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遠志
編輯|牧羊
排版|馮琦
小暑節氣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曾這樣詮釋:
「暑」是熱的意思,我們根據熱的程度把暑期分成了「小暑」和「大暑」。一眨眼功夫,己亥年的小暑已經成為了歷史,接踵而來的便是鑠石流金的炎炎大暑了。
如果說小暑時節,暑氣尚小,加之一陰悄然生起讓我們對世事充滿了防微杜漸的警覺,那麼,進入大暑,當我們所面對著的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時,我們不妨借鑑一下《孫子·謀攻篇》所說的——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個時候熱度已經達到全年之最了,「敵強我弱」的形式非常明顯,那麼「避其鋒芒」才是此時的明智之舉。
當然,這也應和著陰陽的消息,應和著在一陰生起之後,即將在大暑和立秋時分逐漸生成的「遯」卦。
《說文》中解釋「遯,逃也。」《彖》中說「遯,亨,遯而亨也」,是說在這個時候先要退避,而後才會亨通。
無獨有偶,水星在當下也正處於「逆行」狀態,身邊更是「水逆」事件頻發,比如:
由於家人出行信息沒有通知,導致去接人的時候人已經離開;
向來準時的快遞員,把房間號看錯,送到別家,導致快遞遲到一天;
到家才想起本應順路去取的生日蛋糕忘記拿;
拿好蛋糕快到家時,家人來電話,還需要在蛋糕店旁超市買個牙刷;
運動後來到公司發現手機落在了健身房;
取了手機回到公司,又發現健身房衣櫃鑰匙忘記還……
以上種種,堪稱大型水逆車禍現場。
無論是「避其鋒芒」的「退避」,還是「水逆」的「退回去」把本應在之前處理好的事情處理掉,都向我們傳達了當下的關鍵詞——因時而退。
然而,為什麼要「因時而退」呢?
通解
大暑,六月中
我們從小暑節氣開始進入到了十二地支中的「未」月,而半個月後,當我們來到未月的中央,「未」的色彩也將越發鮮明和凸顯。
關於十二地支中的「未」,我們可以有這樣幾種理解:
首先,進入未月陰氣已長,萬物在達到鼎盛之後開始衰落,儘管我們離「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隆冬還有一段距離,但白晝正在日漸縮短,黑夜的時間逐漸變長,「未」所強調的是我們正在走向暗昧。因此,「未」包含「昧」的意味。
其次,「未」也可以如《淮南子》中所說,被理解為「味」的意思。
是說這個時候萬物日漸成熟,變得氣味濃鬱,那是一種成長的味道,它匯集著風吹、日曬和雨淋的味道,也匯集著辛酸、艱苦和甜美的味道。
除此之外,經過了夏至、小暑,陽氣已經日漸消退,然而目前來看,陽氣還「未」處於弱勢,與此相對,我們雖然目睹一陰的確立,並繼續向二陰發展,但陰氣還「未」至於強盛。
因此,「未」其實也是向我們傳達,事情還「未」達到我們的預期,事物的進展還「未」達到一個可以有結果的時刻。
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才要「因時而退」:
去看一看我們在哪裡做的還不夠完美,是否還有些可以發揮作用、有價值的東西被我們所忽略;去看一看是不是事情的進展比我們的預想要慢,還需要我們的耐心等待才會有結果;去看一看前方是否阻力重重讓我們無法前行,需要我們迂迴向前。
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大暑這三候是如何表達這個「未」的呢?
大暑初候:腐草為螢
曰丹良,曰丹鳥,曰夜光,曰宵燭,皆螢之別名,離明之極則幽陰至微之物亦化而為明也。《毛詩》曰「熠燿宵行」,別一種也,形如米蟲,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復原形,解見前。
是說螢火蟲有很多別名,比如「丹良、丹鳥、夜光以及宵燭」。當太陽升到了頭頂,世界完全被光明所覆蓋的時候,就算是那些隱晦的、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會因光明而變得不那麼暗淡,就好像有了光一樣。
當然,這裡的「離明之極」實際是說:夏至時的太陽所散發出來的光和熱,在這個時候已經全部傳導到了大地,儘管陰氣已經萌生,但這時陽氣對我們的「影響」剛剛達到最大。
因此,在這個時候,那些所謂的「幽暗的」、「陰性的」事物,也不免會沾染上「光亮的」、「陽性的」色彩,那就好比山野間的腐草,本應化作塵埃悄無聲息地隨風而去,但腐草間飛出的螢火蟲,就好似要讓腐朽重煥生機,不僅如此,入夜時分螢火蟲所散發出的點點光芒,也不禁會讓人感到黑暗的夜晚也獨具一番色彩。
《毛詩·豳風·東山》中「熠燿宵行」的「宵行」,實際上說的是另一種形狀像米蟲、尾部能發光的、在「夜裡行走」的小蟲子。這裡直接說「腐草為螢」而並不會像驚蟄三候「鷹化為鳩」以及清明二候「田鼠化為鴽」那樣說「腐草化為螢」。
我們在驚蟄二候的時候曾經作過解釋,那是因春天鷹、田鼠會「變成」鳩和鴽,而到秋天它們還能「恢復」回原來的模樣,但腐草和螢並不能隨季節相互「轉化」,因此這裡並不說「化」。
樹木花草,都可以被歸為五行中木行的範疇。
十二地支中的「未」,在木行的生長周期中處於「墓」的位置,正所謂「木『死』於『午』而『墓』於『未』」,物死之後才會腐朽,而這裡的「腐草」就正是與「木行」所處的「墓庫」的階段相呼應;而對於火行而言,前不久的夏至使得離明之火在「午」位燒到鼎盛,而到了「未」氣勢已然消減,「未」便是火行氣衰之地。
螢火蟲可以被理解為「火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個火並非如耀眼、熾熱的太陽之火帶給世界光明和溫暖,它更像熊熊烈焰熄滅後的星星之火,柔和、幽靜地點綴著夏夜,帶給我們寧靜和安詳。
這裡借螢火蟲來一方面來表達天時從陽轉陰的暗昧,另一方面也是要表達火氣的衰弱。因此,腐草為螢隱喻了木行與火行在此時所處的生命階段。
此外,腐草是指死去的、腐爛的草,沒有生命,似乎失去了價值,也因此,腐草往往被古人用來比喻事物的卑微,而「腐草為螢」呈現了一種自然界的「轉化」。
儘管那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朽爛的草變成了點綴夜空的螢火蟲,但卻可以理解為那看似卑微的,沒有價值的事物其實也能發光發熱,而或許我們只需要一個合適的環境或得當的方法。
大暑二候:土潤溽暑
溽,溼也,土之氣潤,故蒸鬱而為溼。暑俗稱齷齪熱是也。
這裡一方面要突出的是「未」月的五行特徵,而另一方面,就是要詮釋上文中我們曾提到的「雜糅之味」。
十二地支中,「辰」、「戌」、「醜」、「未」五行屬土;在四時八卦之氣的分布上,未月也處在了「坤土」之地。因此,在談論木行腐朽、火行衰退之後,緊接著來談論的便是包含人情冷暖、五味俱全的「土行」。
土行在五行中是非常特別的一行,因為在古人的意識形態中,大地母親孕育了萬物,讓我們有了立足之處和安身之所;而世間生靈當生命終結又會化歸塵土、長埋地下或是轉世輪迴,又或是永垂不朽。
它強調了土行的包容和接納,而這種包容和接納,便是厚德載物,便是坤道。未月作為陰氣漸長的月份,這裡便是借土以歌頌「坤」的美德。
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乾道的美德是健,而坤道的美德是厚,因此,談包容我們會說「厚德載物」。
儘管「溽」這裡解釋為溼的意思,但它的另一層含義便是「濃、厚」。而潤與暑,強調的溼氣、溫潤,是水。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裡的「土潤溽暑」似乎更要寄託出「土以厚德載萬物,水以上善養萬物」的寓意。
但就五行而言,土行與水行呈相剋的關係,正所謂「水來土屯」,而此時水土交融,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既失掉土的溫潤,又失掉水的清澈,而水土混雜成為泥濘,成為「齷齪」。
因此,在這個時節,凡事把握好節奏才是關鍵。
大暑三候:大雨時行
前候溼暑之氣蒸鬱,今候則大雨時行以退暑也。
大暑時節雖然持續高溫,但進入公曆的8月,我們往往會發現各地方的「高溫預警」逐漸變成了「暴雨預警」,而航班延誤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了,當然這或許和「水逆」有關,但我把它歸咎於大暑的這第三候——「大雨時行」。
樹木經歷了發芽、生長、開花、茂盛、結果、成熟,為的是什麼呢?是收穫豐碩的果實。但不經歷冷暖、晝夜、寒暑又怎麼會有收穫呢?而這個所謂的冷暖、晝夜、寒暑便是水與火的交融。
正所謂水火交融以成既濟,頑石經歷了烈焰的錘鍊之後,當被置入水中冷卻之後,將會色澤豐潤、質地出眾,以成就傳世的寶器。
在經歷了炎炎夏日的鞭笞之後,一場場的降雨會讓我們倍感清爽。而這一場場大雨,也正熄滅著燒了80多天的夏日之火,它宣告著夏天的終結,也開啟著「申」月,這個水行初生的世界,和秋天這個除舊迎新,果實豐收季節。
而我希望你在這個時候,已經看清方向,準備去收穫屬於你的那一片金黃。
這就是大暑三候,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實行。
你那裡的夏天
是什麼樣子的呢?
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
新月作者
遠志
中國古典佔星師,易學文化、中國古代天文史、中國古代曆法研究學者;倫敦佔星學院受邀講師,致力於中國古籍中的天文學和佔星學梳理;NCGR(國家地球宇宙研究學會)中國分會主席,受邀於2019年參加NCGR國際佔星會議演講。
版權聲明:以上文章版權歸「新月佔星」(倫敦佔星學院大中華區獨家合作夥伴)所有,如需轉載請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