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行的曆法有三種,分別是陽曆、陰曆和幹支歷。但是,多數人只知道陽曆和陰曆,對於幹支歷了解的不多。
其實,幹支歷在生活中也很流行,只是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比如立春、立夏、小滿、芒種等二十四節氣,比如每個人的生肖屬相,都是和幹支歷息息相關的,也是幹支歷在生活中的體現。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幹支歷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近代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哪一件不是採用的幹支曆紀年法呢?
幹支歷的基本紀年法是以十個天幹和十二個地支相互搭配,形成六十個組合,又稱「六十花甲」。十個天幹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個地支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幹與十二個地支形成的六十個組合,既用來紀年,也用來紀月日時。比如今年是庚子年,現在的六月三日屬於辛巳月丁丑日。由於天幹地支和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所以多數人對之有誤解,甚至有偏見,認為與幹支歷相關的學說是封建迷信。
但事實上,幹支歷非常精確,可以精確到秒以下的單位。幹支歷以宇宙天體運行為依據,準確率之高令人驚嘆。民間有俗語稱:「年齡不饒人,節氣不饒人」。年齡和節氣都代表了一種難以改變的自然規律,而節氣的交接點,正是人們通過幹支歷計算出來的。
按照幹支歷,新一年的開始不是從元旦開始,也不是從正月初一那天開始,而是從每一年的立春開始。按照幹支歷,每一天的開始也不是從凌晨零點零分開始,而是從前一天夜晚11點結束之後開始。
一個孩子出生在大年初一或者大年初二,是否屬相就屬新一年的地支屬相呢?其實不一定,這要看這一年什麼時候立春,在立春前一秒出生的,哪怕他出生在第二年正月初十,也仍屬上一年的屬相。
幹支歷的歷史非常悠久,漢代司馬遷寫的《史記》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記載,而周易的陰陽五行學說與幹支歷正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作為中國人想要充分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可不了解幹支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