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核爆親歷者:不安、贖罪與無愧交織的餘生

2021-01-09 澎湃新聞

廣島毀滅的三天零三個小時後,1945年8月9日,星期四,中午過後整兩分鐘,查克·斯威尼少校率領的「博克之車」號(Bockscar)機組向長崎投下了原子彈「胖子」。47秒後,原子彈在長崎北郊的浦上工業谷上空爆炸。爆炸當量為2.2萬噸TNT,幾乎是「小男孩」威力的1.5倍。它的最初目標是距長崎東北100英裡的小倉,但小倉當時被厚厚的雲層掩蓋,無法投彈。天氣拯救了小倉,決定了長崎的命運。經由奇怪的機緣巧合,戰爭兜了一個大圈子:「胖子」的爆心幾乎在三菱兵工廠的正上方,偷襲珍珠港用的魚雷就是在這裡生產的。原子彈摧毀了兵工廠,並且奪去了大約7萬人的性命。和廣島的情況一樣,實際上沒有空襲預警。爆炸7分鐘後,空襲警報才開始響起。

原子彈「小男孩」

在東京一座地下掩體裡,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六巨頭」)的一次緊急會議剛剛開始。蘇聯已在昨晚對日宣戰。恰如杜魯門和邱吉爾擔心的那樣,史達林最終履行了對他們的承諾。從凌晨開始,百萬蘇聯大軍潮水般越過中蘇邊界。在那間不通風的狹窄掩體裡,會議由首相鈴木貫太郎主持。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的六名成員圍坐在鋪著綠色臺面呢的桌前,討論最近的危機。由蘇聯調停達成一項體面和約的最後一線希望已經破滅了。美軍轟炸機正投下數百萬份傳單,威脅要投下更多的原子彈。六人面臨的選擇明擺著:或者繼續戰爭,或者接受同盟國的條件投降。當他們還在爭論不休的時候,一個助手送來了一條打斷會議的消息:第二顆原子彈剛剛在長崎爆炸了。

在海軍參謀長的支持下,兩名陸軍領導人依然決心戰鬥到底。陸軍大臣阿南惟幾說:「整個民族如一朵美麗的鮮花般毀滅,豈不美妙?」首相鈴木貫太郎不為所動,他獲得了外相東鄉茂德和海軍大臣米內光政海軍大將的支持。辯論越來越激烈。鈴木支持接受同盟國的要求,只要允許保留天皇就行了。阿南惟幾和兩名同夥則想從同盟國那裡爭取到更多讓步。幾個小時過去了,雙方沒爭出任何結果。六人分成了兩派,勢均力敵。快到夜裡11點時,首相試圖打破僵局,召集了一次御前會議。在悶熱的掩體裡,天皇靜靜聆聽了對立雙方的意見。凌晨2點,天皇最後站起身,脫下眼鏡,擦去鏡片上的水汽。「我們必須承受不能承受之重的時刻到了。」他非常平靜地說,「我咽下自己的眼淚,批准那項接受同盟國公告的提議。」聽眾裡響起了悲痛的號啕,天皇離開了房間。

這個決定差點就遲了。同一個星期四的下午,當「六巨頭」還在鋪著綠色臺布呢的桌前爭論之際,第509混成大隊副隊長湯姆·克拉森中校從天寧島的巨大跑道起飛,開始了飛越太平洋6000英裡航行的第一程。他得到的命令是去接收第3顆原子彈。格羅夫斯一直在不停地驅趕手下。「只要沒有不可預見的困難,」他在8月10日向馬歇爾將軍報告說,「原子彈準備於8月17日或18日後的第一個適合的天氣投放。」現在的優先目標將是東京。但隨著日本要投降的最初信號被傳達給美國,杜魯門決定推遲進一步的原子彈轟炸。按他的商務部長亨利·華萊士(Henry Wallace)的說法,總統的良心開始不安:「他說再消滅10萬人的想法太可怕了。按他的說法,他不喜歡殺死『所有那些孩子』的主意。」

杜魯門也不需要那樣做了。8月14日,星期二,上午10:06,瑞士駐華盛頓外交代辦帶著日本投降書的最終文本來到國務院。此時距裕仁天皇在掩體裡做出決定已經過去了5天。雙方膠著的一點是天皇的確切地位。最終,正如亨利·史汀生在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前向總統力爭的那樣,同盟國允許裕仁保留皇位。

在華盛頓,數十萬人聚集在夏日的夕陽下慶祝勝利。拉法耶特廣場(Lafayette Square)上排成了一支龐大的康茄舞隊伍。歡呼的人群湧到白宮欄杆前。這場慶祝的盛會很快達到了高潮。到第二天,成百上千萬人在自由世界的各地開始了慶祝。廣島天崩地裂九天之後,戰爭終於結束了。然而對許多倖存者來說,苦難才剛剛開始。

被轟炸之前的廣島街頭

倖存者悲歌

被老師救出後,中前妙子昏迷了幾天幾夜。甦醒時,她雙眼綁著繃帶,什麼也看不見。她後來得知自己被送到了川中島(Kawanajima)。瀨戶內海的這座美麗小島已經變成一個龐大的救援中心。成千上萬的傷者被送到這裡。大部分沒有生存希望的重傷員都在妙子那一屋。

中前妙子忍著劇痛躺了5天。8月11日,父親找到了她。他找遍了全市,幾乎已經放棄了希望。當父親經過她所在的屋子時,中前妙子聽到他的聲音,開始大聲叫他。父親跑到她的身邊,抑制不住發現她還活著的激動。她12歲的妹妹惠美子已經死了4天了,父親當時沒把這個消息告訴妙子。

父親也找到了惠美子。原子彈爆炸時,她正在距爆心700米的土橋拆房子。她的同學大部分當場就死了,生者被送到己斐的一所小學。惠美子雖然傷勢嚴重,但還活著。8月7日,轟炸後的第二天,父親來到這個學校。他沒認出自己的女兒。她的臉烏黑腫脹,所有人看上去都一個樣。但惠美子認出了他,她喊道,「爸爸,我在這裡。」惠美子叫他帶她回家。他匆匆出去為她找衣服,但當他回來時,她已經死了。餘生裡,他一直責怪自己沒有陪在女兒身邊。他不能想像自己讓她一個人孤獨地死去。

戰後,妙子結了婚,有一個兒子。她用一隻假眼代替失去的那隻,仍住在廣島。幾年前,她成為一名「親歷的講述者」(taiken shogensha)——那些記錄遭受原子彈轟炸經歷的和平見證人。也許因為父親將痛苦隱藏得太久,中前妙子選擇了講述自己經歷的痛苦。

8月12日,轟炸後第6天,和田功回到了訓練營。到那時,他已經在市內各地火化了數百具屍體。這些天他沒有洗澡換衣,幾乎沒怎麼睡覺。戰爭剛結束他就得了痢疾。他開始掉頭髮。他在充滿放射性物質的市中心呆的時間太長了。他在生死邊緣掙扎了好幾個星期,和他一起火化屍體的許多士兵都死了。和田功活了下來。

戰後,他結了婚,成為一名理髮師。他和妻子依然生活在廣島。他的家離廣島電鐵公司總部只有幾米。原子彈落下後的第一夜,他抬的受傷和垂死的人就被送到那裡。

肥田舜太郎醫生在戶坂的醫院待了兩個月,直到10月末。藥品供應很快湧來,但經常為時已晚。他的許多病人死於放射性疾病。肥田自己活了下來。戰後的幾個月裡,他幫助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派到廣島的調查隊評估原子彈的影響。他今年88歲,已經從醫生任上退休,但依然積極為兩顆原子彈爆炸的受害者奔走呼籲。

田中利明一直將妻女的遺骨放在床頂的架子上。不久後,他得知父親也死了。原子彈爆炸時,他剛剛出門去買食物。8月14日,日本投降的前一天,他媽媽也死於放射性疾病。一周之內,田中利明失去了全部親人。那天中午一起吃炸蛋卷的所有人中,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

田中利明在9月退伍了。和數萬廣島人一樣,他在帳篷裡住了好幾個月。在那裡,田中利明遇到了他後來的第二任妻子光惠(Mitsue),她也是核爆的倖存者。兩人在1946年結婚,有一兒一女和六個孫子和孫女。光惠在1997年去世,田中利明依然健在。88歲的他一個人生活。他像父親和祖父一樣在廣島獨自經營一家小型酒類商店。他第一任妻子和女兒的遺骨安放在家族墓地的一個骨灰甕裡。

松重美人和妻子純江活到了戰後。他繼續為《中國新聞》工作了許多年,他還到世界各地講述親眼目睹的事件,其中不止一次在聯合國演講。隨後的幾十年裡,他把拍攝廣島的重生作為自己的使命,拍攝了一座從舊城市廢墟上崛起的新城市。戰前廣島的建築很少留存下來,在留存下來的建築中,其中一個就是松重自己的理髮店。它還在那裡,和60年前一模一樣,少掉的唯一一件物品似乎就是那面鏡子。「小男孩」爆炸時,純江正打算從牆上取下它。

松重美人1945年8月6日在廣島拍攝的5張照片成了那一天的永恆形象。2005年1月17日,他在廣島去世,享年92歲。他最後一次講述他的故事時,聽眾就是本書作者。

坪井直從昏迷中醒來已是40天後。和中前妙子一樣,他也被送到一個設在島上的救治中心。他到的是似島。再次回到廣島後,他才知道玲子沒活下來。10年後,他結了婚,有了3個孩子。他現在80歲,一個人鰥居在廣島。他臉上還留著原子彈爆炸的燒傷疤痕。他至今都不知道玲子是如何死的。

不是所有的原子彈受害者都是日本人。1945年8月間,約有5.3萬朝鮮人生活在廣島,其中一些是強迫勞工。最新研究表明,他們中至少有2.5萬人喪生,幾乎佔到總傷亡人數的六分之一。其他國家的人數雖然少得多,但也有波及,這些人中包括一些戰前從美國歸來的日裔美國人。

選擇廣島作為轟炸目標的人不知道的是,原子彈落下的那個早晨,有23名美國戰俘被關押在廣島。他們中至少有10人喪生,一些當場死於爆炸,還有些似乎是後來被憤怒的倖存者殺掉的。8月7日,來自中地的29歲農民升正一(Shoichi Noboru)進城後看到兩名美國戰俘。一人被綁在城堡裡的樹上,奄奄一息。另一人用電線綁在橋柱上,已經死了,他身上血肉模糊,沒一塊完整的皮膚,腳下散落著石頭和瓦片,顯然是被人砸死的。殘酷的命運讓他死在湯姆·費雷比選作轟炸瞄準點的同一座橋上:那座在3萬英尺高空能夠清楚看出T字形狀的相生橋。

轟炸瞄準地點

廣島核爆

罪與罰

「我想你應該看了今天的報紙。」利奧·西拉德在廣島被毀這天給一個密友的信上寫道,「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錯誤。我費盡心機要阻止它,但正如今天報紙報導的那樣,沒有成功。」他當時還不知道,杜魯門從未看到過他和69名科學家同行籤署的請願書。長崎被原子彈轟炸之後,西拉德完全違逆主流意見,立即組織了一次為廣島和長崎倖存者募捐的活動。他還要求芝加哥大學的牧師為遇難者特別祈禱。12年前,西拉德在倫敦街頭一個十字路口想到了原子彈這個想法,這種武器的威力讓他感到恐懼。在絕望中,他重新起草了一份給總統的請願書,說這兩次轟炸 「公然違背了我們自己的道德準則」,請求停止使用原子彈。當戰爭結束時,請願書還沒有發出。就算發出了,它也不大可能發揮任何作用。

杜魯門於1972年12月去世。他從未對投放原子彈的決定表示後悔。他曾聲稱,它「不是一個需要你擔心的決定」。原子彈爆炸之後,他很快就收到了美洲基督教聯會(Federal Council of Churches of Christ in America)一封反對繼續使用這種武器的電報。他的答覆意味深長,他寫道:「對於原子彈的使用,沒有人比我更不安,但令我不安之至的是日本人對珍珠港的無恥偷襲,是他們對戰俘的蓄意殘殺。他們能理解的唯一語言似乎是我們正在對他們進行的轟炸。當你不得不對付一頭野獸時,你得把它當成野獸。」這個看法反映了美國及其盟友在當時的主流情緒。杜魯門從未改變他的態度。1958年,他寫了一封信給廣島市議會,確認如果遇到相同形勢,他還會命令投下原子彈。「我們會用航空郵件把它發到廣島,」據說他這樣告訴秘書,「確保貼足郵票!」

和杜魯門不同,對於自己幫助創造的武器,亨利·史汀生的態度一直很矛盾。他在戰後寫道,使用原子彈是「我們最沒有爭議的決定」。和史汀生的上司杜魯門相比,它的爭議也許更多地壓在了這個脆弱、敏感、猶豫不決的陸軍部長身上。廣島毀滅兩天後,長崎毀滅的前一天,史汀生心臟病發作。雖然恢復,但他身處政府中心的日子行將結束。一個月後,他在78歲生日這天離職。作為陸軍部長,史汀生的最後舉動之一是寫了一份備忘錄,敦促總統對核武器進行國際控制。他意識到了與蘇聯軍備競賽的危險。史汀生認為,如果不加控制,弗蘭肯斯坦的怪物將會摧毀全人類。他對一個愛好和平的國際社會的設想也許過於天真,但即便如此,他的天真裡也許有某種膽識,體現了當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可怕的新世界時,這個出生於維多利亞時代的老人最後的渴望。他的提議沒有被採納。在新的冷戰背景下,這個怪物太珍貴了,沒有人願意放棄它。

格羅夫斯將軍不出意外地一直公開支持原子彈。「對它的使用,我沒有道歉,無需理由,」他在日本投降兩周後的一次講話中說,「我們沒有發動戰爭。」這是他最輝煌的時刻。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他的星光開始黯淡。一路走來,他樹敵太多,現在他們開始反擊了。1948年,他心灰意冷地離開陸軍,作為研究主任加入雷明頓-蘭德公司(Remington-Rand Corporation)。新工作薪水豐厚,但它不是「曼哈頓計劃」。雖然影響範圍日益變窄,但格羅夫斯勇往直前實現目標的能力從未消失。為了給陸軍將士遺孀蓋養老院,晚年的格羅夫斯奔走呼籲,成為一個頗具影響力的活動家。他與自己的體重搏鬥了一生,直到最後。雖然偶爾節節食,但他從沒瘦下來過,對巧克力的嗜好也從未消退。在妻子的陪伴下,格羅夫斯於1970年去世。作為全世界最大武器項目的負責人,這個驕傲、強勢、可怕、難以相處但永遠不同尋常的人的成就無疑改變了世界——雖然好壞另當別論。

他的搭檔奧本海默也失去了在戰爭末期贏得的尊重。1945年,他登上了《時代》周刊(Time)的封面。他的平頂卷邊圓帽舉世聞名。但和格羅夫斯一樣,他的輝煌也是曇花一現。他也有許多敵人,而且他對原子彈的懷疑也開始啃噬他。他在「三位一體」測試最初幾秒體會到的恐懼從未消失。1945年10月,他辭去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主任一職。隨後的幾年裡,他堅決反對研發氫彈。這種武器在1952年進行了首次測試,威力比「小男孩」或「胖子」還要大上千倍。「這玩意,」奧本海默說,「是一場底比斯的瘟疫。」奧本海默的反對毀了他。在麥卡錫時代,他成為了一場政治迫害的犧牲品。他在戰前與共產黨的聯繫被公開。1954年,他的國家保密許可證被撤銷。這個製造了原子彈的人現在實際上被視為可能的間諜。奧本海默再也沒有從中恢復過來。隨後的數年裡,他變得越來越消瘦憔悴。一天抽5包煙的習慣最終要了他的命。1967年2月,奧本海默在絕望中死於喉癌。在那些日子裡,對他創造出的原子彈,奧本海默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他的懷疑。他最有先見之明的警告也許出自他離開洛斯阿拉莫斯那天的講話。「如果原子彈加入這個好戰世界的武器庫,」他說,「那麼終有一天,人類將詛咒洛斯阿拉莫斯和廣島這兩個名字。」

正義之舉還是巨大悲劇?

兩顆原子彈無疑縮短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間。如果不是它們,日本人還要堅持多久將成為一個永遠爭不完的話題。戰鬥必然會奪去其他人的生命,只不過與兩座日本城市的實際死亡人數相比孰多孰少,這個問題永遠也無法回答。更可以肯定的是,在決定使用原子彈的背後,來自蘇聯的可能威脅是一個重要考量。這些理由已經被說濫了,但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的一份文件極好地揭示了當時的情緒。1945年9月15日,格羅夫斯起草了一份備忘錄,隨後發給陸航戰略航空兵參謀長勞裡斯·諾斯塔德準將。附在備忘錄裡的是一篇3頁的絕密報告,名為《對摧毀蘇聯戰略區域所需原子彈的估計》(Estimated Bomb Requirements for Destruction of Russian Strategic Areas)。文件包含3欄。第一欄是66座蘇聯大城市的名單,從莫斯科開始,到烏赫塔(Ukhta)結束。第二欄列出了每座城市的面積。第三欄詳細寫明了摧毀它們需要的原子彈數目。莫斯科需要6顆,摧毀名單上的全部城市一共需要204顆原子彈。

戰爭結束三周後,保羅·蒂貝茨、「荷蘭人」範·柯克和湯姆·費雷比坐一架C-54運輸機來到長崎。他們本來要在廣島降落,但那裡的機場跑道受損太嚴重了。他們是陪著日本和美國觀察員來的,美國佔領軍尚未入城,所以長崎沒人知道他們是誰。

他們最初的反應是驚嘆於一顆炸彈竟然能夠造成如此大規模的損失。和觀察員們留下的其他印象相比,這種驚嘆是壓倒性的。「它會把你嚇得魂飛魄散。」範·柯克60年後說。他們沒看到死於原子彈的7萬人中的任何一個。一具屍體也看不到。他們住在一家竹子搭的旅館裡(蒂貝茨說它「像個夏令營」),吃的是精美的食物。他們甚至還購買了紀念品。蒂貝茨買了幾隻手工雕刻的飯碗和碟子,把它們帶回了美國。「我們成了典型的美國遊客。」他後來告訴一個採訪者。

在執飛廣島或長崎任務的機組人員中,很少有人表達過對所作所為的愧疚。在這方面,一些人的態度比其他人更直率,其中又以他們的機長為最。「我沒有一絲愧疚。」蒂貝茨在廣島任務20年後說,「我奉命行事。如果我今天接到這樣一個命令,我還會毫不遲疑地執行,因為我已經在這麼多年的軍旅生涯中學會了服從。」他的想法從未改變過。現已90歲高齡的蒂貝茨依然堅信自己的行為是正當的。他認為原子彈是正當的,因為它挽救了生命,這個信念從沒動搖過。他也因此被有的人看作英雄,被有的人看作惡魔。1976年10月,他引來了一場國際聲討。那是在德克薩斯州的一次航展上,他駕駛一架修復的B-29轟炸機模擬了一次原子彈轟炸。地面上的工程師在4萬觀眾面前製造了一場蘑菇雲形狀的爆炸。廣島市長譴責此舉很「荒唐」。日本外相向美國政府提出抗議。蒂貝茨認為這純屬大驚小怪。他覺得對廣島的轟炸不是一件應該道歉的事。「我從沒因為指揮了那次轟炸而少睡一夜好覺。」他在那次航展後說。「我現在的灰白頭髮來自業務壓力。」這是他多年來重複過不止一次的意見。

蒂貝茨是「埃諾拉·蓋伊」號依然在世的最後三名機組成員之一。引航員「荷蘭人」範·柯克和妻子生活在舊金山。84歲的範·柯克也不後悔他的舉動。他說原子彈沒影響到他的生活。「我不會為此道歉,」他說,「因為我確實相信它挽救了許多生命。」協助迪克·帕森斯給原子彈裝引爆裝置的莫裡斯·傑普森秉持類似的信條。但在1960年,他曾在一次採訪中說也許可以先向日本人展示一下原子彈的威力,「而無須摧毀一座城市」。在最近與本書作者通信時,傑普森寫到他對廣島的「巨大悲劇」感到「遺憾」。已經去世的其他成員也曾偶爾提到過他們的遺憾——但不是愧疚。「你不會吹噓自己一次就消滅了六七萬人。」助理機師羅伯特·舒馬德承認。寫下任務日誌的副機長鮑勃·劉易斯認為原子彈提前結束了戰爭。但最初幾分鐘從舷窗看到的景象似乎縈繞在他心頭許多年。「我無法忘懷爆炸中的婦女、兒童和老人。」他說。同機組的一些戰友依然心存疑慮,尤其是當劉易斯在1971年將他的日誌以3.7萬美元出售的時候。

有一名機組成員曾經明確表達過愧疚——於1995年去世的「埃諾拉·蓋伊」號尾炮手鮑勃·卡倫。他曾描述過看到受害者尤其是燒傷兒童的照片和電影時的感受。「那可能是我唯一一次產生過些許愧疚感的時刻。」他說,「我希望自己沒看到過那些影像。」戰後,鮑勃·卡倫成為一名航空設計師。除了轟炸廣島時帶在炮塔裡的那張照片上的女嬰外,他還有三個孩子。隨著年齡的漸增,核屠殺的幽靈讓他越來越擔心。「當我想到今天的裂變和聚變核彈時,」他曾說,「我不知道我們是不是在侵犯上帝的領地。」

今天,在新廣島的市中心,縮景園成為一個美麗的和平綠洲。戰後,它經歷了不遺餘力的恢復重建,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與以前一模一樣:木頭茶屋和湖,曲徑、假山和小島、烏龜和鮮花。空氣中再次飄蕩著新鮮的松樹氣息和陣陣蟬鳴。60年前,坪井直在星光下握著玲子的手,度過了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夜晚,今天,站在玄武石拱橋上,有那麼一刻,你也許會相信什麼都沒變。

本文摘錄自《廣島倒計時——核爆前驚心動魄的21天》,[英]史蒂芬·沃克 著,朱鴻飛 譯,新世界出版社,2018年10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現標題和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廣島核爆次年照片中的情侶主人公現身:照片拍的是我和我的妻子...
    報導稱,該照片於2018年廣島核爆日(8月6日)被發在推特上,城市受損程度和年輕男女的身影形成對比,引發熱議。看到今年夏天出版的《憑藉與AI彩色化的照片而復甦的戰前和戰爭》一書,原來從事牡蠣養殖業的川上清主動站了出來,他高興地表示這張照片勾起「與亡妻的回憶」。該照片是共同社記者1946年夏在該市中區的福屋八丁堀總店屋頂拍攝的,用於日本戰敗一周年特輯,可以看出當時街市重建未有進展。
  • 1945年8月6日 美軍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一枚原子彈
    這一天,美軍一架B-29型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一枚原子彈。這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強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後,美軍為瓦解日本軍國主義、加速戰爭結束進程而進行的正義軍事行動,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核攻擊。圖為原子彈在日本廣島核爆後形成的蘑菇雲圖為投向日本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其核爆當量約為1.5-2萬噸TNT,核裝藥採用鈾-235,總重約4噸。
  •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
    1945年8月2日,駐關島的美軍第20航空軍司令部發出秘密指令,命令天寧島的第509混合飛行大隊執行在廣島投放原子彈的任務。8月4日B-29轟炸機艾諾拉蓋伊號進行完了最後的投彈訓練,回到了馬裡亞納群島的天寧島。圖為艾諾拉蓋號機組員在馬裡亞納群島逗留時的合影,圖中叼著菸斗的是機長保羅蒂貝茨。
  • 土耳其總統表態日本核爆引發爭議:他痛苦地回憶起75年前的事件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近日就1945年8月6日廣島原子彈爆炸75周年發表了視頻講話,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示稱:「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我們痛苦和痛苦地回憶起75年前的事件,當時歷史上的第一枚核彈投在了日本城市。」
  • 看日本核爆倖存者是怎麼說的
    世界上唯一一個遭受過核武器攻擊的就是日本,當年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幾乎是把廣島和長崎徹底摧毀了,很多人在重溫那段歷史時總忍不住想,要怎麼才能在核戰中倖存呢?原子彈爆炸時,瞬間跳入水中能保住性命活下來嗎?對此,日本長崎核爆倖存少女給你答案。原子彈的威力雖然可怕,但還是有不少人倖存了下來,這些人通常都是因為離核爆中心比較遠,才最終保住了性命。
  • 9月上旬,矢志不渝,愛恨交織,跌跌撞撞,轉身複合,餘生永不悔
    9月上旬,矢志不渝,愛恨交織,3星座跌跌撞撞,轉身複合,餘生永不悔,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9月上旬,矢志不渝,愛恨交織,跌跌撞撞,雙子座轉身複合,餘生永不悔。9月上旬,矢志不渝,愛恨交織,天蠍座跌跌撞撞,轉身複合,餘生永不悔。
  • 《文明重啟》核爆逃離攻略 核爆逃離玩法技巧分享
    導 讀 文明重啟核爆逃離怎麼玩?
  • 核爆後,一個小男孩背「亡弟」去火葬場
    1945年8月6日和9日,日本廣島和長崎上空,都出現了美軍攜帶著原子彈的B-29轟炸機。隨著轟炸機完成原子彈投擲之後,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和巨大的蘑菇雲,讓無數人和物被毀於一旦,滿目瘡痍。就算那些僥倖活下來的親歷者,也大多會陷入核輻射後遺症中。他背上的小男孩也是命喪於原子彈之下。
  • 「兩彈一星」親歷者葉鈞道:老年人應積極擁抱數位化
    在葉老的娓娓道來中,我們了解了這位老人背後的故事:曾經,他在「代號221」的基地參與建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是「兩彈一星」事業親歷者;如今,他在90歲高齡開始學習用智慧型手機網購。在「小棉襖」志願者貼心的陪伴下,開啟了超高齡「剁手」生涯。隱秘的崢嶸歲月
  • 往後餘生, 惜我者,我惜之
    往後餘生, 惜我者,我惜之 每日更新:心情美文、勵志語錄、精選文摘
  • 40萬億噸核爆!如果「蘇梅克-列維9號」撞的是地球,會發生什麼?
    而去年年底我國青海玉樹也墜落了一顆巨大的火流星,計算出的總衝擊能量相當於三分之二的廣島原子彈當量,也是自1988年來能量釋放中國排第一、全球前十五的火流星事件。居安思危是人類的本能,這不得不讓人類深思:不談整個宇宙,僅太陽系就有數十億甚至數萬億個天體(小行星、隕石、彗星)在運行,大多在各自軌道乖乖畫圈,但難免會出現不按套路的天體,那人類會不會遇到像恐龍一樣的命運呢?
  • 被核武器攻擊過的廣島,無法適宜人類生存?看看75年後是什麼樣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廣島、長崎在二戰末期被美軍投下了兩枚原子彈,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如今距離日本原子彈爆炸已經過去75年,那麼現在的廣島是什麼樣呢?75年後的廣島是什麼樣子?眾所周知,原子彈爆炸的威力巨大、核輻射影響長久,附近地區很可能會多年寸草不生。
  • 楊乃文《Zero》:搖滾從"不安於室"到"不安於心"
    在《Zero》中,搖滾抒情冷熱交織,如火熱巖漿碰到冰冷海水,消弭殆盡,只剩下霧氣氤氳,天地歸零,這或許是這張《Zero》從視覺上給人帶來的畫面。只是楊乃文的抒情太過出挑,總能在火熱搖滾抵達耳膜的前一秒,就攻佔聽眾的心房。說楊乃文的情歌是場潮汐從不為過,每張專輯定會有一首傳唱佳作,像是不變的約定。且如潮汐般,楊乃文的情歌冷但並非無溫度,這與她外表火熱但卻甚冰冷的搖滾形成鮮明對比。
  • 25年跨國追索親歷者:久久為功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公參於芃是這場25年跨國追索行動的一位親歷者和見證者。 1995年2月一天,時任中國駐英使館文化處二秘的於芃接到英國警方電話。警方說,在偵破一起國際文物犯罪案件過程中,發現大量疑似中國文物,希望與我使館人員會面商談後續行動。 同年3月,英國警方實施「水燭行動」,截獲一個國際走私集團運抵英國的共計7輛卡車走私文物。
  • 東京審判親歷者高文彬:生而逢時的淡泊者
    但這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偉大者故事。光環和盛名向他奔湧而來,已經是非常晚年的時候了。原本應該大有作為的中青年時期他遭遇命運急轉,長達27年的漫長時光都消磨在勞改農場,直到60歲後才得以重返滬上,撿起法學本業教書授課——言及這段處於V字底部的深刻苦痛,是他被最常評價為「樂觀、沉穩、謹言」的性格表露之外,少見的會情難自抑、淚流滿面的時刻。
  • 成都大學成大附小:大運會籌備親歷者揭秘「成都時間」創作
    ▲成都大運會籌備親歷者分享「成都時間」的幕後故事課堂上,孔維薇首先向同學們系統介紹了大運會的相關常識。說到此次大運會為何會選擇成都,孔維薇表示,成都近年來發展迅速,同時她是一座2300歲的城市,積澱了「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的精神,孕育著青春的希望,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最佳旅遊城市」。
  • 《廣島之戀》背後的故事了解了嗎?KTV裡的合唱整蠱了多少情侶?
    大家好,今天丫丫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莫文蔚和張洪量合唱的《廣島之戀》,這首歌的來源以及背後的故事,還有我們都很關心的那個KTV的傳言,到底有沒有那麼懸乎呢?《廣島之戀》是張洪量作詞作曲與莫文蔚、張洪量共同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莫文蔚1997年發行的專輯《做自己》中,創作靈感來源於:張洪量在紐約求學期間,為了紀念自己與一個加拿大女孩短暫的異國戀情,寫下這首歌曲。
  • 廣島被炸75年後,如今是什麼樣?和你想的或許不一樣
    日本作為亞洲經濟發達的國家,也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島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了統治亞洲的戰爭,德國在軍事上更強大,但它在與蘇聯的戰爭中失敗了,最終向美國投降,義大利只是一個醬油,根本沒有存在,所以投降是不尋常的,只有日本堅持到最後,試圖與美國同歸於盡,只是因為兩顆原子彈日本選擇投降,廣島和長崎是被原子彈摧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