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學大師臨終留下一句話,千叮萬囑,將一本書視為中國必將崛起的依據
馮友蘭,這個名字背後,是近代中國的哲學光芒在閃爍,其留下的諸部哲學巨著,直到今天依舊影響著世人。
直至臨終之前,他依舊心憂著中國的哲學未來,面對近旁子女的戀戀不捨,他卻心狠不顧,單留下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語罷,1990年11月26日老人與世長辭,其留下的金口玉言卻值得世人警覺。
《易經》包羅人生宇宙萬象,以及深刻的道理,易經只用四個現象概括:吉、兇、悔、吝,沒有第五個。吉是好。兇是壞。悔是半壞、不太壞、倒黴。吝是閉塞、阻凝、走不通。《周易·系傳》有句話,「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告訴我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盡在其中了。人生只有吉兇兩個原則。悔吝是偏於兇的。那麼吉兇哪裡來?事情的好壞哪裡來?由行動當中來的,不動當然沒有好壞,在動的當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這個規則,如鄉下人的老話,蓋房子三年忙,請客一天忙,討個老婆一輩子忙,任何一動,好的成分只有一點點。
《易經》,作為上古時期一直傳承到今天的一本奇書,因為其深奧和艱澀難懂,很少有人能夠理解,這本奇書究竟要教給世人什麼道理。可是,倘若學有所得,必定能夠發現:周易之學包攬萬物,涵蓋了世間的大大小小之事,讀懂周易,你就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
或許這和很多人的想法存在差異,因為預知未來的玄乎其玄之說,《易經》一度被打入封建迷信之學。可倘若細細研究,你會發現,周易之學能夠從上古傳承到今天,絕非單靠神秘和未知,而是憑藉深邃的智慧和規律性為世人接受。
一.0和1的奧妙之學
二進位對於現代化信息世界的建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可是少有人知曉,這種0和1組成的算法,早在千年之前,中國就已經掌握。
在周易的八卦五行中,1即為幹,0則為坤。而乾卦則是以111111表示。周易的種種玄妙,其實和二進位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事實上,二進位的創始人也承認,自己關於二進位的靈感便是取材於《易經》。
二.周易和第十顆行星
太陽系中存在第十顆行星,這是近代天文學家直到1987年才發現的天文奧秘。可是,早在三十多年前,中國科學家劉子華以老祖宗傳承的《易經》作為自己的推算法寶。
他運用周易思想算出了太陽系還存在第十顆行星,並且精密的計算出了其密度為0.424,對太陽距離為74億公裡。這番理論誕生之後轟動了全世界,而全球各地的科學家也是在驚訝之餘承認:中國古聖賢的宇宙科學,和近代無數學者盡心竭力得到的結果,竟是異曲同工。
三.黑格爾的辯證邏輯定律
黑格爾對於近代哲學的功績無人可以代替,而在追憶這一生的成就時,他坦然承認,自己的辯證邏輯定律,其實是受到了易經的啟發寫成的。
黑格爾表示:這本代表了中國人智慧的奇書,是擁有絕對權威的。
有些人說,易經過於生澀,很難讀懂。可是,倘若連學習的動力都沒有,早早倒在了第一步,又如何掌握人生的方向?
要讀周易,這是無數先賢和影響歷史的大人物,留給後人的金口玉言。馮友蘭先生直至去世之前,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依舊是要重視《易經》。
除了揭示了科學的奧妙,給先賢靈感去發掘未知之外,《易經》對於尋常人來說,最關鍵之處在於,他解答了生命的密碼,可以預言人生的軌跡,幫助人們趨利避害,走好腳下的路。
人這一生,很多時候渾渾噩噩一輩子就過去了,很多事情我們已經是無力改變,可是,讀《易經》,卻是任何時候都不晚。
從昔日的平常人,到如今的電商教父,馬雲曾說過一句話"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或許,我們離更好的人生之間,僅僅相差一本《易經》。
人生在這世間一世,真的得好好花點時間去讀讀《易經》,去大徹大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