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後來「蛻變」成了「肉食者」

2021-01-10 澎湃新聞

李煦 中華書局1912

曹劌,就是《曹劌論戰》的主角,「一鼓作氣」的成語由他而來,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裡講過他,多年來的語文課本裡也都有他。短短300多字的文章,一位出身平民、瞧不起「肉食者」、敢與國君對話、胸有奇謀的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

那麼,曹劌後來怎麼樣了呢?最近在讀《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居然從中看到了答案。

現在回想起來,小孩子讀書就是不求甚解,起碼我當小孩子的時候是這樣。當年我讀到《曹劌論戰》,就沒有想到問一下老師,為什麼齊軍擊鼓了,魯軍不擊鼓,齊軍就老老實實呆在原地而不進攻?

這其實就是曹劌當年「奇謀」的核心所在,也是曹劌的人生底色所在。

按照春秋的戰爭規則或者「國際法」(也就是「周禮」),交戰雙方要同時擊鼓,同時進攻。曹劌沒有遵守這套規則,他故意三次不擊鼓,讓單方面擊鼓的齊軍「再而衰、三而竭」,傻呆呆站在那裡不知怎麼回事,然後一鼓作氣衝殺過去,打了對手一個冷不防。

此後兩年內,魯國軍隊兩次用「奇謀」取勝,一次是在士兵身上蒙了虎皮夜襲敵軍,一次是趁對手列陣尚未完畢的時候搶先攻擊。《稱霸》認為,魯軍這兩次的戰場指揮官,可能都是曹劌,至少是帶有強烈的曹劌風格,也就是「規則是用來破壞的」。

曹劌並非常規意義上的老百姓,他也是周文王的後代,按照階級分析法,他屬於「破落貴族官僚」。想想也是,如果他從未見識過當權的「肉食者」,又怎能說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種話?看穿了當權者奉行的那套東西,覺得陳腐不堪(都是我祖上玩剩下的),現實中早已行不通(誰先打破規則誰就佔便宜),如果用我的「奇謀」,一定可以扭轉局勢,這就是曹劌的心理。

他三問國君魯莊公「何以戰」,魯莊公先後答以恩惠賞賜、虔誠祭祀,都被他否定;直到魯莊公說出「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他才表示可以一戰。實際上曹劌對自己的戰術有相當的把握,他是要等到魯莊公亮出政治上的底牌,在某種程度上宣示了「司法公正」之後才肯出手。對於曹劌這個階層的人來說,賞賜、祭祀,那些都是虛的,有了司法公正,才能保護他們免受「肉食者」的侵害劫奪。可想而知,既然憑藉司法公正才可以一戰,那麼魯莊公以後自然也要堅守司法公正、賞罰分明;而曹劌又有把握建奇功,那麼他這個階層的上升通道也就打開了。

結果如何呢?曹劌那種打法,確實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魯莊公也確實信任了曹劌,請他進一步貢獻改革方案。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博簡」)中,有《曹沫之陳》一篇,記述了這件事。據北大教授李零考釋,曹沫就是曹劌。

但是,與同時期管仲在齊國的改革相比,曹劌的內政思路不算太先進,缺乏系統性,操作性也不算太強,整體而言「平了些」,他也並沒有在大局面上扭轉魯國的頹勢。

後來曹劌在齊魯兩國君主會面的外交場合亮出匕首,劫持齊君迫使齊國讓步,又是「奇謀」。

曹劌生活的時代,魯國一直處在齊國的陰影之下,在魯國國內存在著「親善齊國」和「鬥爭齊國」兩大路線的爭議。如果說曹劌的對手是管仲,那麼魯莊公面對的就是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魯莊公曾經也是主戰派,他的父親很屈辱地死在了齊國;但是形勢比人強,魯國實在鬥不過齊國,齊桓公和管仲的手段也實在高明,最後,從大局出發,魯莊公投入了齊國的懷抱。

在「曹劌論戰」13年後,魯莊公受邀去齊國觀看祭祀大典和閱兵。這一次,曹劌站出來反對,表示此舉不合於「周禮」。這是曹劌最後一次在《左傳》中出現。

《稱霸》作者不禁感嘆,曾幾何時,靠打破規則成名、以奇謀建功的人,如今也滿口規則,這說明曹劌上位成功,躋身於此前瞧不起的「肉食者」行列,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曹劌也不例外。

《稱霸》作者劉勳是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博士,現為上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學助理教授,他2009年回國後長期從事《左傳》研究和普及工作,著有《春秋左傳精讀》。他是上海「正說春秋」《左傳》讀書會的領讀,秉持「幫助普通人讀先秦大書」的理念,帶領以城市白領為主體的學友一字不漏地細讀《左傳》,至2016年已經完成第三輪。

《稱霸》這本書中,很多地方都流露出這位牛津理工男對歷史的解析眼光,關於曹劌的人生,只是其中一個小故事。

本文原載於2019年12月10日《長江日報》

《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全二冊)

劉勳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39143

78.00元

春秋周王室式微,舊秩序崩潰,天下將向何處去?諸國並立、大國崛起,如何依託國內改革、如何贏得國際政治博弈,齊桓、晉文的前後幾代人都做了哪些努力?《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跳出「禮崩樂壞」的舊框架解讀春秋,從「政治」角度「正」向解讀春秋史,揭示舊秩序的崩潰後,各個諸侯國幾代人前僕後繼,在謀求建立新秩序的過程中所做的不懈努力。

歷史研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同歷史對話,能讓我們更好地把握過去、認清現在、開創未來。春秋時期複雜變化的世界中,給我們很好的借鑑,是我們看成敗、鑑得失的一面鏡子。

原標題:《曹劌後來「蛻變」成了「肉食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春秋新說︱魯人曹劌:奇才·軍師·刺客·肉食者
    在曹劌進宮之前,「肉食者」們(工作餐有肉吃的卿大夫們)應該已經跟魯莊公開會研究過是否抵抗之事。魯莊公應該就是在這次會議上表達了自己「將戰」的意圖,而「肉食者」們應該是主張求和,君臣雙方產生了矛盾,這才給主戰的曹劌入宮進言提供了契機。如果從春秋時期的政治常識來考慮的話,魯國選擇迎戰還是求和,主要應該看三個方面:第一,魯國是否佔理?
  • 「肉食者謀」與周代公務餐
    其中,曹劌論戰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而一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更是精彩出色,意味深長。  可是,為什麼吃肉的人就目光短淺,缺乏深謀遠慮呢?難道曹劌自己就不吃肉嗎?命題似乎邏輯上說不過去,因此誰是肉食者一直存在著爭議和猜測。或以為指吃肉的人,引申為有權位的人或俸祿豐厚的人;或稱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高官。但是,人們對這樣的解釋並不認可。
  • 曹劌身份大揭秘,原來他根本不是平民!
    這是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這次戰爭取勝的關鍵也是因為曹劌。從這次戰役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曹劌是一個非常有智謀的人。曹劌打贏了這場戰役,這場戰役也成就了曹劌。從此之後他也成為了以少勝多戰役的一個代表。從這場戰役之後曹劌也打出名氣了。我們大家習慣將曹劌判定為一個平民,那麼事實果真是這樣的嗎?
  • 肉食者謀之
    腦海裡突然浮現《左傳·曹劌論戰》裡一句話,「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將「吃肉的人」比做當權者,他們謀劃的事,其他人何必參與。如果把足球健將當作「吃肉的人」,吃米飯蔬菜配以魚蝦、少量吃肉的亞洲人,似乎真難以參與其中。  實際上,南美和歐洲人,吃起肉來真好比亞洲人吃飯。前年我隨一支藝術團赴巴西訪問,領略了當地人吃肉的本事。每天餐桌上的主菜,是一大鍋味道鮮美的煮牛肉塊。
  • 內蒙,就是肉食者的天堂
    內蒙,就是肉食者的天堂騎馬射箭蒙古包?還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提起內蒙,我只覺得肉好吃。而在每一個肉食愛好者的眼中,內蒙就是羊架子肉燒麥爆肚和大骨頭抻面的代名詞啊!放眼望去,廣袤無垠的科爾沁草原上除了手把肉的味道就只剩下醉人的馬奶酒香。內蒙,就是肉食者的天堂啊內蒙,一個聽起來就很粗獷實際上吃起來更粗獷的地方。
  • 必勝謀略:長勺之戰曹劌有如神助,萬物之奧得者為天下尊
    這裡,我們就根據曹劌順道取勝的故事來悟道。齊桓公在一次作戰中打敗了魯國,魯國有一個謀士就向魯莊公推薦一位隱士叫做曹劌。這個時候齊軍因為之前打敗了魯國的軍隊,士氣非常旺盛。兩國在長勺這個地方準備交戰。戰爭剛剛開始,齊國的鮑叔牙就下令擊鼓進軍,魯莊公一看就著急了,也命令魯軍擊鼓進軍,但是曹劌卻阻止了魯莊公,不讓士兵們擊鼓,也不許叫嚷,更不許出擊。
  • 溫順的植物是怎麼變成「肉食者」的?數千萬年來,進化走了這三步
    依賴土壤生存的植物是如何變成「肉食者」的呢?這起源於大約7000萬年前,當恐龍在地球上遊蕩的時候,一種基因異常讓一些植物變成了肉食者。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一種隱秘的技巧實現的:重新利用原本用於它們的根和葉的基因,用它們來捕捉獵物。
  • 為何曹劌說「肉食者鄙」?現實中也許會找到很多印證
    為什麼越是窮人,就越是關心國家大事,終於明白了突然之間,就明白《曹劌論戰》裡那句響徹千古的名言「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真實含義了:絕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仇富、仇貴心態的宣洩。草創江山難,守成更難,因為他來之不易的一切,都需要加倍珍惜和維護。起初是形勢所迫,後來就習以為常,逐漸成為一種心性和態度。而那些相對收入水平、既得利益持有較少的人,就越會關注自己之外的事物,因為他還不滿足,他還需要拼搏、上進,還需要在紛繁複雜的外部世界裡搜尋一切信息,獵取一切可能的機會。這種狀態伴隨收入水平的下移,在人群裡就會表現得愈加明顯。
  • 《肉食者》一部提倡素食主義的影片
    開明的電影不會很快忘記,由娜塔莉·波特曼創作的《肉食者》,摘自喬納森·薩夫蘭·福爾的書,可能會把你變成一個素食主義者,波特曼實際上是讀過這本書的人之一,她聯繫了福爾關於這本書的一個可能的電影項目,在電影節的第一場放映中,這部電影受到了熱烈的起立鼓掌。
  • 素食文化:肉食者與素食者巔峰對決:吃什麼才對
    為什麼肉食者覺得吃肉會更酷,站在火雞面前一邊吃著美味的素食一邊欣賞生命的靈動,與把火雞送進口中哪個更好呢?這些精彩的辯論相信也會引發每一位讀者深深地思考。(鳳凰網華人佛教·素食)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大廚TimLove走訪了CNN的5對5熱坐,並且解釋了為何吃肉為「酷」,而吃素不「酷」。    這次走訪辯論,在網上引發了1,500個帖子。
  • 6月高考季從白馬蛻變成黑馬的3個星座!
    讓我們一起看一下這兩天能從白馬蛻變成黑馬的星座分別有哪3個。第一:金牛座金牛在平常的生活和學習中不管是做什麼事情都極其認真,當別人在玩的時候,他們卻在學習,不會受到同學的影響。想用心學習的金牛,在平常上課中就會很認真的聽老師講解,課後還會不斷的和學習好的同學進行交流,有不理解的還會去找老師深入討論。
  • 蛻變之前,高傲陰鬱,蛻變之後,成熟聰穎,這個星座確實很出眾
    不過在蛻變之前,這個星座呈現出來的特質是高傲陰鬱的,雖然潛力尚存,但也會讓心靈起伏不定。但是,在蛻變之後就不一樣了。那麼,這個星座究竟是誰?你猜到了嗎?很傲嬌,很出眾作為在冬天出生的天蠍座,骨子裡的冷峻、細膩深沉一直是他們的特色,當然也是天蠍座的魅力表現之一。
  • 烤羊肉串這樣吃太過癮了,簡直是肉食者的天堂
    冬天吃燒烤最煩惱的就是點完烤串上桌馬上就冷了,口感味道差了不少,但是這家羔羊地帶有烤肉神器,簡直就是肉食者的天堂。工業風裝修,簡潔清新搭配暖色系的桔色沙發。在這樣的環境下吃烤串真是很舒適。還有包廂很適合朋友聚會,這就是位於古地石廣場的羔羊地帶。
  •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國之興亡肉食者謀
    顧炎武說:「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保護國家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保護「普世價值」不致被顛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分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就是由顧炎武這段文字演變而來。但顧氏原意,「天下興亡」不是「國家興亡」,而是指儒家普世價值「仁義」的存廢。
  • 從藏汙納垢到浪漫之都,巴黎是如何完成蛻變的?
    那巴黎如何從一個破敗的中世紀舊城蛻變為舉世聞名的浪漫之都,巴黎的蛻變又是如何影響了後世的城市,英國學者、評論家魯伯特 · 克裡斯琴《光之城:巴黎重建與現代大都會的誕生》一書為你揭開「光之城」巴黎的秘密。
  • 當特殊成為一種方向,獨特便成了必然,性格思維升華蛻變之天蠍篇
    >性格思維升華蛻變之但在後來,對方做了一些傷害天蠍的事情,或者讓其失望的事情,這導致天蠍的理智又逐漸上線了。這種升華與蛻變更多的是與痛苦相伴,這是真正的苦修,修的好蛻變升華,修不好瘋狂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