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獐子島造假過程:北鬥導航衛星如何破解「扇貝之謎」

2021-01-19 手機鳳凰網

獐子島鎮由獐子島本島和外三島(褡褳村、小耗村和大耗村)組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曾有「黃海明珠」的美譽。背靠島上昔日唯一的集體企業,島民們曾經成為改革開放後「先富起來」的那批人。在獐子島的巔峰時代,這座島上70%的人都在獐子島公司工作。

自2014年「冷水團」事件以及後來扇貝接二連三「跑路」至今,這裡失去它原有的平靜已有6年時間。

就在上個月,獐子島再次收到來自深交所的23條「靈魂發問」,要求獐子島解釋和回應包括業績變化、關聯關係、負債現狀、可持續經營能力等在內的多個問題。面對一連串問題,6月12日,獐子島給出59頁共4萬字長文回復,其中,獐子島對2019年的「受災」情況再度做出解釋,會計師事務所也在回覆中為其背書。

這封萬字「陳情信」未能幫獐子島走出質疑。

6月24日,證監會對獐子島的最終調查結果靴子落地,上市公司被處以頂格處罰,董事長吳厚剛也被採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此前被監管認定而遭公司否認的「造假」,有著怎樣的調查故事?延續6年、上演三季的「扇貝傳奇」將以怎樣的方式全劇終?

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再度登島時注意到,上市公司原本建設運行多年的4個扇貝育苗廠已幾近停業,原本上百工人的規模目前僅剩下十幾個人留守維持唯一的育苗廠運轉;為改善業績,公司已將重心轉向了海螺。與此同時,島民的生活補貼和股份分紅均已停止,許多原本安居此地的島民近年來紛紛外出謀生。與上市公司命運相連的獐子島鎮政府,陷入了資金緊張的境地。

還有潛水員向新京報記者透露,由於資金緊張,獐子島正在休漁期違規採捕海螺。為避開監管,「潛水船的衛星導航都被拆了。」

反覆上演的「扇貝傳奇」 「恰逢其時」的業績變臉

爆發於2014年的「冷水團」只是獐子島「扇貝傳奇」系列故事的序幕。

2018年1月31日,獐子島公司披露2017年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公司將2017年業績由預計盈利9000萬元至1.1億元,大幅下調至虧損5.3億元-7.2億元。

獐子島公司表示,公司在進行底播蝦夷扇貝年末存量盤點,發現部分海域的存貨異常,同時,2017年四季度,底播蝦夷扇貝肥滿度下降,境外扇貝產品衝擊國內市場,對公司扇貝類產品的收入、毛利影響較大,底播蝦夷扇貝收入及毛利下滑,部分庫存扇貝類產品出現減值。

而僅僅在3個月前的2017年10月24日,獐子島公司曾披露公告表示,公司對120個調查點位、135萬畝海域進行秋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結果顯示公司底播蝦夷扇貝尚不存在減值的風險。

最終,獐子島公司將2018年1月曝出的這起「扇貝大規模存貨異常」事件歸因於:降水減少導致扇貝的餌料生物數量下降,養殖規模的大幅擴張更加劇了餌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溫度的異常,造成高溫期後的扇貝越來越瘦,品質越來越差,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的扇貝沒有得到恢復,最後誘發死亡。

與此同時,根據2018年1-2月進行的2017 年度底播蝦夷扇貝的年末存量盤點,獐子島公司對 2014 年、2015 年及 2016 年投苗的 107.1634萬畝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成本 5.7757億元進行核銷處理,這也導致獐子島公司2017年最終虧損7.23億元。

註:截圖自獐子島公告

扇貝的「二次死亡」,很快引起了證監會關注。當年2月9日,證監會對獐子島公司展開立案調查。

據了解,證監會當時派遣20餘人的調查組到獐子島鎮進行調查,最終發現獐子島公司通過成本騰挪的手法進行利潤調節。

最終,對於獐子島來說暫停退市的關鍵年2016年被調節為「盈利年」,而很多2016年的捕撈區域則被劃為2017年的「受災」區域。

調查組登島求解扇貝之謎 船上導航成調查突破口

對於獐子島這類水產養殖業上市公司而言,深不可測的海洋天然增加了調查難度。

調查發現,獐子島公司的每艘作業船隻上,都裝有北鬥導航系統。這一裝置的本來用途,是漁政部門為了預防船隻在海上相撞而要求配置的。有了北鬥導航,每艘船隻的航行路線將會一目了然。

能否通過導航得到獐子島扇貝船實際採捕的面積?調查組立即著手分析了解導航數據包含哪些信息,通過技術手段還原了扇貝捕撈船的航跡圖,為確保精確,調查組又聘請了中科宇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科宇圖」)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兩家機構,分別對獐子島扇貝船隻的導航數據進行還原。

結果顯示,兩家機構經科學分析得出的獐子島扇貝船採捕軌跡的還原圖高度接近,幾乎沒有差別。與此同時,經技術還原的兩張圖,與獐子島公司帳面記錄的情況相差甚遠。

對於證監會的調查手法,吳厚剛曾對媒體表示「不能僅憑一個籠統的脫離生產作業實際而做出的航跡圖斷定做假」。

獐子島某高級管理人員也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這份由導航數據恢復的採捕圖,未必準確,例如,如果我們十艘船裡,有五艘是漁船,那麼,證監會是否也把這五艘漁船的軌跡算在扇貝採捕裡了?」

知情人士透露,證監會此次調查,所用於還原採捕面積的導航數據軌跡全部屬於獐子島公司的扇貝捕撈船,由於不同的作業特徵,漁船作業和扇貝捕撈作業的航行軌跡是不一樣的,不是屬於扇貝捕撈作業的軌跡,在分析時都已去除。

上述知情人士認為,北鬥導航還原出來的軌跡是最真實的,導航客觀上記錄的數據無法更改,這比任何人工書寫或輸入的數據都更為準確。「一開始沒有人意識到導航數據可用於還原採捕面積的情況,也就沒有人想到造假,這樣的數據是最真實的。」

在獐子島一案中,海產養殖行業「肉眼不可測」的天然調查屏障,最終被數十顆導航衛星突破。

提前捕撈造死亡「假象」 暫停上市之年「起死回生」

縱觀獐子島「扇貝傳奇」始末不難發現某種巧合:扇貝的命運與關係到公司命運的關鍵時刻高度重合。

2014年,冷水團事件暴發,上市公司獐子島在2006年上市後首次發生大規模底播蝦夷扇貝死亡事件,同時公司也在上市後首次錄得虧損。2014年、2015年,公司連續虧損11.89億元和2.43億元。按深交所規定,若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將會被暫停上市;連續四年虧損,將會被終止上市。2016年成為至關重要一年。

根據證監會2019年7月對公司出具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獐子島及相關人員涉嫌財務造假、涉嫌虛假記載、涉嫌未及時披露信息等,其中,獐子島公司通過虛減營業成本等手段導致2016年虛增利潤逾1.3億元,通過虛增營業成本等手段虛減2017年利潤逾2.7億元。

證監會並不認可獐子島公司2017年度對 107.16 萬畝蝦夷貝庫存進行的核銷,其認為,獐子島盤點未如實反映客觀情況,核銷海域中,2014 年、2015 年和 2016 年底播蝦夷貝分別有 20.85 萬畝、19.76 萬畝和 3.61 萬畝已在以往年度採捕,致使虛增營業外支出2.4782億元,佔核銷金額的 42.91%;減值海域中,2015 年、2016 年底播蝦夷貝分別有 6.38 萬畝、0.13 萬畝已在以往年度採捕,致使虛增資產減值損失 1110.52 萬元,佔減值金額的 18.29%。

證監會認為,獐子島公司2016年和2017年實際採捕面積與帳面數據不符,公司當初發布的年終盤點公告和核銷公告均涉嫌虛假記載。

前述知情人士稱,這就是寅吃卯糧,2016年把扇貝先採了,成本卻記在2017年。實際上,公司2017年所指的扇貝「餓死」區域,部分在前一兩年已經採捕過了,到了2017年沒了,就說是餓死了。

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顯示,獐子島公司2016 年真實採捕區域較帳面多 13.93 萬畝,致使帳面虛減營業成本 6002.99 萬元,加上虛減營業外支出,獐子島虛增利潤 1.3115億元,而當年其披露2016年盈利7571.45萬元,追溯調整後獐子島淨利潤為-5543.31 萬元,業績由盈轉虧。

事先告知書顯示,獐子島公司 2017 年帳面記載採捕面積較真實情況多 5.79 萬畝。經比對實際採捕區域與帳面結轉區域,獐子島存在隨意結轉的問題,且存在將部分 2016 年實際採捕海域調至2017 年度結轉成本的情況,致使 2017 年度虛增營業成本 6159.03 萬元。

受虛增營業成本、虛增營業外支出和虛增資產減值損失影響,獐子島公司 2017 年年度報告虛減利潤 2.7865.09億元,佔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 38.57%,追溯調整後,業績仍為虧損。

有接近獐子島公司高管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2017年那次,扇貝是有死亡的現象,但(實際情況)並不嚴重,其他島的情況都沒有獐子島公司嚴重。」

「夕陽」中的獐子島 停產、「轉型」、違規採捕

上市公司獐子島曾經讓島民感到自豪,高峰時期島上70%的人都在獐子島公司工作,公司的快速發展讓他們提前富裕起來。如今,這份烙著父輩印記的上市公司獐子島(002069.SZ)讓很多島民失望了。

獐子島底播蝦夷扇貝面積曾保持高速增長。數據顯示,2006年上市首年,公司已確權的海域使用權為65.63萬畝,其中規劃用於底播增殖的面積為64.89萬畝;2010年,獐子島公司底播蝦夷扇貝投苗面積增長至120餘萬畝;2014年,獐子島公司底播蝦夷扇貝確權底播面積已達約340萬畝;2017年蝦夷扇貝底播區面積減少至234 萬畝。

從「跑」到「死」,扇貝存貨異常頻發,「海底銀行」變成了「不毛之地」,獐子島已停止了所有底播蝦夷扇貝的播苗,僅保留小量做實驗用。

「每一艘捕撈船配備的員工減少了,現在5-6人,以前7個人。而且有一部分撈扇貝的人,調動到海螺船,現在以海螺為主了。以前最多一天動用三條裝扇貝的運輸船,現在基本是兩天一趟。公司去年賣了一條運輸船,目前只剩下兩條運輸船了。」某獐子島公司捕撈船員工表示,工資也有下降,以船長為例,2014年前,船長一年就能賺11萬元,幾年後的現在收入不升反降,目前只有9萬元左右了。

與此同時,獐子島公司的育苗業務也在「冷水團」事件後急劇萎縮。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獐子島公司相繼成立了育苗一廠、二廠和三廠,員工最多時均有一百多人,而在2014年「冷水團」事件後,逐漸停止了育苗的業務。

近期新京報記者相繼走訪了獐子島公司的育苗一廠、育苗二廠和海珍品原良種廠。

島民向記者介紹:「這(左圖)便是以前的育苗一廠,現在已經不做了,好像改為暫養室了。」

「一廠二廠是2018年停產的,三廠是2016年停產的,出苗最好的時候,每年能有十幾億枚。」一位曾在育苗廠工作的員工說,「現在還剩良種場在運行,員工從最鼎盛的一百多人,只剩下十幾人。」一個育苗廠的員工對記者表示。

註:左圖為育苗一廠,右圖為育苗二廠 記者攝

註:良種廠門前與生產車間內部

潛水員嶽華對記者講述了獐子島最近在禁漁期期間所進行的違規採捕行為,其表示,近些天,潛水船的衛星導航都被拆了,據他分析,拆除衛星導航是為了躲開漁業監管部門。「這裡休漁期是5月1號到9月1號。這段時間野生的海參和海螺都不能採捕。大霧天和六級風以上都不讓作業,但(現在)這種情況下出海是常事,沒有衛星導航肯定是有危險的。」

獐子島公司某管理崗位員工也同樣表示:「全部潛水船和部分捕撈船近期都拆了衛星導航。休漁期禁止捕撈的海產品大概有海參、海螺、黃海膽等。」上述管理崗位員工進一步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海螺船也已經拆掉導航,現在公司用潛水船、籠釣船,甚至部分拉扇貝的船在採捕海螺。

「釣海螺船現在天天出去釣海螺」,作為採捕海螺的參與者,嶽華告訴記者:「現在以清理底害敵害?作為理由,其實就是撿(採捕)海螺。」

無處安放的生計:養老金停發,年輕人外出謀生

「島上居民很多都是依靠公司來生活的,最高峰的時候島上70%的人都在獐子島公司工作。而現在島上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很多都到外面打工了。」一位島民告訴新京報記者,上市公司的效益越來越差,而島民的生活補貼和股份分紅均已停止。

與此同時,與上市公司獐子島命運相連的獐子島鎮政府,也陷入了資金緊張的境地,其控股的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所持有的部分上市公司及客運公司股份已被凍結,當地老人今年一季度的退休金也無法按期發放。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獐子島開始相繼進行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等形式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造,島民用現金、船網等入股集體經濟。

1956年,獐子島本島、大耗子村、小耗子村和褡褳村分別成立一個高級漁業生產合作社,《獐子島鎮志》記載,1956年,4個高級社擁有固定資產總值66.8萬元。資金來源互助組、初級社轉入的公共積累9.8萬元,佔14.7%;初級社、互助組社員船網和現金入股的股金46.2萬元,佔6.4%;應付銀行貸款6.5萬元,佔9.7%。

當時,高級社可以從社員吸收公有化股份基金,159戶船網戶和884名社員累計繳納公有化股金16.7萬元。而這筆股金,也被許多獐子島人看作是父輩創業的原始投資,一直積累至今天的上市公司獐子島。

2001年4月,獐子島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並於2006年登陸A股市場上市交易,而當年的四個高級社也繼續以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長海縣獐子島褡褳經濟發展中心、長海縣獐子島小耗經濟發展中心和長海縣獐子島大耗經濟發展中心的形式對公司持股,提醒人們上世紀50年代那輩人的付出。

註:石毅提供本子 記者攝

「公司改制後,斷斷續續有發過股錢和生活補貼,其中生活補貼的發放分三類人群,分別是六十歲以下的、六十歲到七十歲的和七十歲以上的,年紀越大,收到的錢會多一千元左右,以六十歲以下為例,在2012年至2017年間,每人每年發了1000元-3000元。」石毅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但近兩年已經沒有發放生活補貼了,而每年幾百到兩千元不等的股份分紅也於2014年停止發放。

獐子島公司與獐子島鎮政府的關係緊密,這不僅可見於歷史淵源,而且可見於獐子島上市後雙方的一些關聯。

大連獐子島耕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12月19日,實繳資本1億元,其在大連開發有國民院子等樓盤,早期由獐子島公司控股。2010年12月,獐子島公司退出,由獐子島鎮政府控股的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實施控股,法定代表人也由王欣紅變更為時任獐子島鎮黨委書記石敬信。

今年4月,源於股權質押爆雷,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所持有的5879.99萬股獐子島公司股份被凍結。其一共持有獐子島21876.8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0.7643%,是公司的控股股東,其中處於質押狀態的股份累計數為21875.99萬股,佔其所持公司股份的99.9959%。

更早之前,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控股的大連長山群島客運有限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於今年1月遭到凍結。

註:截圖自企查查

獐子島公司業績下滑對獐子島鎮財政的影響顯而易見,據多位獐子島老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除已經停發的生活補貼和股權分紅外,一直有發放的退休金,今年一季度也未能如期發放。

新京報記者 肖瑋 李雲琦

相關焦點

  • 獨家還原獐子島造假過程:北鬥導航衛星如何破解「扇貝之謎」
    調查組登島求解扇貝之謎 船上導航成調查突破口對於獐子島這類水產養殖業上市公司而言,深不可測的海洋天然增加了調查難度。調查發現,獐子島公司的每艘作業船隻上,都裝有北鬥導航系統。這一裝置的本來用途,是漁政部門為了預防船隻在海上相撞而要求配置的。有了北鬥導航,每艘船隻的航行路線將會一目了然。能否通過導航得到獐子島扇貝船實際採捕的面積?
  • 「扇貝跑了」風波難了,獐子島前董事長萬字起訴書告證監會,天災曾...
    獐子島在5年中因養殖的底播蝦夷扇貝出現三次大規模死亡,備受輿論關注。經過媒體密集報導,「扇貝跑了」「扇貝餓死了」等說法,已經深入人心;而獐子島也幾乎成了A股市場上「財務造假」「肆意妄為」的典型。證監會也從一開始現場核查後認可天災,演變為如今的定性造假。吳厚剛則始終在藉助海洋專家意見、法律專家意見和日本的扇貝災害鳴冤,這次訴訟或將成為他的殊死一搏。
  • 最奇葩上市公司——獐子島,扇貝5年三次「跑路」之謎,何時退市
    而獐子島的業績完全取決於扇貝跑不跑路。獐子島扇貝多次」跑路「聞名於A股2014年10月,獐子島公告,因北黃海遭到幾十年一遇的異常冷水團,導致公司在2011年撒播的100多萬畝即將進入收穫期的扇貝絕收,受此影響,獐子島2014年業績巨虧 11.89億元,股價連續三個跌停板。總結一句話:扇貝凍死了!
  • 北鬥全球系統星座部署完成;黃光裕獲準假釋丨一周熱點回顧
    北鬥全球系統星座部署全部完成6月23日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衛星在西昌發射場發射成功,這意味著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這一由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 那個清華畢業的高杏欣,曾幫美國「破解」北鬥衛星,現狀如何了?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衛星導航系統,是國家最為重要的空間基礎安全設施,在民事和軍事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高杏欣和她所在的團隊,一直跟蹤研究全世界的衛星導航系統。「北鬥」民用編碼,並不是她破譯的第一個衛星系統編碼。2005年,歐洲發射伽利略系統衛星,幾個小時後,其民用波段的代碼,被高杏欣實驗室工作人員捕捉到。接下來她只用了幾周的時間,就破譯了伽利略系統的底層代碼。
  •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的發展歷程
    從用剛開始用民用導航至今,我們一直使用的都是美國開放的小部分GPS衛星定位導航。隨著我們的北鬥導航衛星系統的日益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用上自己的北鬥導航衛星系統。讓我們一起了解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歷程。1994年,中國衛星導航工程獲批立項,我們正式開始衛星導航試驗系統研製,以北鬥星來進行命名。至此,我們的科學家正式開始第一代衛星導航的研製。
  • 剛剛,北鬥衛星拿下收官之戰,中國組建起覆蓋全球衛星導航星座
    上午9時43分04秒,隨著點火命令下達,搭載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騰空而起的橘紅色火焰中飛向太空。這顆衛星是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 獐子島的扇貝是我見過最有紀律性的動物
    如果要評選中國最傳奇的動物,獐子島的扇貝要講自己是第二,估計沒誰敢稱第一,獐子島的扇貝是我見過的最有組織,有紀律,顧大體,識大局的雙殼綱軟體動物了。它們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2014年,獐子島上市後出現第一次大虧損,一虧就虧了11.89億。
  • 剛剛,北鬥衛星拿下收官之戰,中國組建起覆蓋全球衛星導航星座​
    2020年6月23日,中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迎來最後一戰。上午9時43分04秒,隨著點火命令下達,搭載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騰空而起的橘紅色火焰中飛向太空。這顆衛星是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 北鬥升空二十年——寫在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收官發射...
    那麼,搜尋引擎給你的首選答案基本都是同一個: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不過,這個問題若放到20年前,無論是彼時剛剛才有的搜尋引擎還是大百科全書,你得到的答案肯定迥然不同。那時,「北鬥」之名還只屬於夜空中排列成勺子狀的7顆星星,千百年來皆是如此。2000年10月31日,隨著北鬥一號首顆衛星的升空,數千年來人們賴以指路的「北鬥星」,被中國航天人以現代科技全新定義。
  • 我國成功發射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
    ,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4顆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後續將進行變軌、在軌測試、試驗評估,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新華社發(郭文彬 攝)新華社西昌3月9日電(李國利、楊欣)9日19時5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4顆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後續將進行變軌、在軌測試、試驗評估,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
    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比原計劃提前半年。  「嚞星」 塊頭大本領高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MEO衛星(地球中圓軌道衛星)、IGSO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GEO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三種不同軌道的衛星組成。其中,GEO衛星安靜地駐守在地球上方36000公裡的太空,擔負著重要的使命——為北鬥導航系統的技術指標提升提供增強服務,它們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吉星」。
  • 獐子島扇貝暴斃、海康威視被查、權健長春長生大結局,寒冬下黑天鵝...
    獐子島的扇貝總是帶著曲折的故事情節出現在公眾視野。而這次,也就是2019年11月,獐子島的扇貝又因不明原因集體暴斃。  #獐子島扇貝打撈現場#、#扇貝死了還是上市公司不好好活# 、#獐子島計提近2.8億元損失# 、#獐子島扇貝公開抽檢受質疑# 、#獐子島員工稱希望公司倒閉# 、#全世界最慘的扇貝
  • 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的第54顆衛星介紹
    打開APP 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的第54顆衛星介紹 孤城 發表於 2020-03-11 14:46:47 IT之家3月10日消息
  • 探秘中國北鬥導航衛星:最高機密到民用歷時20年
    然而,在被 GPS壟斷的民用市場,北鬥的推廣必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急需破解產業困局。  「在全球四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中,北鬥系統的建設經歷曲折,但紮實穩健,有著自己「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首先解決中國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有無問題;然後是完善系統功能,擴大工作區域;最後建成中國特色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但是相比較而言,北鬥系統還很年輕,有很多路要走。」總參測繪局局長袁樹友局長坦而言之。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1985年,一批仰望星辰的中國科學家開始研製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並以「北鬥」這一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命名。由此,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拉開序幕。此後,一代又一代北鬥人懷揣夢想,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將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逐步變為現實,實現了衛星導航領域的驚人飛躍。     北鬥工程實施「三步走」戰略。
  • 北鬥導航衛星星座詳情圖解,考驗你的空間想像力
    北鬥:想知道我是怎麼覆蓋全球的嗎?請發揮你的空間想像力!大家好,我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你們可以叫我「北鬥導航」或「北鬥系統」,代號BDS。我很高興向世人宣布: 那麼,你們可知道,我的這些衛星,是如何「飄」在太空的麼?要怎樣的軌道星座才能實現全球信號覆蓋?下面我就借眼鏡哥的手大家科普一下我的軌道分布,以及如何實現全球信號覆蓋的。敢問各位同學是否準備好了足夠強大的空間想像力了嗎?
  • 30顆衛星全部就位!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星座部署順利收官
    6月2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抓總研製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三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GEO衛星,被五院北鬥人稱為「吉星」)。2017年11月5日,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拉開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的序幕。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MEO衛星(地球中圓軌道衛星)、IGSO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GEO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三種不同軌道的衛星組成,包括24顆MEO衛星,3顆IGSO衛星和3顆GEO衛星。
  • 80後中科院美女學霸:想破解中國北鬥導航,只有一個辦法……
    衛星導航系統簡稱為GNSS系統,在GNSS俱樂部中一共有4位VIP會員,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美國GPS系統以外,包括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歐盟的伽利略系統以及我們國家自主建設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我們國家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現在正處在建設和應用推廣的階段,由五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預計將在2020年左右提供一個全球性的服務。在GNSS俱樂部中,會員小夥伴們最關心的是什麼?大家最關心的頻率資源問題。
  • 從「燈塔計劃」到北鬥三號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前世今生
    原標題:從「燈塔計劃」到北鬥三號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前世今生  從「燈塔計劃」到北鬥三號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前世今生  近日,北鬥三號基本系統正式向全球提供基本導航服務,中國北鬥距離全球組網的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