力的投資,無論說的多花俏也不過是投機,是忽悠,是沒有什麼理性和健康可言的。
202 0年,人們曾經對中國股市充滿了期待。可是,中國股市卻非但沒有帶來不少人所喋喋不休鼓譟不已的牛市,反而不倫不類地一直在3300點上下徘徊。為什麼率先走出疫情陰影的中國股市漲不起來,而疫情越來越嚴重的美國股市卻牛氣不減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在美國,富人由於擁有大量股權,儘管其所投資的實業不可能沒有因疫情而遭受一定的損失,但是,股票的上漲卻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有可能讓其受益匪淺。不過,這對於手頭沒有多少股票的中低收入人群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他們在備受失業之苦的同時,反而還沾不到多少股市上漲的光。這對於我們中國的投資者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訓。財富的源頭說到底還是在實業。人們也許沒有能力人人擁有一份實業,但是,卻可以擁有一個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也不能脫實向虛,而要像巴菲特那樣,把買股票當成買企業。對於中國股市的很多投資者來說,炒概念已成一大習慣性的通病。不管是不是有名無實,只要有了一個所謂擺得上檯面的理由,不管三七二十一,炒一把再說。這個壞習慣如果不改,牛市即使會來到我們的身邊,也有可能會與你不發生什麼關係。
中國股市的生態正在發生質的變化。隨著居民資產配置更多地被引向直接投資實體經濟,投資者結構的逐步機構化也將逐漸地由理想變為現實。脫虛向實,回歸實體經濟,回歸產業,將是新的一年的主旋律。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型,社會資源向產業投資轉移,金融和政府功能進一步轉向為實體經濟服務,科研成果加速產業化,脫實向虛的企業回歸實業,投資導向回歸基本面,乃是大勢所趨。
年末歲初,監管層在著力加強資本市場投資端建設,增強財富管理功能,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助力內需擴大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建設,其意無非在於倡導價值投資理念,鼓勵投資者將投資的重心轉向藍籌股,轉向高科技,轉向產品升級換代,轉向大消費。這並不是沒有意義的。這意味著在市場整體布局在由脫實向虛轉變為脫虛向實的同時,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投資者傾向、投資重點、投資結構如果不能隨之而發生相應的轉變,則非但不可能收到更好的投資收益,弄得不好,還不無可能會雞飛蛋打一場空。這顯然不是大家所願意看到的。
在註冊制即將全面推開的大環境下,儘管政策上不會急轉彎,必然會適當地把握好政策的時度效,但時代不同了,市場的傾向性也必然將發生天翻地覆的根本性轉變。如果說,過去炒股靠跟風跟莊盯K線,那麼,如今比的則是對政策的正確理解,是價值發現,是選沒選對景氣行業的龍頭股票。政策越來越尊重市場,投資者更需要懂得理解政策,適應市場,與時俱進,和引領時代投資方向的資本共進退,千萬不能沉湎在對過去投機炒股的留戀之中難以自拔。特別是在退市新規即將從根本上終結過去那種「該退不退」的傾向,讓一切符合退市條件的企業「應退盡退」的情況下,過去那樣的炒差炒小炒垃圾勢必將越來越吃不開了,價值投資的取投機而代之,必將成為未來市場的必然選擇。前進一步,則山高水長,海闊天空。務實的投資才能走得更遠。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指數機會不大 仍是結構性行情
皮海洲
又到辭舊迎新時,雖然2020年全球經濟處於新冠疫情的籠罩之中,但全球資本市場卻表現出色。即便是漲幅滯後的A股市場,今年到目前也獲得了10%以上的漲幅。各類個股也是輪番表現,給A股市場帶來了一定的賺錢機會。
2020年已經進入收官階段,2021年即將到來。2021年又是中國農曆的牛年,因此,對於2021年的股市,投資者難免會想入非非。不過,以本人之見,對於2021年的股市,投資者還是需要保持謹慎。2021年的股市產生指數行情的可能性並不太大。
2021年的宏觀經濟形勢較2020年來說,會有進一步的好轉。A股市場難以產生指數行情的原因在於A股市場自身。一方面,擴大直接融資比重仍然是A股市場的首要任務,2021年仍然還是A股市場的融資年。IPO顯然還要進一步提速,讓更多的公司以更快的速度IPO上市,這是A股市場註冊制的使命,註冊制在科創板、創業板試點的基礎上,還要在A股主板推行。擁抱IPO,是2021年A股市場最重要的事項。
另一方面是A股市場內在的上升動力有限。股價是資金堆出來的,只要有人願意往市場上砸錢,行情還是會上漲的。但資金砸向何方呢?最近幾年A股市場兩極分化嚴重,在機構投資者抱團取暖的炒作模式之下,一些優質白馬股的價格都炒到了天上,而絕大多數平庸公司的股票,則連創新低。因此,繼續炒作白馬股,上漲空間已經不大。
當然,從上證指數來看,目前的市盈率並不高,只有16倍左右。但上證指數市盈率面臨著失真的問題,因為在上證指數的權重中,六大行佔據了較大的比重,目前市盈率較低的就是以六大行為代表的銀行股,除了銀行股,其他股票的市盈率就明顯不低甚至是高企了。就市盈率的真實性來看,不受銀行股影響的深成指市盈率或許更可信,目前深成指的市盈率為33倍,這顯然已經不低了。走了11年牛市的美道瓊指數截止2020年12月24日的股票平均市盈率也只有27.2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A股要走指數性上漲行情顯然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
所以,2021年A股市場主要還是結構性行情,而且市場兩極分化還會繼續存在,甚至有望加劇。畢竟新基金還在繼續發行,而且新基金的發行還較為火爆,一些個人投資者在自身投資賺錢不易的情況也選擇加入到申購投資基金的行列,而在抱團取暖模式不變的情況下,這些新基金又將加入到抱團的行業中來。與此同時,一些垃圾股以及一些業績平庸的公司,又將面臨著退市的壓力,其股價重心或將進一步下移。
也正因如此,2021年對於投資者來說賺錢或許更不容易,其難度甚至大於2020年。畢竟白馬股的股價處於高位,市場投資風險不小,投資者敢不敢買進都是一個問題。而一些低價股,由於業績平庸的原因,投資者買進也不安全,不排除再創新低,甚至是股票退市的可能。而且從市場的機會來看,市場仍然還會是熱點輪動,2020年的熱點板塊,基本上還會在2021年裡得到表現的機會。但除了機構抱團取暖的股票,熱點的持續性較差。所以,2021年投資者的投資需要更加謹慎。對於選股困難的投資者來說,不妨配置一定比例的投資基金,尤其是一些行業基金ETF。投資者看好哪個行業,就買進哪個行業的基金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