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處暑,暑漸退,秋意涼!滋陰潤肺防秋燥,養生記住一個字!

2021-01-21 中醫學習筆記

8月22日,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四個節氣:處暑。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曆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溼度低。


處,止也,標誌炎熱暑天即將結束,逐漸進入真正的秋天。不過此時天氣還未出現秋涼,天氣依然炎熱,晝夜溫差較大。正如人們常說的「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


處暑既在立秋之後半月,當非臨暑,而在暑尾,時序已是夏秋之交了。「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處暑是一扇門,一打開,柔和的涼風就撲面而來,讓人感到無比涼爽。此時,天漸高而雲漸淡,秋韻透出淡雅,一年之中最舒適的時候就要來到了。秋日的色彩與成熟,令人心生喜悅;涼爽與平和,給人以冷靜的思索,這是一個讓人靜下心來而又滿懷希望的節氣。


當然,處暑之後,秋燥也逐漸出現。處暑節氣的顯著特徵就是空氣乾燥,人們往往感覺皮膚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乾結。所以該節氣的保健都離不開防秋燥。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如《逸周書集解》:「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否卦,九四。《周易·否卦》爻辭:「有命,無咎,疇離祉。」《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互艮為鷹,為鳥。艮覆震為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鷹,義禽也。秋令屬金,五行為義,金氣肅殺,鷹感其氣始捕擊諸鳥,然必先祭之,猶人飲食祭先代為之者也。不擊有胎之禽,故謂之義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這段話是說,處暑這一天有一個自然現象,鷹在捕捉到鳥之後,並不是自顧自地吃,而是會把那些鳥整整齊齊擺在窩前,先進行祭天,然後自己再進食。而且,鷹不捕食正在孵化後代的飛禽,所以可以稱之為有義。



否卦,九五。《周易·否卦》爻辭:「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乾為天,伏坤為地。乾於後天八卦位居西北,肅殺之地,故曰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始肅秋者,陰之始,故曰天地始肅。」


這種肅殺之氣,在進入處暑第二候的時候就可以明顯感知出來了。



否卦,上九。《周易·否卦》爻辭:「傾否,先否.後喜 。」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上爻動,乾變為兌。兌覆巽,巽為禾。兌伏艮,艮為成,故曰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者,谷連藁秸之總名。又,稻秫瓜粱之屬皆禾也。成熟曰登。」


登,包含稻穀登場開始進行加工之意。




起居應做到早睡早起,適當秋凍;飲食宜多食滋陰潤肺食物,增酸少辛;還可以通過爬山、做健身操等進行鍛鍊,以排除夏季鬱積在體內的溼熱;更要注意護好肚臍,避免寒氣入體,誘發疾病。



處暑期間,暑、溼、熱、燥交結在一起,人很容易生病。不少朋友已經開始出現頭髮枯燥、皮膚緊繃、眼睛乾澀、咳嗽、大便乾結等問題,這些都是燥氣傷肺的變現。


秋氣應肺,肺喜潤惡燥。因此,處暑飲食養生應注重「清潤」二字。


1、多吃鮮嫩多汁的瓜果,秋季正好是瓜果豐收的季節,有很多新鮮的時蔬水果上市,這時我們可以多吃黃瓜、西紅柿、胡蘿蔔、甘蔗、馬蹄、葡萄、雪梨、柿子、柑橘等甘潤多汁的時令瓜果,清涼潤燥,補充人體缺失的水分,還可以為身體補足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


2、多吃滋陰潤肺的湯水,冰糖雪梨水、百合蓮子湯、茅根竹蔗馬蹄水可以經常煲來喝一喝。


芝麻、核桃、鮮藕、蜂蜜、梨、百合、銀耳、柿子等滋陰潤肺養血的食物,可以在秋季多吃些。但要注意,梨、藕性涼,最好煮食。


另外,日常飲食中仍要多吃酸味食物,少吃油膩辛辣,避免上火等問題,加重秋燥。



處暑開始,暑氣消退,晝夜溫差變大,此時應早睡早起,保證睡眠充足,每天比夏季多睡1個小時。


早睡可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則有助於肺氣的舒暢。對於中老年人難入睡容易醒的問題,可以在睡前通過熱水泡腳,來起到潛陽納氣、安神助眠的作用。


泡腳後還可以對腳底湧泉穴進行按摩,補腎益精、健體延年。另外,睡前不要觀看恐怖、懸疑等視頻,也不宜嬉笑打鬧,以免情緒激動影響睡眠。



處暑時節天氣漸涼,運動鍛鍊可以選擇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極拳等強度比較溫和的方式進行,可以增強心肺功能,還能起到排出體內溼熱、緩解秋乏的作用。


久坐一族可以站起身到室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多動動脖子、伸伸懶腰,能舒緩肌肉韌帶僵硬,減輕肩頸及腰腿疲勞,還可以提神醒腦。


但需要注意的是,秋季宜收,運動要適度。適當鍛鍊能增強機體的應激能力,保持良好的功能狀態;但若運動過度,能量消耗過大,反而會增加身體耗損,不利於身體健康。



處暑時期,暑熱尚未完全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


「秋凍」是為了讓身體能夠適應由酷熱暑天到寒冷冬季的一個過渡,但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小孩抵抗力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應該及時增減衣服。


此外,還要確保室內通風,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開空調,可以開窗讓空氣流動,保證空氣的清新。



肚臍是人體最薄弱的部位,對外部刺激非常敏感,最容易感染風寒疾病。


若防護不當,寒氣都很容易侵入人體,引起消化、生殖等系統的疾病。因此,除了根據天氣變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覺注意覆蓋腹部外,還可以通過按摩肚臍來養護身體。


方法:先將雙手掌心搓熱,然後上下重疊放在肚臍上,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分別揉按100次即可。




正如張華文先生在《秋季養生的3個辯證統一》所提到的,秋季養生注意三個辯證統一:睡眠的長與短、鍛鍊的動與靜、飲食的多與少。


秋季氣候特點是:燥、涼、爽。燥:金位之下、火氣承之、氣幹偏燥;涼:秋降氣涼、氣溫下降;爽:雨量減少,空氣溼度相對降低,晝夜溫差大。抓住秋季的季節特點,合理適當的養生,順應自然規律,怡養身心,必然心寬體健,益壽延年。(摘至張華文先生《秋季養生的3個辯證統一》)


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因此,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


處暑養生的四大要點:秋凍、防燥、潤肺、增酸。



春捂秋凍是古人一條非常實用的「生活諺語」,「春捂」 是為了幫助氣血走表散熱,促進陽氣生發;「秋凍」是為了氣血入裡保存熱量,促進陽氣潛降。因此,處暑後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不要天一冷就馬上全副武裝,穿很厚的衣服。


而且初秋是「冷」並沒有感覺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採取「秋凍」對於適應與抗禦後來冬天的嚴寒都有很大的好處,從機體適應能力上看,也可以說符合季節之間的「慣性原理」。



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幹、大便乾結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免發展為疾病。專家建議:除了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以補水外,保持居住環境的溼度也是潤燥的重要環節。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家中種些花或養魚,也可早晚多往地上灑點水,或用溼拖把擦地等。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便於生津潤燥、消熱通便。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或不吃了,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滋陰的水果。



初秋的氣候逐漸乾燥,最容易對肺陰造成損傷,伴隨著夏季眾多的細菌也會侵入呼吸道黏膜,引起感冒、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和肺炎等疾病,一些氣喘病也會在此時復發或者加重。所以,加強對肺陰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中醫上講肺喜潤而惡燥,燥邪傷肺,養肺不僅能使肺氣更加充盈,增強肺的主氣,也能治療由於肺虛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在食物的分類上,甘潤的食品對肺是最有益的,例如梨、荸薺、枇杷、甘蔗、柚子等,還有眾多的粥品,更是養肺的首選,例如銀耳冰糖粥、百合蓮子粥等。


適當吃些黑芝麻,黑芝麻藥食兩用,具有「補肝腎,滋五臟,益精血,潤腸燥」等功效,有滋補肝腎,益血潤腸,通便,通乳的功能。


少辛的原因,同樣是為了減少肺氣的耗散。味辛的東西都有發散作用,能調動人體肺部的陽氣通過汗液從體內發洩出來,所以,處暑之後不應吃辣椒、花椒、生薑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狀。多酸,則是強調應多吃酸性食物,如葡萄、石榴、橘子、山楂等,以此來達到保肝護肺的效用。




綜上分析,處暑時節的養生方法,既不同於夏天,也不同於秋天。處暑居於夏與秋之間,此時的養生有其特點。



暑熱退去,人人都會感覺神清氣爽。此時當借天地溫度的變化,及時調暢情緒,保持平和、愉悅、寬容的心態。


《內經》強調,「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何謂「容平」?「容」的本意代表房屋,表示盛受、容納、包容,引申義為從容。在陽氣極盛的夏三月,陽氣升浮。到了秋三月,天地之間陽氣收斂,把升浮的暑熱之氣向下斂降,為冬季閉藏陽氣做準備。「平」指平安,平靜。容平,指陽氣收斂而歸於平靜,氣機平和舒順。夏應於心,心屬火。夏三月,心火旺盛,心神外浮。進入昝時節,要讓我們的內心火氣收斂下來,使之靜而安寧,從容不迫。


從「容平」我們知道,進入處暑節氣,我們要收神斂浮越的心氣,使之舒暢和順,沉穩內斂,寬容平和。此時應避免發怒,靜心養神。


其一,處暑時節,一些慢性疾病容易復發。生活中可見,不少人一入處暑時節,關節炎就容易復發。為什麼呢?因為天氣尚熱,貪涼而過用空調、電扇,導致寒邪外襲,誘發舊病復發。此外,像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慢性疾病也容易在這個時候覆發。


其二,秋後多見胃炎和腸炎等急症,表現為腹瀉。此時天氣漸涼,若貪涼而過食寒涼瓜果,或肆意飲用冷飲,就容易傷損脾陽,導致脾陽下陷,誘發腹瀉。


其三,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容易在夏季季節交替時發作。特別是一些正氣較弱的老年人,稍一不注意,就容易受涼風侵襲而傷肺。故要特別留意溫差變化,適當添衣防涼。


處暑時正值初秋,此時暑熱未消,因此添衣時可遵循「春捂秋凍」的養生原則,不宜一下子添得過多,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宜,可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秋凍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幫助收斂陽氣,使暑氣多多收斂;二是提高人體的正氣,從而增高抗寒能力。



處暑時節,我們養生要注意,在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等方面都要以「收」為原則。


秋應於肺,天氣變涼,肺氣當令。肺喜涼而惡燥,當天氣真正變涼後,可適當吃些養陰清熱、潤燥止渴之類的食物,比如芝麻、蜂蜜、銀耳、百合、蓮藕、荸薺、甘蔗、梨子等,都適合於養肺。


另外,肺的用味是「酸」,因為酸有收斂之功,若進入處暑時節,仍感覺心氣浮躁,或心火上浮,或易於失眠、發脾氣、煩躁,可適當用酸味以幫助收斂浮火。比如,可吃些酸嘢、醋、檸檬、百香果等,以酸收斂陽氣,勿使上浮為患。


另外,亦可喝我的烏梅固本湯:烏梅10克,黑豆、綠豆、黃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日一劑。或者多煮湯代茶飲。此湯中用烏梅和冰糖以收斂上浮之火,黑豆入腎固本,綠豆清熱,黃豆和中化溼,杏仁斂肺降逆。全方合力,以使火氣下潛。此方用藥多為食物,藥力平和,不傷正氣。


總之,處暑是一年之中由熱轉涼的一個節氣。此時養生,當根據當地的溫度和溼度來決定具體的養生方法。若地處南方,溼熱仍重,則當按暑天養生,重在養脾化溼,兼清暑熱;若身居黃河流域,天氣漸涼,則當按秋天養生,重在養肺潤燥,兼以養脾。中醫強調: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治病如此,養生亦如此。




「大家都會有體會,雖然秋天的太陽也很熱,但是只要到了樹蔭底下,立刻會感到涼爽。」


秋天涼風來襲,汗液往回收,津液往裡走,但如果收斂得太厲害了,就會讓體表感覺乾燥,比如鼻孔乾燥、嗓子乾燥、皮膚乾燥、毛髮乾枯、小便赤黃、大便乾結等。


因此,處暑之後,養生原則就記一個字,潤!



秋天滋潤推薦百合蓮子粥。


百合入肺,有很好的清肺潤肺的作用,而蓮子入脾,可以起到健脾安神的作用。這款粥對於溫燥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大米50克,蓮子15克,百合5克。蓮子去心泡水30分鐘,百合泡水10分鐘,鍋中加入適量水,倒入大米和泡好的蓮子,小火煮至大米發漲,倒入泡好的百合。等粥煮至粘稠時即可。



高血壓除了採用藥物治療外,秋冬時輔加食療不失為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玉米須不僅具有降血壓之功效,而且也具有止瀉、止血、利尿和養胃之療效。


泡茶飲用每天數次,每次25~30克。在臨床上應用玉米須治療因腎炎引起的浮腫和高血壓的療效尤為明顯。



中醫認為,蜂蜜有養陰潤燥、解藥毒、養脾氣、悅顏色的功效,因此擁有「百花之精」的美名。蜂蜜可以直接調入溫水中飲用,也可以與鮮榨的果汁混合。將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蓋蒸熟食用,還能補肺陰。



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特別適合秋天食用。



蘿蔔可消積滯、化痰熱。冰糖有潤肺的作用,和蘿蔔搭配能養肺潤燥。將白蘿蔔切成塊後用勺子在上面挖個洞,將冰糖放入後蒸30分鐘即可。注意蘿蔔不要削皮,皮有下氣消食、除痰潤肺的作用。



入秋後,很多人為鼻炎煩惱。送給身邊患鼻炎的朋友兩個方子,供大家參考:


「桔梗元參湯」:治療鼻炎中鼻涕清的。


桔梗9克、元參(即玄參)9克、杏仁9克、橘皮9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薑9克。這個方子可以升降氣機,去除寒邪。


「五味石膏湯」:治療鼻炎中鼻涕黃的。


五味子3克、生石膏9克、杏仁9克、法半夏9克、元參9克、茯苓9克、桔梗9克、生薑9克。裡面加了點清熱的中藥。


「之所以敢把這個方子公布,是因為方子裡面的藥物,除了半夏,剩下的都是食物,很安全,有鼻炎的人可以自己去嘗試一下,注意孕婦不要服用了(我不建議孕婦隨便服藥)。一般服用三服就該見效,如果沒有任何效果,就停止不要服用了,那是沒有對證。如果見效了,服用六服就該差不多了。」



如果你有氣、陰兩虛的情況,那麼我推薦你可以喝孫思邈在《千金方》裡的一個方子,名叫:生脈散,也可以叫做生脈飲,主要的食材有人參、麥冬、五味子,有補充氣陰的作用。


生脈飲是特別適合處暑時節喝的小補茶,夏天的陽氣往外走,在處暑後,陰氣往回收,氣虛的姑娘在補氣的同時,陰也可以得到穩固,更能補得進去。


生脈的「生」,取生發之意,古人認為血脈生生不息,生命也會旺盛。《內外傷辨惑論》在記錄它時說道:故以人參之甘補氣,麥門冬苦寒,瀉熱補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肅燥金,名曰生脈散。


意思是說,人參可以大補元氣,填補我們耗損的氣。而麥冬可以養陰、清熱,性質又偏寒,和人參組合在一起,不僅可以調和互相的藥性,才能讓益氣養陰的作用更加突出。


而最後的五味子,既可以輔助人參穩固元氣,又能配合麥冬收斂陰津。三者缺一不可,最適合氣陰兩虛的情況。


生脈飲裡,人參是佔據主要地位的,但由於人參的品種很多,不少朋友不知道如何挑選,這裡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該如何選擇:


林下參:這是最接近野山參的人參品種,也是我們常說可以「大補元氣」的人參,它比較溫和,是日常調養身體就可以用的補品。


紅參:它是人參的熟用品,火力比較大,勁頭也很足,更適合陽虛的比較厲害,常年手腳冰涼的朋友吃。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它是國外的一種參種,有清熱生津的作用,性質偏涼,脾胃虛寒的朋友不太適合吃。


東洋參:嚴格意義上講,東洋參並不算是人參,它又叫牛蒡,常常作為蔬菜食用,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這四味常見的食材中,我最推薦的就是林下參,因為它的性味溫和,調配出來的生脈飲是日常就可以喝的小補茶。


其他的參種,紅參效力強,長期飲用很容易上火;西洋參的主要功效偏於滋陰;東洋參沒有補氣的功效,不太適合用在生脈飲中。


其他的食材,麥冬,可以選擇浙麥冬或者川麥冬,挑選時注意聞一聞有沒有異味,好的麥冬會帶著一股自然的清香。五味子,則主要是觀察顏色,色澤偏紫紅色和紅褐色的食材,品質就不錯。


不止是炎熱消耗過後,日常中,比如老師需要上課前,工作太久了反應有些遲鈍了,都可以給自己準備一杯生脈飲提前補補氣,精神會好很多。


需要注意的是,人參補氣的作用很強。孕婦和哺乳期的媽媽不太適合補氣,因此不建議喝,除此之外,小孩子天生陽氣足,也不適合喝。




老話說,春捂秋凍,但像肚臍、後背和雙腳可凍不得,反而要捂一捂。



初秋的露臍裝成了街上一景。但肚臍歸屬任經,對女性而言,私密重要的器官都歸這裡管,風寒入侵會誘發痛經等婦科疾病。



後背上的督脈有溫陽的作用,因此,養護陽氣就要讓後背暖一暖。



腳上有很多穴位,如足三陽經的起點,掌管著肝脾腎等重要器官,受風著涼自然會影響這些器官的正常工作。因此,還不捨得脫去涼鞋的人,一定要穿上襪子再穿涼鞋。




長夏主溼,而脾喜燥惡溼,所以就要健脾防溼。長夏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出現食欲不振、口淡無味等病症。而脾胃是人體消化系統中重要的臟腑,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出都是在脾胃的作用下協同其他臟腑完成的。



陰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的凹陷處。



足三裡(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歸屬於胃經,刺激它可以調節經絡氣血運行,激發胃部功能。



三陰交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補三經之陰,也就是補肝經、脾經及腎經之陰。三陰交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每天按摩2次,每次5~6分鐘。孕婦忌按。


按摩三陰交主要適用於陰虛體質偏於肺陰虛和脾陰虛的。每天晚上9點—11點,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兩條腿的三陰交各15分鐘,就能調理月經,祛斑、祛痘、去皺。


圖文來源於公眾號道醫,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點擊閱讀原文進中醫小鋪搶好物

相關焦點

  • 處暑是幾月幾日2019處暑具體時間 處暑節氣的含義是什麼節氣特點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8月23日18時2分迎來「處暑」節氣,標誌炎熱暑天即將結束,逐漸進入到氣象意義上的秋天,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炎熱情況將出現轉折,氣溫開始逐漸下降。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的意思是「去也」,表示炎熱漸消,暑氣至此而止。
  • 古風處暑文案,見字如畫,一個字:美!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處暑將至,不少古風文案也值得一賞,見字如畫,怎一個美字了得。直接將處暑落於文案中:處暑見新花,荷塘秋已來。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清荷秋雲起,處暑正微涼。最美人間處暑秋,一簾秋影入簷長。白酒新篘進玉壺,水亭深處暑全無。處暑方過夜新涼,幾番秋雨送秋光。處暑至,天漸涼,沽酒一杯話涼秋。
  • 處暑是什麼意思意味著什麼含義 2019處暑幾點幾分具體時間
    處暑是什麼意思?處暑節氣意味著什麼含義?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的意思是「去也」,表示炎熱漸消,暑氣至此而止。  「21日『出伏』,23日處暑,都是氣溫明顯下降的開始。
  • 處暑養生吃什麼好?2020處暑養生飲食推薦 處暑吃什麼傳統食物
    處暑是出暑的意思,表示炎熱的散去,秋天的到來,秋天是養生的好時期,那麼在處暑應該如何注重養生呢?吃什麼好呢?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對如何辨別老鴨和嫩鴨,這裡有一個小竅門:老鴨一般毛長得比較齊,嘴和腳掌比較硬,顏色發黃、發黑,摸上去骨頭比較硬。另外,同樣的個頭,老鴨比嫩鴨分量重。  2、龍眼  「處暑」到了,「避暑」也就結束了。老福州「處暑」之後不再喝涼茶,而多吃些「補氣」、「補血」的東西,老福州習慣吃龍眼,龍眼剝殼後泡稀飯吃。
  • 今日處暑適合發朋友圈說說大全:秋風習習身邊繞,道一句處暑快樂
    處暑又至,祝福如昔,願你一生幸福美麗。2、處暑時節!送上誠摯的祝福:願它像夏日的一泓清泉,滋潤的不僅是你乾涸的嘴,更是爽至心窩涼意。願有我的祝福,你能更開心,更舒心,更適心。3、處暑到來天轉涼,晝熱夜涼氣候換,起居作息應調整,早睡早起精神爽,暑氣消退氣溫降,防燥少辛多增酸,早喝鹽水晚蜜湯,潤肺養肺身體棒,祝處暑快樂。
  • 如何去燥潤肺降火 可以按摩這些穴位
    人體諸多穴位均有各自的養生功效,通過按摩、艾灸等中醫手法對這些穴位進行刺激能夠起到相應的養生作用。隨著時間的流失,季節逐漸進入初秋,初秋這段時間,夏暑還在,秋季乾燥的氣候又逐漸明顯,這個時候暑溼容易入侵,讓身體出現各種不適,如乾燥咳嗽、痰多火氣大等,這個時候就要注意滋陰潤燥、潤肺降火,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多吃一些能夠潤燥的。初秋季節,想要滋陰潤肺、去燥降火,按摩下面這些穴位可以起到相應的功效作用。1.
  • 秋分來,秋意濃,來說說你對秋分時節知多少吧
    氣溫一天涼過一天,秋意越來越濃,每年公曆的9月22日~24日之間是秋分時節,秋分是二十四氣節之一,秋分的到來預示著秋意漸濃,意味著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然後氣溫逐漸降低,越發寒冷。在秋分時節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在飲食方面以清潤溫潤為主,氣候晝夜逐漸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 今日寒露 | 最是橙黃橘綠時,卻道天涼好個秋!
    今日寒露 | 最是橙黃橘綠時,卻道天涼好個秋!「寒露」是深秋的節令,在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如果說「白露」是炎熱向涼爽的過渡,「寒露」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寒露三候
  • 養生須記這個字!
    暑溼未退中國中醫科學院楊力教授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如要用一個詞形容立秋後天氣,一定是「暑溼」。夏末初秋天氣又熱又溼,再加上人體胃腸功能經過一個盛夏的消磨,很容易暑溼困脾,出現了消化不良、腹瀉等情況。3. 早晚溫差變大「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這句話就是形容立秋+末伏天氣多變最合適不過的。
  • 2021年健康養生月曆來了!跟著做,新的一年疾病都繞道走!
    養生指南 通過溫補脾胃來祛除體內溼氣,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不但「好吃」,而且經濟實用小米、大豆、扁豆、陳皮、山楂、冬瓜、薏米、赤小豆等都是健脾祛溼的不錯食物。5 月丨養心養生關鍵:多吃「苦」,順天時5 月 5 日立夏,「夏氣與心氣相通」。中醫認為,立夏之後,最好的保健方式就是養心。
  • 今日秋分|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
    9月22日21時31分將迎來「秋分」節氣這是一個預示著豐收的節氣天文專家表示今年「秋分」時間是自公元1896年以來最早的一年金秋送爽,秋果飄香走進秋的懷抱品嚼秋的味道盡賞秋的美景故秋分之「分」為「半」之意,一指日夜時間均等,並由日長夜短逐步日短夜長,二是指氣候由熱轉涼。此時節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直射赤道,晝夜等分。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後,陰氣愈來愈厚重,晝夜溫差漸大,降溫迅速,天氣寒涼。秋分·習俗吃秋菜嶺南地區,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一種野莧菜。
  • 今日寒露,小心邪寒入體!一個方法,祛除體內溼氣邪氣,包你秋冬都健康!
    蛐蛐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蛐蛐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不當,會出現咽幹,鼻燥、皮膚乾燥等秋燥症狀。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這就是告誡人們應注意天氣變化,特別要注重保暖,及時增減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腳,以防「寒從足生」。這個節氣的養生除滋陰潤燥外,還必須防止寒邪傷人。
  • 秋分:暑退秋涼,晝夜等長,秋意漸濃添衣裳!
    二十四節氣與我國古老的農耕文明有關,每一個節氣都與農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秋分亦是。華北地區的民間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可見秋分既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即意味著成熟,又代表著期盼,對人民來說,這真是一個令人高興的好日子。秋分時,自有秋分時的習俗,如秋分祭月,只是現在人大都中秋祭月了。
  • 白露包餃子補身體,這種餡最合適,除秋燥滋陰養肺又好吃
    白露包餃子補身體,這種餡最合適,除秋燥滋陰養肺又好吃!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五個節氣,白露過後,天氣慢慢轉涼。你會在清晨時看到,地上的草和樹上的樹葉上面有許多露珠,這是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而形成,故而得名「白露」。白露除了是二十四節氣,古代在這一天還要紀念大禹,大禹被稱為「水路之神」,祭禹王的儀式要持續一周,代表著人們對上天、對大禹的敬重。
  • 今日寒露|天寒露重,望君珍重
    今日寒露|天寒露重,望君珍重 2020年10月08日08:18  來源: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喬金亮
  • 今日立秋|戊戌年秋行春令風溼相搏,天氣不涼反熱易病高熱、氣虛...
    今日立秋|戊戌年秋行春令風溼相搏,天氣不涼反熱易病高熱、氣虛、肢萎!我們正式進入立秋節氣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也意味著暑去涼來民間常說「立秋3日涼風至」但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立秋了還那麼熱?就是指大暑-立秋-處暑-白露這段時間也就是2018年7月23日至2018年9月22日《內經》裡寫到這段時間天地之氣對人身心和疾病的影響是:四之氣,風溼交爭,風化為雨乃長、乃化、乃成民病大熱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