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是現在很流行的一種多肉植物,常年沒有霜凍的地方,就可以一直將它養在戶外,而對於大部分的朋友來說,蘆薈都是只能養成室內盆栽,這種熱帶沙漠植物是挺怕冷的,不知道你家裡有沒有種這種植物呢?
家裡養的盆栽蘆薈葉子開始下垂,不要太擔心,做好下面這幾點,就可以讓蘆薈重新恢復健康。
首先了解一下,為什麼家裡的盆栽蘆薈葉子會下垂呢?
蘆薈的葉子下垂無非就是那幾點分別就是水多,土壤排水不好,過度乾旱,感染病蟲害,溫度過高,光照過少。或者是移栽後沒有恢復,來看看這些問題都是怎麼解決的。
1、蘆薈澆水不當
這是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過度澆水,一種就是長期沒有澆水。
如果過度頻繁澆水,導致蘆薈的葉子下垂,這個時候土養,就會一直潮溼,最終就會導致根部腐爛,發黑,甚至會發臭。
上圖是群友的盆栽蘆薈,葉心積水,導致腐爛。
出現水多的情況,葉子就會出現一些水漬狀的斑紋,葉子甚至會水腫,看起來就會變得半透明狀,接著葉子就會慢慢變成糊狀,甚至會發黑。
蘆薈出現根腐病時,如果是在早期,還可以及時挽救,如果葉心都開始腐爛了,那肯定是沒法救了。
如果只有根莖底部部分根系腐爛,就可以將整棵植株拔起來,剪掉爛根的部分,用一些升級版的多菌靈或高錳酸鉀溶液浸泡,之後放在通風遮陰處晾乾傷口,過5~7天之後再重新用新的盆土扦插,盆土不要太潮溼,澆一次水之後,要過幾天才能給盆土補充水分,讓蘆薈緩慢恢復生長。
蘆葦的葉子低垂,也有可能是長期乾旱導致的,如果過了一兩個月都沒有給蘆薈補充水分,就會導致蘆薈的葉子蜷縮,嚴重的時候就會導致葉子低垂,這種情況也很容易分辨。
土壤過度乾旱並不會導致蘆薈掛掉,最多就是葉子乾枯。只要及時澆透水,一次蘆薈又能恢復健康了。
2、感染病蟲害
感染病蟲害會導致蘆薈的葉子低垂,就比如感染銹病,特別是在環境比較潮溼,溫度比較低的時候,就容易滋生銹病,葉子上會出現一些黃色的斑點,最終會變成比較大的棕色斑塊,這些真菌孢子就隱藏在葉子下面。
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改善環境,保持環境乾燥和溫暖,及時噴灑殺菌藥。
蘆薈感染軟腐病的時候,葉子會開始化水,接著就會慢慢低垂腐爛,通常都是由於澆水過多或環境過度潮溼導致的。
如果發現葉子上有病斑,或葉子開始腐爛發黑,有可能就是真菌病害導致的,需要及時控水,保證環境通風,及時噴灑殺菌藥,比如常見的百菌清或甲基託布津溶液。
養在室內的盆栽蘆薈很少會感染蟲害,不過如果葉子上有蚜蟲,它們就會吸取植物的汁液,最終引起葉子下垂,可以只是用大量的清水將害蟲衝走。
3、溫度過高
蘆薈的葉子會低垂,有一個原因就是溫度變化太大,就比如突然從溫暖的環境搬到比較低的溫度,就會導致葉子低垂。
將盆栽蘆薈養在室內比較溫度均衡的環境中,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因為室內的環境溫度變化是比較小的。養護蘆薈的溫度維持在15~28度之間最佳,溫度低於10度以下要搬到到室內了。
4、移栽的壓力
蘆薈一般是在春夏季節進行移栽的,可以將根部長滿盆土的蘆薈帶土移栽到更大的花盆中,每次移栽一定要確保不要弄傷根系,注意不要一下子換到太大的花盆中,花盆太大會導致土壤太多,水分難以排出,容易引起根部腐爛。
移栽之後的蘆薈盆栽,不要馬上放在陽光太多的地方,要先在遮蔭通風處養一兩周,接著再慢慢見光。
5、光照不適宜
光照太強烈,蘆薈的葉子會變成紅色,葉子會捲曲。
蘆薈盆栽適合養在每天有6小時以上直射光的位置,它可以擺放在朝南的窗臺邊,或者養在朝東的陽臺上,一定要確保光照充足,這樣才能保持蘆薈有較好的生長狀態,才有機會開花。
如果光照過少,會導致枝葉徒長,蘆薈的莖會長得特別高,枝葉的間隙會不斷拉大,葉子會由深綠色慢慢變成碧綠色,看起來就比較嬌弱,最終就會導致葉子低垂。
蘆薈雖然比較耐陰,但也不要養在過度遮陰處,當然在夏天溫度過高的時候要適當遮陰,特別是在中午和下午的時候。如果過度暴曬,容易導致葉子變紅,接著會導致葉子幹尖。
總結:
蘆薈是我養過最好養的一種多肉植物之一,它對水分需求很少,養在桌面上也能存活,在室內養護就要注意控水,保持環境溫暖,另外就是注意給一些疏鬆排水好的沙質土栽種,讓它的根長得更好。
如果是養在戶外的蘆薈有適當光照,保證環境常年溫暖乾燥,它的生長速度會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