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東緯路通往大連紡織廠有一條彎曲的路,叫四二七路。
看到這條路名,第一反應這一定是為了紀念一個日子。類似的命名方式在大連還有很多,比如二七廣場,為了紀念京漢鐵路二七大罷工命名;比如一二九街,為了紀念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比如五四路,是為了紀念1919年的五四運動......相信這個名字的路街,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會有。
但是四二七路的命名卻是發生在大連本土的事件。
大連紡織廠的前身大連福紡廠,是1925年日本人開設的紡織工廠,當時有1000多名中國工人。面對著日本資本家殘酷的剝削和壓榨,1926年4月27日,中共大連地委組織領導全廠1000多名中國員工發起了罷工。
這次罷工中國工人向廠方提出了5項要求。
1、不許打罵虐待中國工人,準許女工在工間給孩子餵奶;2、增加工資三分之一,不許漲飯費;3、每兩周有一個公休日,公休日幹活發雙倍工資;4、縮短勞動時間,每天以10小時為限;5、對內宿工人降低房租,不拿電燈費,對外宿工人發補助金。
開始時這5項要求都被日方拒絕,於是罷工工人拉下全廠總電閘,拉響全廠汽笛,1000多名工人衝出車間、奔向大門,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大罷工。
當時在廣州的國民政府還撥款2500元救助罷工工人。罷工堅持101天,日方被迫在8月初答應中國工人提出的要求,罷工鬥爭宣告勝利結束。
最後在大連紡織廠現在的廠址附近的這條路被命名為「四二七路」,道路兩側還保留了很多舊日的容貌。
點擊
「四二七」福紡罷工是東北地區工人運動史上規模和影響最大的一次罷工,在工人運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現在每年4月27日還會舉辦各類紀念活動緬懷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