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對話國家衛健委專家:危重病人佔比?治療周期多長?重症救治有...

2021-01-10 環球網

白巖松:近十天重症病例數不斷減少

隨著住院患者增多,重症比例一直在高位運行。但過去兩天有好消息,前天和昨天重症減少超過300例,其中不幸去世的佔比很低,更多轉成了輕症,這當然是好消息。但在重症裡多大的比例是危重症?現在面臨的挑戰是什麼?怎麼能讓他變成輕症?

3月11日,《新聞1+1》連線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 、他是高級別專家組中絕對的重症和危重症的專家,北京協和醫院內科ICU的主任杜斌。

3月11日疫情應對:重症救治(完整版視頻)

1、重症中約1/5-1/6為危重症患者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據我的了解,其實在最高位的時候,危重症可以佔到1/4,但是現在這個比例肯定是有所下降的,可能在1/5-1/6。

2、危重症病人大多年齡在70歲或更高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我們定義的危重症病人,是他需要接受無創的機械通氣或有創的機械通氣,或合併了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這些病人。這些病人大多年齡都在70歲或者是更高。 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合併的基礎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個比例可以到60%-70%,甚至在某些醫院還可以更高。

3、近期病亡人數保持在低位,未來我們可以有更樂觀的期待嗎?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1、這些病人相當一部分還處在病情僵持的階段,這種危重病人病程拖延的時間會比較長,所以病情僵持的階段相對來說是會比較長的;2、從醫生的意願上來講,我們希望所有危重病人都會轉危為安,但從客觀事實上來說,這裡面一定有一些病人治療的效果是不那麼令人滿意的,所以肯定還會看到一些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發生。

4、重症病人的治療周期一般得多長?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 不同的病人差異會比較大,因為導致重症的原因不完全一樣。但成為危重症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引起的肺炎導致的呼吸功能衰竭。 如果這些病人需要有創的機械通氣,一般來講,有創機械通氣平均大概會維持10天到14天左右。平均來講,對於最後存活的這些患者,10天到14天的機械通氣基本可以拿掉呼吸機。

5、前期救治積累的經驗和教訓有哪些?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1、在前期的診療中,常規的氧療以及無創通氣效果不佳的這樣一些危重症病人,及時採用有創通氣,是改善病人結局很重要的舉措。後期效果明顯 。 2、從ICU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強調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不是單純依賴某一種藥物,或者某一種措施,而是一種綜合的治療能夠使得病人轉危為安。

6、儘早進行有創通氣能更好挽救危重症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從前期的經驗的總結,包括我們自己以及和其他老師、同道們的交流,我們都會發現對那些無創通氣,或者是傳統的氧療效果不好的病人,如果我們堅持無創的時間太長而效果又不好,即便後來使用有創的器械通氣的策略,其實仍然不能有效改善這些人的愈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希望所謂叫關口前移,希望能夠把這樣的一些積極的呼吸治療的措施、更有效的呼吸治療的措施能夠更及早地實施。

7、救治最重要的還是人力資源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我們住院人數在減少,病源和人力資源也在不停的調配中。機器是次要的,最重要的還是人力資源,因為只有人才能夠真正的用好這些機器 ,尤其對於這些危重病人,他所需要的診斷和治療,包括護理這樣的一些人力的投入都是遠高於那些輕症或者普通的病人。所以我們相信,隨著這些病例數逐漸的減少,隨著人力資源相對寬裕,無論從醫療還是護理方面都會使得這些病人的結局能夠有一定程度的改觀。

8、中國方式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國內尤其是像武漢和湖北所採取的這樣嚴格的控制措施,疾病控制的措施,使得病例數明顯減少,這樣的經驗值得疫情非常嚴重的韓國或是義大利這樣的國家所借鑑 ;與此同時,中國方式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比如說在日本、新加坡,他們也成功的至少在一段時間之內控制了疫情,也許還可以採取一些其他的方式也能夠很好的去控制疫情。

從治療的角度,我覺得有兩方面:1、早期積極的有創器械通氣治療 ;2、怎麼去識別這樣一些重症病人 ,這也是我們能夠對這些病人採取及時的救治措施,降低病死率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9、這一切與英雄主義無關它關於正直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很多人在說這時候有沒有英雄,或者是什麼樣的道德?在我腦子裡其實不是這樣,我覺得在我腦子裡從來沒想著什麼職業道德或者是什麼這樣的一些所謂高尚的字眼,我覺得在我們選擇了這個行業,選擇了這個職業的時候,其實我們在選擇這個職業帶來的榮譽的同時,也選擇了這個職業賦予我們的責任,僅此而已。

相關焦點

  • 「重症八仙」之一鄭瑞強:晚上做夢都是病人還能怎樣救治
    (健康時報記者 王艾冰)「對重症患者進行救治,意味著每天都要跟死神搏鬥,有時真的會有一種無力感,經常會想我盡了這麼大的努力,想了這麼多辦法,為什麼還不能將病人救起來。」被稱為「重症八仙」之一、蘇北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鄭瑞強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 石家莊救治專家:5例重症患者相對平穩,對救治病人很有信心
    1月8日的《新聞1+1》關注,河北疫情,患者如何救治? 截至今天(1月8日)上午10時,河北現有本土確診病例127例,無症狀感染者183例。目前,共有5例重症患者,國家級醫療救治專家已經陸續趕赴河北。 石家莊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王瑜玲說,目前石家莊市有5例重症患者,平均年齡超過60歲,他們症狀中兩肺病變比較嚴重。從醫療救治角度,我們對救治病人很有信心。運用的手段包括吸氧、抗病毒治療、中西醫結合,還給予康復病人血清治療,目前病人相對平穩。
  • 武漢非新冠肺炎患者求醫路:癌症晚期、尿毒症、心梗等重症病人與...
    這些有基礎病的特殊群體抵抗力較弱,如果被交叉感染,更容易發展為重症病人。武漢一位醫生透露,武漢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就是一名腫瘤患者。醫院本就面對疫情的重壓,交叉感染防不勝防,只能謹慎開放新冠肺炎以外的治療。大左的父親原本應在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化療,兩周前,腫瘤中心曾嘗試開放了一天,但僅這天就查出了10個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腫瘤中心不得不再次關閉。
  • 白巖松對話王辰
    摘要:14天過去了,武漢到底有多少病人?摸排出來了嗎?床位現在夠不夠?治療上是否有新的突破?針對武漢的疫情,王辰再次進行解答。在2月19日晚播出的《新聞1+1》節目中,白巖松時隔14天再次連線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
  • 兩地專家合力實施ECMO手術,孝感一危重患者重燃生的希望
    2月3號下午,孝感市中心醫院危重症隔離病房內,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加重。醫院黨委書記李衛民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危重症隔離病房主任何榮華與本院專家組成員一起,召開緊急多學科聯合會診,對患者病情進行了全面評估,制訂了救治方案。呼吸內科主任謝志斌提議先給患者氣管插管,上呼吸機,觀察患者氧合改善情況,再根據病情進展,隨時準備進行ECMO手術。
  • 和時間拼速度 與死神搶生命——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裡的「生死...
    在這個大開間病房,兩側病床上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手背、口鼻、動脈處插滿了各樣細小的導管。參加過2008年汶川地震傷員救治的張西京,搶救、治療都是他的強項。但這次對張西京卻是一次大考:病例基數大、疫情來勢猛、尚無特效藥……重重險阻擺在張西京和他的團隊面前。「重症醫學科是一個醫院的壓艙石。ICU病房穩住了,其他病房才敢放心收病人。」張西京說。
  • 中醫藥有效減輕了患者症狀,改善了炎症指標,降低了輕症轉重症比率...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在武漢抗疫主戰場,當地的同濟醫院和協和醫院是西醫院的標杆,卻走出了中西醫緊密協同互補的醫學救治之路,並取得耀眼戰績——疫情暴發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協和醫院同時經歷了至暗時刻。蜂擁而來的患者,讓這兩家醫療資源相對雄厚的機構也倍感壓力,後期入院的大量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成了擺在兩家醫院面前的共同難題。
  • 盤點|寶雞衛健委8月大事記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男科行政主任、男科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戴玉田教授及其專家團隊,市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魯潘貴和寶雞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任煒、院長拓文等參加儀式。8月3日 陝西省第四屆三秦最美醫務工作者獲獎名單公布,我市22名醫務工作者榮登榜單。
  • 盤點那些被專家認可的新冠肺炎"有效藥"
    3、法匹拉韋(又名法維拉韋片)推薦時間:2月4日,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已經發現了磷酸氯喹、法匹拉韋以及中成藥中一批具有抗新型冠狀病毒活性的上市藥物。藥物簡介:據專家介紹,清肺排毒湯由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的多個治療由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的經典方劑優化組合而成,組方合理,性味平和。結合多地醫生臨床觀察,此方適用於輕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使用。發展階段:針對新冠肺炎治療的臨床試驗階段。
  • 直面新型病毒,「刀尖上」的治療者
    王廣發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也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專家組成員,曾隨國家衛健委專家組前往武漢。回京後,他於21日在院內接受檢查,隨後確診。王廣發是目前北京唯一一名感染的醫護人員。據武漢市衛健委通報,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播以來,武漢已有15名醫務人員確診,另有1個疑似病例。醫務人員感染是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