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張素)2016年時逢中國航天事業一甲子,記者採訪參加全國兩會的眾代表委員,剖析2016年航天「盛宴」的「看點」。
一看技術:載荷,火箭,發射場
2016年,中國計劃實施2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其中15次為重大專項或「首飛」任務。
發射什麼?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說,將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飛船,飛船把兩名航天員送入「天宮二號」。
此外還有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中國首顆「碳衛星」等一系列科學衛星。
怎麼發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介紹了即將「首飛」的兩型火箭:「長徵五號」挑戰中國火箭設計、製造、合練的最高水平,「長徵七號」是為貨運飛船「專訂」。
哪裡發射?「海南文昌發射場經過幾年建設,各項基礎設施和測控通訊條件達到了發射要求。」梁小虹說。記者獲悉,作為航天旅遊配套設施,八門灣紅樹林海上森林公園項目業已啟動。
二看應用:北鬥,高分,走出去
「有企業用北鬥衛星放牛,給牛戴上項圈,還用上Wi-Fi,牛吃什麼草、在什麼地方都知道。」全國政協副主席、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10日在記者會上興致勃勃地說。
萬鋼所說的,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基於北鬥衛星技術的放牧系統。該系統實現牲畜實時位置查看、虛擬圍欄與越界報警、質量追溯、電商銷售等功能,推動中國現代草原畜牧業的發展。
中國高分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也在10日上線運行,該平臺將高分系列衛星觀測地球所獲影像數據進行整合,形成電子地圖、數字高程、城市三維模型、全景照片等產品,為海內外用戶提供在線服務。
萬鋼說,「十三五」將要實施的與航天相關的重大工程項目,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們的生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經信委副主任胡樹華透露,2020年湖北省北鬥及地球空間信息產業規模目標是1000億元人民幣。他建議儘快制定北鬥產業化、國際化政策規劃,推動北鬥全面發展。
三看布局:地方、民營、架橋梁
航天產業成為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餑餑」。這邊,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副省長何報翔提出「湖南將按照航天產業的發展需要配置資源」。那邊,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安市委書記侯曉春細數該市工業基礎,還打出「感情牌」,稱「歡迎航天企業入駐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家鄉」。
企業家直言「中國航天產業發展將是一片藍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徐冠巨說,物流行業可以作為民營企業融入航天的切入點。全國人大代表、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建議放寬市場準入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建恆表示,將於今年啟動科研院所改革,「除了國家政策不允許的以外,改制後全部進入資本市場」。
航天對於港區代表委員來說還別有深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奧委會主席霍震霆說,父親霍英東生前就非常關注航天事業,他願繼承父志,架起香港青少年與航天科技的橋梁。
「這些年在香港展出了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模型、神舟返回艙等,楊利偉等航天員多次來港交流,每一次都在香港引起航天熱。」全國人大代表、知名企業家王敏剛說,期待香港的高校及企業能與內地在航天領域有更多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