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在《三農金融服務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上,來自雲南彌勒縣的農戶老李,用樸實有力的話語,回憶了P2P網貸平臺中業興融的「雪中送炭」:
2016年,作為葡萄種植大戶的老李,計劃擴大葡萄種植面積,並拓展番茄種植。但前期啟動、田間管理、果實採摘所需資金流水都較大,老李開始為資金問題夜不能寐:銀行借錢難度大,親友太難開口,民間貸款利息又畸高。
在老李愁眉不展之時,鄰居介紹的中業興融進入了老李的視線。據介紹,2015年成立伊始,中業興融就開始深耕農貸業務,在雲南13個縣都有分店,貸款專員150多名,精於解決雲南農村地區的資金需求問題。且貸款審批快、放款快,後期還款方便。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老李聯繫了中業興融。經過嚴格的線下盡調和線上量化風控,中業興融撮合下,他不到3天就拿到了所需款項,很快投入了擴大生產。在當年的收穫季節,他帶著感激之情,很快將本息還上。自這年開始,老李便成為中業興融穩定的借款用戶之一。
在中業興融平臺上,截至2019年4月末,像老李一樣的借款農戶已經超過三萬戶,平臺累計成交量為160億元。作為深圳地區的頭部P2P平臺,中業興融選擇遠離喧囂,紮根雲南農村,深耕農村金融,助力農業振興。
出身農村、有著深厚三農情節的中業興融CEO李德談到三農問題,總是感慨萬千:「農村金融缺口高達3萬億元,農戶融資難、融資貴依然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阻礙。這幾年來,中業興融大力發展三農金融服務,目前已累計為16個縣3萬戶農戶撮合惠農資金10億元,幫助他們擴大種養殖規模,實現增產創收,也幫助他們解決就醫、就學、修建新居等問題,改善生活質量。」
在李德眼裡,儘管中業興融的成交量與千億平臺差距不小,但網際網路金融浮躁和沉淪的年代,能夠有一份堅守,是中業興融的 「小農」慢生意經。
金融老兵 心系田間
長期以來,三農金融都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我國有7億農村人口,農民生產經營、消費的金融需求巨大,但三農徵信難題是困擾金融服務的一大難題。除了農村信用社等正規渠道,農戶貸款渠道少,擴大生產和升級消費都離不開金融支持。特別在這兩年,宏觀經濟發展增速放緩,農民的盈利狀況不甚樂觀,融資難貴的問題更加凸顯。
中業興融和零壹財經聯合發布的這份《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末,金融機構全口徑涉農貸款餘額為32.7萬億元;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餘額為26.6萬億元;農業貸款餘額為3.9萬億元;農戶貸款餘額為9.2萬億元。
但是,2013-2018年全口徑涉農貸款同比增速曲折下降:在數據可獲取的28家銀行中,19家銀行涉農貸款佔總貸款的比趨於下行,下行銀行數量佔比達67.86%。可以看出,目前三農融資難的問題仍然較為嚴峻。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儘管這兩年網際網路金融興起,在解決普惠金融、三農問題上被給予厚望,但大多數互金機構對三農金融的熱度可謂降至冰點。至2018年12末,全國正常運營的網絡借貸平臺中,涉農平臺僅有56家;2018年涉農貸款金額規模僅為370億,在全行業借貸金額中的比例為2.29%,比值處於近年較高水平,但借貸金額規模大幅縮水。也就是說,幾乎沒有平臺 「甘做泥腿子」。
究其原因,涉農貸款的發展受困於獲客難、風控難、成本高,且業務開展的標準化程度低,規模效應不顯著,致使金融機構乃至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都對三農貸款望而卻步。
而這一切,都被李德看在眼裡。作為一名金融行業「老兵」,李德出身農村,並以優異成績獲得南開大學文學學士和金融學碩士學位,歷任大型企業集團投資總監、董事會秘書,擁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和管理經驗。
因為自己的農村情節和金融業摸爬滾打十多年的經歷,李德對三農徵信問題,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看法:農村中人口流動性低,日常活動空間有限,因此農戶鄰裡之間的信息相對透明,風控專員只需對貸款農戶的周邊居民進行訪問,就可對借款人的信用情況由大致了解。同時,依靠田地生存的農戶貸款者極大地依賴所處的地緣和人緣關係,對自我形象的保護能力重視,這意味著其違約成本高,不會輕易拖欠款項。加上風控專員通過考察農作物質量、銷售市場價等情況,便可掌握農戶的大致收入。因此,農戶是一群優質的借款群體。
正是因如此,在不少同行投身現金貸、區塊鏈的浪潮中時,李德帶領下的中業興融,四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田間地頭,持續助力三農融資,踐行國家普惠金融戰略。
敬畏風險 穩健為先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始終秉持扶助、服務三農群體的初心,李德和中業興融在風控上近乎苛刻,始終對金融本身的風險充滿敬畏。
因農村地區徵信難度大,目前中業興融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流程交叉風控模式:
在線下,農戶形成借款意向後,中業興融會要求借款農戶填寫相關紙質材料,提供擔保人等。在紙質材料填寫完畢後,中業興融農貸業務人員會上門對農戶進行背景調查,包括要求農戶提供近三個月通信記錄,通過農戶鄰居了解農戶過往的信用情況、對擔保人資質進行審查等。待一線業務人員完成有關盡職調查後,在進行完借款農戶信用信息的一輪初審後,業務人員會將農戶信息錄入系統,提交中業興融總部風控人員進行審核。
在線上,中業興融加強了金融科技在涉農風控領域的應用,目前風控團隊利用三方數據,人臉識別、活體檢測及決策引擎技術,不僅簡化了過往線下收集列印材料的繁瑣程序,還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現獲取有數千變量,並建有獨立的信用模型、反欺詐模型和貸後模型,能有效隔離風險借款人。
待線上線下全流程信用信息進行交叉驗證後,總部風控人員判定農戶符合風控要求,才能通過中業興融發布融資信息。若上述流程進展順利,中業興融會在農戶提交紙質材料後3—7個工作日對農戶放款。
在放款後,中業興融還通過技術和數據等手段,在貸中、貸後整個信貸生命周期內都設置嚴密的風險管控步驟,保障借款人按時還款,守護出借人的資金安全。
在李德看來,雖然這樣的風控手段雖然看上去步驟繁多、程序複雜,但本著對出借人資金安全的保護和平臺長遠發展角度,嚴格風險控制、始終對金融業務保持敬畏心態,是每個金融從業者需謹記的。
他說,「金融領域是比誰跑的久,而不是快。我們要比的不是誰能把貸款更快放出去,而是放出去之後,誰能最大程度收回來、對出借人負責。長遠來看,只關注做大規模的平臺,忽視風險,最後都會被高企的逾期率反噬,平臺不能長遠發展。」
正是源於對金融風險的嚴格把控,中業興融從未出現重大風險事件。在四年裡,在為農戶提供融資便利的同時,大大保障了出借人的資金安全,保障了平臺可持續和穩健發展。「我們用盈利的、可持續的商業行為,踐行普惠金融的初心,響應金融供給側改革,補充傳統金融機構的短板,是一份可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李德如是說。
堅守合規 厚積薄發
2019年是網貸P2P行業監管、備案政策全面趨緊的一年,對於各家網貸平臺而言,以怎樣的方向、格局立足行業,並將以怎樣的合規自查速率高效完成監管層備案要求,成為網貸行業風波過後「破」與「立」的關鍵。大浪淘沙過後,誰是真正的強者,誰是隱匿的「裸泳者」,不日將見分曉。
對於想要繼續深耕網貸行業的平臺來說,要想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平穩發展,合規是第一要務。作為穩健的金融老兵,李德始終銘記「無規矩不成方圓」,堅守合規底線。
據介紹,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等四部委聯合出臺標誌網貸行業開啟監管時代的《暫行辦法》起,中業興融第一時間就對照監管要求完善合規相關工作,率先完成銀行存管、三級等保、信息披露、接入協會登記披露系統等,並與監管層保持積極溝通。
目前,中業興融已經完成第一階段(自查自糾)機構自查,向深圳市金融辦正式提交合規自查報告;並率先完成白名單內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合規升級。由李德直接負責的合規自查小組也在持續衝刺,推進下階段自律檢查與行政核查工作穩步有序進行。
李德表示,中業興融四年來深耕農村的同時,始終不忘合規和底線,這是平臺生死存亡的根基。未來,中業興融將在擁抱監管、堅守合規的前提下,積極響應國家扶持三農發展的政策號召,同時以金融科技創新不斷提昇平颱風控能力和服務水平,助力國家農業的現代化改革和發展。
金融觀察團認為,在備案靴子落地後,行業競爭格局將更加激烈。頭部平臺在體量、合規、技術方面的優勢將推動他們收穫新的紅利期。對於一直致力於打通農村普惠金融最後一公裡的中業興融來說,靠著步子穩、有底線、差異化的打法,未來發展值得我們期待。
*聲明:金融觀察團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投融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