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近十天重症病例數不斷減少
隨著住院患者增多,重症比例一直在高位運行。但過去兩天有好消息,前天和昨天重症減少超過300例,其中不幸去世的佔比很低,更多轉成了輕症,這當然是好消息。但在重症裡多大的比例是危重症?現在面臨的挑戰是什麼?怎麼能讓他變成輕症?
3月11日,《新聞1+1》連線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 、他是高級別專家組中絕對的重症和危重症的專家,北京協和醫院內科ICU的主任杜斌。
3月11日疫情應對:重症救治(完整版視頻)
1、重症中約1/5-1/6為危重症患者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據我的了解,其實在最高位的時候,危重症可以佔到1/4,但是現在這個比例肯定是有所下降的,可能在1/5-1/6。
2、危重症病人大多年齡在70歲或更高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我們定義的危重症病人,是他需要接受無創的機械通氣或有創的機械通氣,或合併了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這些病人。這些病人大多年齡都在70歲或者是更高。 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合併的基礎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個比例可以到60%-70%,甚至在某些醫院還可以更高。
3、近期病亡人數保持在低位,未來我們可以有更樂觀的期待嗎?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1、這些病人相當一部分還處在病情僵持的階段,這種危重病人病程拖延的時間會比較長,所以病情僵持的階段相對來說是會比較長的;2、從醫生的意願上來講,我們希望所有危重病人都會轉危為安,但從客觀事實上來說,這裡面一定有一些病人治療的效果是不那麼令人滿意的,所以肯定還會看到一些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發生。
4、重症病人的治療周期一般得多長?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 不同的病人差異會比較大,因為導致重症的原因不完全一樣。但成為危重症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引起的肺炎導致的呼吸功能衰竭。 如果這些病人需要有創的機械通氣,一般來講,有創機械通氣平均大概會維持10天到14天左右。平均來講,對於最後存活的這些患者,10天到14天的機械通氣基本可以拿掉呼吸機。
5、前期救治積累的經驗和教訓有哪些?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1、在前期的診療中,常規的氧療以及無創通氣效果不佳的這樣一些危重症病人,及時採用有創通氣,是改善病人結局很重要的舉措。後期效果明顯 。 2、從ICU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強調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不是單純依賴某一種藥物,或者某一種措施,而是一種綜合的治療能夠使得病人轉危為安。
6、儘早進行有創通氣能更好挽救危重症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從前期的經驗的總結,包括我們自己以及和其他老師、同道們的交流,我們都會發現對那些無創通氣,或者是傳統的氧療效果不好的病人,如果我們堅持無創的時間太長而效果又不好,即便後來使用有創的器械通氣的策略,其實仍然不能有效改善這些人的愈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希望所謂叫關口前移,希望能夠把這樣的一些積極的呼吸治療的措施、更有效的呼吸治療的措施能夠更及早地實施。
7、救治最重要的還是人力資源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我們住院人數在減少,病源和人力資源也在不停的調配中。機器是次要的,最重要的還是人力資源,因為只有人才能夠真正的用好這些機器 ,尤其對於這些危重病人,他所需要的診斷和治療,包括護理這樣的一些人力的投入都是遠高於那些輕症或者普通的病人。所以我們相信,隨著這些病例數逐漸的減少,隨著人力資源相對寬裕,無論從醫療還是護理方面都會使得這些病人的結局能夠有一定程度的改觀。
8、中國方式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 國內尤其是像武漢和湖北所採取的這樣嚴格的控制措施,疾病控制的措施,使得病例數明顯減少,這樣的經驗值得疫情非常嚴重的韓國或是義大利這樣的國家所借鑑 ;與此同時,中國方式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比如說在日本、新加坡,他們也成功的至少在一段時間之內控制了疫情,也許還可以採取一些其他的方式也能夠很好的去控制疫情。
從治療的角度,我覺得有兩方面:1、早期積極的有創器械通氣治療 ;2、怎麼去識別這樣一些重症病人 ,這也是我們能夠對這些病人採取及時的救治措施,降低病死率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9、這一切與英雄主義無關它關於正直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很多人在說這時候有沒有英雄,或者是什麼樣的道德?在我腦子裡其實不是這樣,我覺得在我腦子裡從來沒想著什麼職業道德或者是什麼這樣的一些所謂高尚的字眼,我覺得在我們選擇了這個行業,選擇了這個職業的時候,其實我們在選擇這個職業帶來的榮譽的同時,也選擇了這個職業賦予我們的責任,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