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喜劇演員瑞貝爾•威爾森(Rebel Wilson)在對她的誹謗案中勝訴。她起訴了幾家知名的澳大利亞雜誌出版商,因他們刊登文章指責她在年齡和背景信息上撒謊。在推特上,威爾森諷刺性地感謝「澳大利亞黑幕媒體」,稱其為「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 tall poppy syndrome」。
澳大利亞當地人可能會確切地知道威爾遜評論的意思,但更多其它國家的讀者很可能一直在撓頭,搞不清楚她在說些什麼。
高大罌粟花及其綜合症源自澳大利亞英語,指在社群中試圖剷除被認為過於成功或出眾的人們的傾向,就像把高大罌粟花割去以看起來平整。澳大利亞人一般不喜歡別人做得太好,或者用另一個澳大利亞詞彙來形容就是big-note themselves,即自我吹噓。
第一條有關tall poppy在澳大利亞語中的記錄可追溯至1871年,出現在一篇有關維多利亞殖民地首席秘書的新聞報導中,他將該詞帶入政府報告。該詞在20世紀仍在澳大利亞使用,用來形容引人注目的成功人士,但有證據表明,這些稱為高大罌粟花的人們常常被人嫉妒甚至遭到憤恨。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tall poppy syndrome)首次出現在1979年《澳大利亞精英》的一篇學術標題中,其最初形式是cut-down-the-tall-poppy- syndrome。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澳大利亞人寧願接受平等的精神(一定程度上有些平庸的風氣),也不願讚頌成功。
到1980年初,詞組tall poppy syndrome成為常用詞彙,使用的增長可能是由於澳洲政治和經濟的變化,因為澳洲經歷了經濟變革,並解除了貨幣管制,以便在國際上參與競爭。這就創造了個人成功的機遇,許多澳洲人抓住了機會。終於,新的時代到來,高調展示商業交易、更為自負,並為財富慶祝。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這一術語開始把焦點放在那些批評別人成功的人身上,並嚴厲訓斥他們。澳洲首屈一指的財經報紙《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在1983年評論道:
「這難道不是澳洲『高大罌粟花綜合症『在工作中的又一實例嗎?......建議因其努力而對這些精英在財務上進行懲罰本質上是一種消極的方法。(1月18日,第11版)」
由於這個詞彙在澳大利亞英語詞彙中已經根深蒂固,對高大罌粟花的批評常常指向名人,海外成名的演員和運動員常常成為高大罌粟花綜合症的目標。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道出了澳洲人的矛盾心理,即如何與那些脫穎而出、如此成功的人們打交道的矛盾。一方面,我們喜歡取笑那些炫耀自己成功的人(尤其是他們似乎沒有為自己的所得付出太多努力),然而,我們的憤恨和嫉妒意味著我們不願讚揚那些真正努力工作而成功的人們。在這樣一種文化中,平均主義(egalitarianism)看起來是澳洲價值觀的核心,它讓人們很難處理與社群中高大罌粟花之間的關係。
註: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Tall Poppy Syndrome
這個用語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著作《政治學》第5卷第10章與義大利歷史學家李維《羅馬史》第1卷。亞里斯多德寫到:希臘哥林多暴君Periander向米利都暴君Thrasybulus用行動來獻計:將粟米的頂部切去。意思即是:「我們一定要經常將最成功的人剷除。」另外,李維亦提到羅馬暴君Lucius TarquiniusSuperbus兒子Sextus的信使向他傳遞他兒子的信息:「我已控制大局,下一步應該怎樣做?」父親一言不發,走到花園裡拿著一條棍子用力一掃,把最高大的罌粟花頂部切去。信使等得不耐煩,乾脆回程把他所看見的告訴暴君的兒子。Sextus聽到這件事後,意會到他父親希望他能夠將Gabii這地方最具勢力的人士殺掉。
點擊閱讀原文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牛津辭典(微信號:OxfordDictionaries)以及微博:@牛津辭典微博
(來源:牛津辭典 編輯:Julie)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版權說明:凡註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XXX(署名)」的原創作品,除與中國日報網籤署英語點津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不得非法盜鏈、轉載和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561聯繫;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英語點津)」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繫,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本網所發布的歌曲、電影片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與研究,如果侵權,請提供版權證明,以便儘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