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俗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以說是婦孺皆知,流傳很廣,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說過這句話,有些人甚至把這句話當作口頭禪掛在嘴邊,以此來作為掩飾自己貪婪本性的藉口,要麼當作勸誡別人的金玉良言,勸告別人不要因為私慾鋌而走險。
它的意思是:人為了追求金錢和財富,可以對生命不管不顧。鳥兒為了爭奪食物,可以連命都不要。
這句俗語出處來自《增廣賢文》一書,這本書編撰於明朝萬曆年間,是依靠一個個民間文人,從歷朝歷代的詩歌、劇本唱詞、諺語、格言裡邊,搜集出具有哲理性的短句,然後整理、編撰而成。
《增廣賢文》的內容涉及道德禮儀,生活常識,人生感悟,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等,語言簡潔生動,非常具有啟發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此書出版後,被當作明朝兒童的啟蒙教材來使用。
到清朝同治年間,一個名叫周希陶的民間文人,又一次給《增廣賢文》補充了不少內容,最終讓它定型,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實際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俗語,是從一個民間故事總結而來。
相傳,唐代末期長安城南郊某個村莊,有兩個遊手好閒的年輕人,他們整天幹些偷雞摸狗的事,讓村裡人很反感。為了敘述方便,暫且把他們叫做王五和趙六。
某天,村裡一名老爺爺對他兩說:你們年紀輕輕,老是幹壞事要折壽的。
老爺爺畢竟是村裡德高望重的人,聽完老爺爺的忠告,他們還是有些擔心,於是,請求老爺爺為他們指明一條生路。
老爺爺說:終南山上樹木成林,你們手腳放勤快些,每天上終南山砍些木材,再燒成木炭,然後把木炭送進長安城賣掉,不就解決生計問題了嗎?
兩人覺得老爺爺說得很有道理,當下決定行動起來。
他們在山上砍木材時,無意中在一個山洞裡發現了一個半人高的大缸,打開後,缸裡邊全是金銀珠寶,閃閃發光。兩人喜出望外,思索著怎麼運回去,再分割財產。
王五對趙六說:我在這裡守著,你趕快回去吃飯,吃完給我帶些飯,再拿些工具前來,咱們就可以把財寶拿回去分了,記住,不要給任何人透露這個消息。
趙六走後,王五想到:這麼一大缸財寶,要是我一個人的多好,足夠我今後錦衣玉食了。想著想著,王五把心一橫,準備獨吞財寶。
回到家裡吃過飯的趙六,同樣打著獨吞財寶的主意。他給碗裡裝好飯菜後,靈機一動,只需給飯菜裡放些毒藥,送給王五吃,那些財寶不就是自己的了。
接過飯碗後,趁趙六不注意,王五掄起斧頭用力劈在趙六的後腦勺上,趙六跌倒掙扎幾下後,一命嗚呼。
隨後,王五得意洋洋地端起飯碗,剛吃了幾口飯,就口吐白沫,一命歸西。
幾隻小鳥看到灑落在地上的飯菜,飛過來啄了幾口,當下也死了。
一名隱士路過,看到眼前的景象,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因果,他感慨道:真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啊!
這個故事至少告訴人們三個道理,一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個人喜歡錢財並沒有錯,錯的是依靠非正當手法得來錢財,這樣做不是君子行為,會違背仁義道德,還會遭到報應,不得善終。
二是闡述了貪婪是人的本性,一個人若是被貪婪所左右,就會喪失理智,爆發出相當恐怖的破壞力,在損人利己的同時,自己最終也會自取滅亡。
三是告訴人們,面對誘惑,要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線,不能向冒險家那樣去孤注一擲。最終可能會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會得不償失。
人性在本質上都是貪婪的,因為不食人間煙火的人,幾乎沒有,面對利益和好處,每個人都希望越多越好。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俗語包含了深刻而複雜的人性本質,因此,不能用簡單的對與錯,善與惡,好與壞去評判,它的產生跟人所處的環境有較大關係。
實際上,關於人性的貪婪,東西方人的理解是一致的。
馬克思曾在《資本論》裡引用了一句很精闢的話: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鋌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和道德;如果有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
這句話可以看作是西方人對「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理解,跟我們的理解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