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運籌備進展,看城市新變化!辭舊迎新之際,紅星新聞大運頻道將推出系列深度報導,聚焦大運會籌備工作,通過階段性梳理和總結,精準把握大運籌備脈絡,剖析以賽營城的深度邏輯,展望2021成都大運會及後大運時代的城市發展進程,助力成都實現從世界賽事名城,到世界體育名城,再到世界生活名城的歷史性躍遷!
當時鐘撥過今晚,2021年就到來了。而在2021年的8月,成都大運會將成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天府之國體育事業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為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獻禮。
據紅星新聞大運頻道記者了解,成都大運會13個新建場館中,龍泉中學體育館、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體育館、新都香城體育中心體育館和遊泳館共4個場館基本完工,其餘9個均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逐步推進幕牆、精裝修、機電安裝等施工。
成都大運會場館建設堅持「綠色、節儉、必須」原則,優化辦賽思路,展現城市特色,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場館建設改造工作。經過緊張籌備、施工之後,多處將天府文化和現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建築即將初步呈現在成都市民眼前,據成都大運會場館建設和基礎設施提升部負責人介紹:「截至2020年底計劃完工7個新建場館,2021年4月底前完工剩餘6個新建場館。」
成都堅持「謀賽、營城、興業、惠民」理念,以承辦重大賽事為契機,大力實施健康文明生活養成行動,營造健康運動場景、推廣健康休閒方式,讓城市在熊熊燃燒的卡路裡中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力爭到2035年,把成都建設成為體育場館全國領先、體育賽事國際知名、體育產業高度發達、體育資源輻射全球、體育健身蔚然成風的世界賽事名城。
2020年的最後一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大運會比賽的舉辦場館,看看建設的進展,並一探背後的奧妙。
大運速度
四大場館初驗迎接新的十年
21世紀的每一個十年,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活品質躍遷,節奏也變得越來越快。近三年來,成都積極開展體育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全市體育設施建設投入180億元,是過去67年總投入的5倍。成都在此次籌建大運新場館的過程中也展現出了屬於新一線城市的「大運速度」,從而讓看似不可能的工作變成現實。
東安湖體育公園的「一場三館」,承載著大運會開幕式這樣艱巨的任務,該項目的建設也一直都是關注的焦點。華潤置地將2020年定義為項目衝刺收官的「決勝年」,在今天之前基本實現了「一場三館」的整體呈現。在接受採訪時,項目建設方華潤置地現場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們遇到了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但依舊通過各方的努力提前實現了體育場外鋼罩棚合龍、外電通電以及場館外立面呈現等工作,不過在目前建築形態呈現之後,還需要用大概4個月的時間,讓整個場館達到大運會正式入場比賽的標準。」事實上在國內同等體量、檔次和規模的場館建設中,東安湖體育公園已經創造了多項「成都紀錄」。目前的「完工」是東安湖體育公園與上一個十年的圓滿告別,場館頂部的太陽神鳥已經展翅欲飛,古蜀文化與現代設計的有機結合,讓這場跨越新十年的邂逅,變得更有天府之國的浪漫與精彩。
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大運主場館夜景 紅星新聞資料圖片
作為大運會期間接待11000名代表團成員的駐地,大運村項目從2019年4月正式啟動,2019年8月份全面開工,至今不滿兩輪春秋。這個包含了國際教育交流中心、行政保障中心、生活服務中心、醫療中心及實訓樓、1-3號運動員公寓、遊泳館及400米運動場如此齊全配套的項目,在全面開工僅16個月之後就基本達到了初驗的標準。在與記者交流過程中,項目承建方成都建工的現場管理人員表示:「在項目收工階段,我們對於建築內部裝飾以及外部總坪布置的工作同步進行,加班加點就是為了按時完成大運村項目的建設任務。目前,大運村的全貌基本上已經呈現,當然在大運會開始之前,周邊的一些市政道路、基礎配套還將更加完善。」
高新體育中心將承接大運會的桌球賽事,這座2018年上半年開工的場館,已經實現了裝修收尾工作。由於該場館的設計就考慮到未來成都在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時可能涉及的冰雪項目,因而場館內部地板進行了專門的冰場地坪和保溫施工。記者從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現場管理人員處了解到,目前體育館的施工已經完成,「從2018年上半年正式開工到今天基本完工,在高峰期每天有接近1200名施工工人和管理人員在項目工地,就是為了給成都大運會添磚加瓦,向世界展示一個高速發展的成都!」
隨著成都貫徹「東進」戰略,簡陽市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文體事業,2018年2月開工的簡陽文體中心就以「八館五中心兩園一家一大劇院」的設計布局,全面推動城市綜合實力提升,為市民創造更加豐富、多樣的文體生活。成都大運會的跳水和柔道比賽將分別在這裡的遊泳館和體育館進行,施工方華西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向紅星新聞大運頻道記者表示:「經過兩年多的施工建設,兩大大運場館按時進入初驗,而其他場館的建設同樣穩步推進,力爭打造成新興文化體育綜合地標!」
於21世紀第二個十年末段開啟,用四大場館初驗迎接新的十年。這場跨越了兩個十年的邂逅,既是成都在「三城三都」建設穩步邁進的寫照和印記,更是天府之國獻給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的禮物之一。
城市遠見
提前規劃打造「坪效之王」
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在北京奧運會之後,國家在整體體育層面強調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協調發展,將全民健身提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力圖讓全體人民享受到體育發展的更大成果。成都大運會作為蓉城在打造世界賽事名城過程中的又一個關鍵節點,如何讓全體市民享受大運帶來的成果,更是大運會隱形遺產如何有效轉化的關鍵問題。
體育場館的賽後利用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全世界的難題。留存的場館將對四川這個體育強省的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但如何幫助成都實現從世界賽事名城,到世界體育名城,再到世界生活名城的歷史性躍遷?成都市通過對大運場館前置化處理的思路,為這個世界性難題提供了一個「標準答案」!
高新體育中心主場館內效果圖 紅星新聞資料圖片
此前,在接受紅星新聞大運頻道記者採訪時,奧運冠軍、中國體壇名宿鄧亞萍曾表示成都在處理大運遺產問題上「展現出了這座城市發展規劃的前瞻性」,同時通過更多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降低場館在後大運時代的空置率,更多元的文體生活也進一步拉升了成都的城市幸福指數。
以成都大運會大運村項目為例,1-3號運動員公寓將作為未來大學生的宿舍,大運會期間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將作為酒店使用,「產教融合」的方式讓體育與教育這對孿生兄弟的關係更加緊密,利用率的提升也讓未來場館群不會閒置;再比如簡陽文體中心場館群的打造,將建設美術館、圖書館、市民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在接受紅星新聞大運頻道記者採訪時,簡陽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相關人員表示:「保障大運會比賽的順利進行是我們的第一步工作。大運會結束之後,這裡將成為我市惠及全民的一個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和文創產業工程,相互之間的有機結合能夠發揮『1+1>2』的作用,真正滿足市民日益增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市場化的今天,場館運營更加注重「坪效」,降低空置率是激活場館基礎屬性的有效途徑。作為首個由著名運動員命名的體育產業基金的創始人,鄧亞萍在接受採訪時曾為成都點讚,她表示:「有很多演唱會、電競比賽等活動都落地成都,這座城市的活力讓場館能夠有更多內容支撐。同時,更多全民健身的活動和賽事也需要利用到更多的場館,成都目前的基礎設施條件已非常令人豔羨了!」前置的轉變讓大運場館在後大運時代成為「坪效之王」,這也給所有國家、地區和城市打造了一個處置賽事遺產的藍本。
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夜景 紅星新聞資料圖片
體育,正改變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2019年抖音更新成都「標籤」,成都人對體育關注度首次超過火鍋。世界最長的綠道系統在這裡密織成網,成為前沿時尚的賽道,15分鐘健身圈正在「家門口」呈現;社區運動節已來到每個社區、每個市民身邊;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國民體質監測中心100%覆蓋,街道(鄉鎮)全民健身設施全覆蓋;綠道就是成都人的跑道,公園城市就是成都人的運動場。體育正在改變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而當新年的鐘聲響起,成都就要正式進入大運會時間。除了已經完工的場館之外,還將陸續有新建和改造場館於4月底之前完工。「三城三都」建設已按下加速鍵,大運會場館的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將進一步激活城市發展的新興活力,提升成都的美譽度和影響力,讓蓉城魅力彰顯於世界面前!
紅星新聞記者 何鵬楠 裴晗
製圖 歐鵬
編輯 鄧旆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