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面的困難和挑戰,B面的新生和增長,均能給公司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出品|每日財報
作者|郜融蓮
英國經濟學家安東尼·道頓曾說過:「對經濟學和對任何一種事物一樣,都要冷靜地看到其兩面性。」
2020年已進入最後倒計時,回望這一年,頗有一些魔幻色彩。疫情之下,多個行業受到影響,直播帶貨卻火得一塌糊塗;線下教育機構叫苦連連,甚至破產,線上教育卻迎來爆發……
疫情之下,不管是哪一家公司,都會面臨發展的AB面,A面是困難和挑戰,B面是新生和增長。在B面中,比起疫情下催生的新興商業模式,我們更好奇於老牌企業的內生轉型。
它們為何能突破困境,又憑什麼能持續實現發展?這或許能為市場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引導。這裡,我們以平安集團為例,它既不是傳統的金融企業,也不是風口上的網際網路代表,傳統金融基因加上日漸顯性的科技基因或許更能代表更多民營企業。
轉型行至深處,A面下的增長蓄力
成立於1988年的中國平安,歷經30餘年的發展,依然可以看到那個年代的中國和中國企業的鮮明性格:開放和創新。
在金融業務方面,平安集團更是有不破不立的勇氣,全面推進改革。對於平安集團來說,壽險改革是其未來高增長的內驅力。
我們看到,近年來,傳統壽險行業面臨人口紅利下降,消費者需求變化、客群遷移、業績增速放緩等挑戰,但要以如何破圈還是存在不小的挑戰。對此,馬明哲曾對媒體說道「不破不立,破而後立,公司內部在經營管理、產品設計及渠道建設等方向上也亟待調整升級,中國平安必須進行全面的壽險改革。」
2018年平安集團的壽險改革萌芽,2019年啟動。改革主要涉及三個方面,渠道、產品以及數位化。回看2020年,平安壽險改革加速推進,貫徹「渠道+產品」雙輪驅動策略,建立長期可持續的健康增長平臺。整體來看,這一年,平安壽險15個改革項目陸續展開試點,並陸續進入實施階段。
在渠道方面,平安人壽升級了「基本法」,這是個險壽險人員的核心管理辦法。平安壽險「新基本法」的「新」著重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重新分類、外勤代理人分成以及加大長期投入,以此支持代理人隊伍從「規模」向「規模+質量」轉型,為平安壽險業務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在產品方面,馬明哲曾在平安集團2020年中報的董事長寄語中表示,壽險改革要提升產品策略的前瞻性,打破「一款產品打天下」的傳統壽險營銷做法,發揮集團綜合金融優勢,構成「壽險+」產品體系,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為迎合日趨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平安壽險構建「產品+服務」體系,推出「重疾+健康」管理服務,藉此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譬如,中國平安在推出爆款產品「平安福」之後,又加大不同類型保障型產品的推出,諸如2018年中推出了雙分、2019年推出的福上福、大小福星、今年疫情期間上新了守護百分百等眾多多元化產品。
在經營賦能方面,數據化經營是中國平安非常大的核心競爭力。具體為客戶賦能、代理人賦能兩個大方面,客戶可以通過數位化系統分析保障缺口,獲得定製化方案;代理人可以通過數位化系統獲得學習、銷售、提升等全方位支持工具。譬如升級AskBob人工智慧支持工具,豐富營銷場景,賦能代理人;聚焦數據化經營,構建先知、先覺、先行的「總部大腦」和數位化營業部管理平臺等。
平安壽險數位化改革方向歸結一句話,即為品牌向上、模式向新、產品向優,基礎向實、隊伍向來。
平安的轉型不止於壽險,產險和銀行大業務模塊也是轉型的先行者。
2020年,平安產險以客戶為中心,以科技為驅動,啟動全面數據化轉型,打造「數據+平臺」智慧經營模式,敏捷洞察客戶需求變化,為客戶提供圍繞銷售、理賠、客服、運營、風險管理等全方位的極致服務體驗,實現差異化發展。
憑藉產品創新和科技創新及高質量發展成效,平安產險收穫用戶、行業的廣泛認可,旗下平安好車主APP突破1.24億註冊用戶,月活躍用戶超過3000萬,累計綁定車輛用戶突破8600萬,成為全國車主首選車服務平臺。
轉型對於平安銀行而言,也從來都不只是說說而已。早在2016年,平安銀行就提出了「打造中國最卓越、全球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的發展目標,確定了「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的策略方針,自此拉開了轉型的大幕。4年後的今天,平安銀行早已將「數據化經營、線上化運營、綜合化服務、生態化發展」的零售「四化」新策略貫穿於基礎零售、私行財富、消費金融業務板塊,在銀行業搶灘零售市場的混戰中脫穎而出。
在改革持續落地,疫情影響緩解的綜合作用下,2021年平安集團有望迎來業績向上的拐點,從而獲得高增長。
科技賦能,成就B面平安
縱觀歷史,平安集團由最開始的產險業務起家到後來的全金融布局成為如今超過萬億的全球綜合金融巨頭靠著就是順應時代發展,如今的中國平安正在邁向它的第四個十年,中國平安推進的「金融+科技+生態」戰略布局正在逐步實現它的威力。
上面,我們也提到,中國平安在金融業務方面在數位化改革的成果。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國平安依靠科技賦能,在數字城市、醫療生態圈戰略等方面也為公司帶來非常亮眼的業績增長。
在新基建這一國家戰略性方針下,中國平安以科技賦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國平安自2017年開始布局智慧城市戰略。中國平安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技術推動智慧城市建設,通過構建交通運輸與信號融合管控平臺、環保一體化平臺、智慧招商平臺等城市管理平臺,實現優政的目標,並以此為切入口,賦能企業及個人,將智慧融入城市發展的每個角落。
2020年,在人工智慧、區塊鏈兩項智慧城市建設核心技術領域,中國平安專利申請量均位列全球第三。同時,截至2020年,中國平安已累計在國內144個城市和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落地推廣智慧政務、生活、交通、醫療、教育等服務。
在「健康中國」戰略的大背景下,2020年中國平安全面推動醫療健康生態圈戰略布局。中國平安醫療板塊聚焦醫保支付制度改革的重點領域,在科技驅動、數據賦能、醫療生態、保險經紀、金融服務五大優勢的基礎上,致力於打造「系統+服務+運營」的智慧醫保一體化平臺。比如,平安大健康生態圈旗下的平安好醫生、平安醫保科技、平安智慧醫療等板塊形成聯動效應,全方位提升健康服務質量,構建中國平安未來價值增長新引擎。
不忘初心,責任與擔當
AB面齊頭並進的同時,平安集團一直將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局之中,不僅通過自身發展為社會創造價值,還不斷探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新思路與新方向。
國家領導人強調,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中國平安始終貫徹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精神,通過旗下保險、銀行和金融科技等板塊,累計投入5萬億元,全面支持實體經濟。
同時,如何為小微企業紓困是中國平安一直關注的問題,本著一切為服務小微,微小微負責的原則,依託金融科技,中國平安通過貸款、股權、資管計劃等為數十萬中小微企業及千萬金融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平安集團不僅積極自救,還通過金融、科技、公益三個方向為全國防疫抗疫、復工復產做出貢獻。
平安集團全集團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客戶及一線醫療機構提供逾180億資金支持,全集團累計捐資捐物逾1.8億元。
平安產險、養老險等為800萬名疾控醫護人員、15000名一線工作人員無償提供專屬保險及救助支持,總保額逾13.5萬億。
平安銀行第一時間提供延期還款、減免利息、徵信保護、增信授信等服務,為抗疫機構及小微企業投放上百億信貸,全力支持「六穩」和「六保」工作,助力經濟復甦。
平安好醫生率先推出抗疫24小時線上義診。平安醫保科技派遣移動CT影像車馳援武漢,通過遠程線上閱片輔助診斷,並成為第一批入選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定點機構。
平安智慧城市為國家相關部委、多地政府提供疫情預測、復工復產等科技平臺,疫情預測單日準確率高達98%以上。
脫貧,一直是社會探討的熱點話題,平安集團始終在探索扶貧的創新模式,並給出了「平安答案」。
緊扣「精準」二字,平安集團不斷創新扶貧理念、扶貧機制,並於2018年,平安集團正式啟動總公益投入為100億元的「三村建設工程」,面向「村官、村醫、村教」三個方向,聚焦產業、健康、教育三大根源性致貧問題。
截至目前,「三村工程」已在全國21個省市地區落地,累計發放扶貧資金298.34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5.02萬人,惠及73萬貧困人口。
同時,平安集團已援建、升級1228個鄉村衛生所、1054所鄉村學校,培訓村醫11843名、鄉村教師14110名,體檢義診覆蓋11萬餘人,受益學生達30萬人,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遞交上了一份亮眼的平安「答卷」。
對於中國平安來說,A面的困難和挑戰,B面的新生和增長,均能給公司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在疫情之下平安集團持續深化改革,以科技為引擎,服務小微、普惠金融,同時不忘初心,積極為社會創造價值,展現出了優秀企業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