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夢
文/張建華(陝西洛南)
父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已經八十五歲了。在這漫長的一生中,父親做過許許多多的夢,這些夢在這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間都一一實現了,笑容在父親那飽經滄桑,似菊花一樣的臉上一次又一次的綻放。
說到父親的夢,在我還小的時候,父親的夢是一家人吃飽穿暖,不受饑寒。
我的家鄉在洛南縣以東洛河畔北岸的一個村莊裡,從我記事起,由於洛河阻隔,這裡貧窮落後。由於家裡人口多,吃頓飽飯都很難。那時候還是在農業社集體勞動,父母日日出工,分到的糧食非常有限,青黃不接的時候,總是要向左鄰右舍借糧度日,受盡了煎熬。於是,那時候能吃上一頓麵條或者白生生、虛乎乎的麥麵饅頭,是我們的夢想。那時候,我們從來沒有吃過大米飯,我們認為只有嬌貴的城裡人才能吃上白米米飯,這是我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更別提做夢了。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末,從我記事起 ,我們一家住在一個人口擁擠的院子裡。小小的院子裡住著四家人,大小二十多口。我們一家九口人住在狹小的三間土房裡,夏天家裡熱得像蒸籠;冬天,炕上冷的無法入睡。土炕上鋪著一張破爛不堪的蓆子,我長到七八歲了,從來沒有鋪過褥子,我和妹妹相擁睡在炕的這頭,弟弟睡在另一頭,只蓋一條被子,鑽在一個被筒裡,因為雙腿不能伸展而互相亂蹬,因此被席芊扎了腳而疼得哇哇大叫。看到孩子們痛苦不堪的樣子,父親痛苦萬分,他多麼希望能有一座像樣的房子,能有一條那怕是破棉絮做的褥子和幾床溫暖的被子。
因為沒有糧食吃,春天孩子們經常到山坡上挖野菜,把野菜煮在能照見人影的面水湯裡充飢,睡到半夜,肚子餓的呼呼嚕嚕的響,盼望著天快點亮;秋天孩子們採回黃豆葉、紅薯葉,母親把它們切碎,撒上一點包穀面,搭在鍋裡一蒸,給一家人充飢,紅薯葉做的燜飯入口還算順暢,那黃豆葉做的有澀又粗,難以下咽。孩子們一個個面黃肌瘦,臉色蠟黃。由於缺乏營養,我四歲那年患了佝僂病、營養不良症而無力下地行走。由於父母每天要上工,只能讓我坐在土炕上用被子圍起來,吩咐比我大兩歲的二姐看管著,等大人放工回家,我有氣無力地喊著:「媽,把我攜(抱)一會!我要吃饃!」母親抱著我, 偷偷地流淚。父親蹲在一邊唉聲嘆氣,他多麼希望能讓自己的妻兒有飯吃,而不忍飢受餓,但天天出工,分的糧食怎麼也不夠吃,年年都是「缺糧戶」。父親的夢想是:啥時候才能讓孩子們吃飽穿暖,不受饑寒,能看起病。現在我已年過半百,但坐在炕上無助而有無力地喊著:「媽,把我攜(抱)一會兒,我要吃饃!」的情景,經常縈繞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長大了,我的背上有個包,再怎麼挺胸,也不再挺拔,這是那時候患病留的後遺症。父親經常望著我嘆息:「真沒有想到我娃能長大,那時候生病了,無醫無藥,只能自生自滅,聽天由命,沒一點辦法。可惜把我娃害成了背鍋子。」每當這時,我就開玩笑的對父親說:「多虧了你娃命大,不然就看不上現在的花花世界了!駝背算個啥呀!」。其實,對於疾病所造成的身體缺陷,我不是不在乎,它使我時不時的感到自卑,特別是有段時間上映的電視劇《劉羅鍋》,每當看到劉羅鍋背上的包,我就想到自己的身體缺陷,就想到小時候那艱難的日子。
1978年,全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1982年,我們村實行了土地「包產到戶」,父母把所有的夢想都放在這充滿希望的田地裡。每天早出晚歸的辛勤勞作,精心伺候著農田裡的莊稼。每當看見綠油油的麥子,母親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地鋤草、施肥。父親站在田埂上望著在微風中翻滾的一浪又一浪的麥子,臉上洋溢著期盼的夢想,盼風調雨順,盼顆粒飽滿,盼他的孩子不再挨餓,過上飽暖的幸福生活。到了收穫的季節,我們一家老小天不明就在田野裡揮舞著鐮刀,幹勁十足,汗水滲透了喜悅,一片片金黃的麥子在一片歡笑聲中割倒,並被一捆一捆的運到了打麥的場裡,一把又一把的被送進脫粒機裡,變成像小山一樣的麥堆,堆積成家的夢想,笑容在父親的臉上綻放,我們一家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麥子脫粒後,我們又進入到和老天爭太陽,曬麥子。麥子正在大場上晾曬,突然忽雷閃電,大雨傾盆而下,我們又進入到搶收之中,大人孩子淋成了落湯雞,多虧了麥子沒有被水衝走,這些麥子浸透著我們一家人的汗水。麥子曬乾後,父母把最好的麥子挑出來裝在袋子裡,用架子車拉到柏峪寺街交公糧,孩子們也湊熱鬧跟在後面。到了糧站,工作人員要檢驗麥子的乾濕,要過篩子,看到一袋袋顆粒飽滿的麥子倒進糧站的糧倉裡,最後只剩下那些乾癟的劣質麥子,交糧所得的錢回家又交了農業稅,我感到疑惑不解,不知道我們家辛辛苦苦種出的糧食為啥要交給國家,父親哈哈大笑:「傻孩子,自古以來,皇糧國稅,那有不交之理!」我對父親說:「啥時候才能不交公糧,不交農業稅,不交攤派款呀?」父親說:「現在土地包產到戶,只要勤快肯幹,就能有飯吃,就不挨餓,當然要交公糧呀!不交糧、不交稅那當然更好呀!」父親的笑容裡帶著一絲期盼!
1982年,我們家再也不為沒有糧食吃而發愁,也有了餘錢,我們一家人齊心協力,在村邊的自留地蓋起了三間比較寬展的土房子,離開了那擁擠嘈雜的小院。土炕上鋪上了一張新席,蓆子上鋪著一床用麻袋片做裡子,上面鋪上一層舊棉絮,再覆蓋著用一片片舊布縫在一起做成的面子,母親精心縫製,做成了我們家第一床褥子。還有兩床被面上有著大紅花的被子,我們有了一個溫暖的家。讓父母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後農民不用交公糧了,糧站關門了。父親喜不自禁,感嘆道;「自古以來,那個朝代哪有農民不交皇糧國稅的?真是沒有想到啊!」笑容又一次在父親臉上綻放,這次是驚喜。
更讓父親覺得夢想成真的事接二連三。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這意味著,在我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這項稅收的終止。農民們再也不為交農業稅各種攤派款而發愁了。短短幾年裡,政府不但免稅,還給農民各種補貼,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大力支持農村各項基礎發展。父親發自內心的再次感嘆:「政策越來越好了,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
孩子們已經成家立業,父母和弟弟生活在一起。弟弟高中畢業後,學會了做沙發技術,給鄉親們做沙發、席夢思床,後來又帶領全家栽種烤菸,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07年冬天,我們全家商議,拆掉那三間土房子,準備蓋二層漂亮的小洋樓,父親和我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期盼。
人常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08年的冬天,弟弟突然患重病不幸去世,這個原本殷實而幸福的家一下子塌陷了,上有耄耋老人,下有吃奶的孩子,年邁的父親感到很無望,突然的變故,使這個家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更別提蓋房的事了。
因為弟弟患病拒絕無望的治療,他要把自己血汗換來的錢給家人蓋房子,這是弟弟的遺願。但一家老小無力蓋房,年邁的父親被前所未有的無力感所籠罩,他感到很無望,一家人再也住不上新房了。這時,村幹部來到我家,對父親說:「村裡一定幫你們家把房子蓋好,讓孩子有地方住!」就這樣在村幹部和鄉親們的幫助下,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拆掉了舊房子,在原地基上蓋起了一座漂亮的翹簷房,我們給父母買來了電冰箱、洗衣機、席夢思床。年邁的父母住進了新房裡,淚水溢滿了眼眶,那是激動的淚水。
弟媳成家了,又生了一個孩子,誰知這個孩子患有一種罕見的疾病,不能進食平常人吃的食物,需要食用一種特供的奶粉和食物,定期檢查血中某種物質的含量。幾年時間裡,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孩子,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這個家一下子陷入了貧困,一家人感到無助而無望。這時候,父親的夢想是,讓兩個孫女能上得起學,讓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孩子有特供的食物吃,能健康的成長。
正在這個家陷入困境之中,「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戰鬥在全國打響。當然,父母家也在救助範圍,孩子的特殊食材每年按比例報銷,今年考上大學的侄女的學費也得到了「教育扶貧」的補助。父親前幾天突然腦梗住院,一家人正在為交住院費而發愁。誰知,到了洛南縣醫院,主治醫生告訴父親住院不用交押金,一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出院報銷後只交了幾百塊錢。父親對我們說:「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家裡發生了這麼大的變故,我還能老有所養,能看得起病呀!」這時,淚水再次溢滿了他的眼眶,那是感激的淚水。
如今父親已經八十五歲了,除聽力減退外,看起來精神矍鑠。說起改革開放這四十年,父親總是感慨不已。是呀,改革開放四十年,農民們不僅免了農業稅,各種攤派款。國家還給農民補貼,救災救助補貼,設施建設補貼,義務教育,農村醫保,養老保險,種田可以免稅了,修房可以補貼,買東西可以優惠了,農民的孩子可以免費教育了,農民看病可以報銷了,農民每月能領到養老金了。這些政策的出臺,引起了廣泛的好評,贏得了民心,開闢了翻天覆地的新農村巨變,圓滿了中國農民的美好夢想。說到這些,年邁的父親臉上洋溢著幸福、滿足的笑容。
現在,老父親的夢想是:他的大孫女能順利讀完大學,二孫女初中畢業後能考上洛南中學,小孫女在政府的幫助下能有特供的食物吃,能和正常孩子一樣平安的長大成人,他和母親能老有所養。這些夢已經一步一步的實現了。
你的夢,我的夢,他的夢,家的夢,國的夢,無數個中國人的夢堆積成一個偉大的中國夢,祖國的崛起與復興,需要國泰民安,需要努力拼搏,需要團結友愛,需要付出奉獻。民強則國強,國強民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國夢,才能讓中華民族風雨中屹立不倒,與世長存。
父親的夢,是中國億萬農民的夢,也是我們偉大祖國的中國夢!
(圖片來自網絡,我們尊重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