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18日報導(文/徐揚 李錚 高爽 邢建橋)
1月10日,中國(遼寧)第三批援甘比亞醫療隊隊長梁松年和其他9名隊員結束了在西安的集中隔離生活,回到闊別一年半的家鄉瀋陽。
「醫療隊2019年夏天從瀋陽出發前往甘比亞,18個月的熱帶生活已經讓我短暫忘卻了家鄉深冬的寒冷。」梁松年說。2019年6月20日至2020年12月20日,中國(遼寧)第三批援甘比亞醫療隊在受援醫院簡陋的條件下,完成了甘比亞首例介入手術、協調組建內鏡中心,還利用中國傳統針灸為當地居民祛除病痛……
「醫療隊已經成為中岡友好的一張名片。」醫療隊隊員、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金迪說。
當地醫療條件極其落後
41歲的梁松年是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放射科醫生,有著15年從業經歷的他在國內接觸過大量病例,也遇到過各種複雜情況。但抵達甘比亞後,當地落後的醫療條件還是令他感到震驚。
「我們的受援醫院甘比亞共和國愛德華·弗朗西斯·斯莫教學醫院是當地唯一的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整體情況比較落後。儘管這裡有全國公立醫院唯一的CT和磁共振成像(MRI)設備,但十分老舊,經常罷工。」梁松年說,在當地,內科看病靠醫生經驗、外科看病靠開刀探查是一種常態。
更糟糕的是,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甘比亞於2020年3月出現病例,7-8月疫情達到高峰。「令我們憂心的是,最開始醫院裡基本沒人戴口罩。」梁松年說,當地民眾包括醫務人員對新冠肺炎疫情知之甚少,市場也不能滿足口罩供應。
面對複雜的情況,作為隊長的梁松年暗暗在心裡給自己鼓勁,「前兩批醫療隊為我們到甘比亞開展工作打下了基礎,出國前大家還在國內接受了3個多月規範的崗前培訓。隊員學科分布很均衡,還增加了消化內鏡、介入放射、脊柱外科等專業的醫生。按照受援醫院各科室需求,國內捐贈了大量醫療藥械,產科醫生、麻醉醫生還自帶了可攜式超聲及可視喉鏡……這些都有助於我們在當地迅速開展工作」。雖然困難重重,但醫療隊隨時待命診治的信心卻更加堅定。
搶救出生僅8天的新生兒
說起最難忘的一次診療經歷,梁松年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去年8月,醫療隊迎來抵達甘比亞後第一個3天小長假。放假前兩天,梁松年接到了普外科醫生張小薄的會診電話。他們要面對的病人是一名出生僅8天、體重1.2公斤的新生兒,初步診斷是先天性十二指腸閉鎖。
「即使在國內,低體重新生兒的手術也具有很高風險。更嚴重的是,我們的受援醫院缺乏先進的設備和藥品,連術前檢查都只有血常規一項。」梁松年說。患兒面對的第一重難關是麻醉,當地醫院適合小兒麻醉的藥物已經很少在中國使用,當時還缺乏能做小兒麻醉的呼吸機。
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醫療隊馬上連線國內醫院組織會診,最終結合愛德華醫院的醫療條件給出了詳細的麻醉方案。
第二天,手術準備就緒。「我從患兒母親手中接過了這名新生兒。這是我從事麻醉工作12年以來接手過的體重最輕的病人,手上似乎感覺不到重量,但心裡卻很沉重。」醫療隊成員溫超說。
手術進行了2個多小時,為保證患兒術中體溫穩定,醫療隊關閉了手術室空調。那時正值甘比亞的雨季,天氣悶熱,室內溫度超過30攝氏度,醫護人員都大汗淋漓。
手術結束15分鐘後,當醫生拔出氣管導管,患兒發出啼哭聲,「那種心情,比放假休息開心百倍。」梁松年說。
中醫成岡民眾眼裡的「China magic」
第三批醫療隊中還有一位中醫。「在甘比亞開展中醫診療並不容易,由於中藥材不能進口到當地,我的工作主要以針灸、拔罐等物理診療項目為主。」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醫生金迪說。
細細銀針背後也有溫情故事。「我接手的第一例本地患者是一名50多歲的產科醫生,他飽受雙膝關節疼痛數年。」詢問病史和查體後,金迪採用傳統中醫針刺療法為患者進行了治療。
「謝謝你醫生,我要為你祈禱!」金迪從異國醫生同仁那裡聽到這樣一句感謝,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經過治療後,他已經可以自如行走。想到他能以健康的體魄繼續投身診治工作,我也很開心。」隨著診治的患者增多,金迪的中醫針灸技術被當地居民稱為「China magic」。
據統計,中國(遼寧)第三批援甘比亞醫療隊在常規醫療援助工作中,完成總診療4080人次,手術467例,危重症搶救170人次,針灸1130人次,麻醉89人次,超聲檢查205人次,先後3次赴內陸偏遠地區巡診義診。
當地民眾和患者非常尊敬中國醫療隊。在他們眼中,這些衣服上繡著五星紅旗的醫生診療技術高超,不求任何回報。疫情期間,醫療隊每天進入醫院時要接受安檢,面對中國醫生,醫院保安會起身敬禮,幫著開門。金迪說:「簡單的舉動展現出當地人對醫療隊的情誼。」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按照計劃,第三批援甘比亞醫療隊應於2020年7月回國,但受疫情影響,回國時間被延期到2020年12月20日。為保證援助連續性,中國(遼寧)第四批援甘比亞醫療隊於2020年11月8日出發,與他們同行的還有由9人組成的中國(遼寧)援甘比亞抗疫醫療隊。
梅塔·巴是一位接受了抗疫醫療隊幫助的患者。去年11月,她因核酸檢測呈陽性入院治療。回憶起抗疫醫療隊陪她度過的時光,梅塔·巴有些激動:「我每次因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治療的時候,總能看到中國醫生的身影。他們是偉大的人,我希望甘比亞政府繼續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這樣我們就可以繼續從這些寶貴的援助中受益。」
甘比亞外交部長馬馬杜·坦加拉對中國幫助甘比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做出的努力非常認可。他說,正如2020年6月舉行的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的成果所表明的那樣,中國已經為後疫情時代中非合作指明了方向。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婦產科副教授郭權是第四批援甘比亞醫療隊隊員,如今在當地開展了2個多月工作。「在我們之前,我國已經向甘比亞派出三批醫療隊。所以我們對甘比亞的醫療現狀、風土人情、工作生活狀況都有所了解,陌生感少了,信心自然就多了一些。」郭權說。
3年多來,一批批醫療隊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培育當地醫療力量,每名醫生親自帶1至2名當地年輕醫生,言傳身教,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作為「婦科腔鏡診療中心建設」項目的執行人之一,郭權負責指導當地醫生開展婦科宮腹腔鏡,指導去年在華參加培訓的甘比亞學員進行手術實踐,培養後續參與該項目的甘比亞醫生、護士。
「甘比亞很少有人有機會到他們眼中的神秘東方——中國——去走一走、看一看。但通過與一批批醫療隊接觸,我想他們會更了解萬裡之外的中國和中國人。」郭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