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鎮山頭聖澤彌廣 · 足垂藤上王化長尊 ===
尊王,古孝子也。思親盡誠,葬親盡哀,雖狄梁公之望雲、王偉元之泣墓,無以過此,宜其生為英而死為靈哉!歷觀救火、蕩寇、蘇旱、祛瘟諸事跡,功在於國,所謂移孝作忠也;澤被於民,所謂親親而仁民也。
廣澤尊王,姓郭,亦稱郭聖王,名忠福。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農曆二月廿二日,誕生於清溪崇善裡,即現在安溪縣金谷鄉河美村。父郭亮,母林素娘。
郭聖王七歲喪父,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因家貧一日三餐難以為繼,王母到楊長者家做工,洗衣做飯、掃地挑水等,餬口度生。小小年紀的郭聖王亦到楊長者家牧羊,以度三餐。母子兩人在楊長者家雖然艱苦操勞,但總算三餐有著落,而且母子能相處一塊,倒也心甘如飴,從無怨尤。郭聖王性至孝,三餐必候其母先食,母不食,他不食,鄰近之人皆稱讚其賢孝。
郭聖王楊家牧羊,年紀雖小做事卻很認真,每日早上把羊趕到山上有茂盛青草的地方,並看好不去損壞周圍的莊稼;晚上清點數目趕入羊棚,從來不出差錯。
郭聖王待人誠篤熱情,人緣很好,每天和放羊、拾柴的小夥伴們玩耍嬉鬧,非常開心。山頂有大樹,樹上藤蔓叢生,層層疊疊,交織盤纏,在樹頂形成一座「金交椅」。孩子們以攀登古藤並坐上「金交椅」進行遊戲和比賽,看誰能爬得上,坐得穩,如果一人坐上而餘者都得跪拜歡呼,如文武百官上朝拜見皇帝。每次遊戲,其他牧童們不是爬不上就是坐不穩,只有郭聖王能輕鬆地爬上,穩穩地坐著,接受其他人的跪拜歡呼。有時他們模仿古戲中的御駕親徵,南徵北戰,也都是郭聖王當皇上、當主帥、揮「令旗」,指揮「千軍萬馬」滿山遍野地奔跑。
有一次放羊的地方離莊稼地較近,孩子們要玩耍,怕羊群會東跑西竄,偷吃人家的稻穀蔬菜。郭聖王撒泡尿劃個圈,對羊群說:「乖乖在圈裡吃草,不要亂跑。」 郭聖王一邊玩耍遊戲,一邊仍留心羊群的情況,以便羊若跑出圈時及時趕回。沒想到,從始至終羊群居然真的乖乖待在圈內,沒有一隻跑到圈外去。消息傳開後,人們對此都暗暗稱奇。
有一天,楊長者從遠方聘來一位德高望重的形家(俗稱地理先生),要為自己找一塊風水寶地。他們約定形家要在三年內完成上述任務。晴天形家要翻山越嶺,到處去看山勢風水,找靈穴寶地。雨天不能出門,楊長者讓他兼做其兒子的私塾先生,教他識字。楊長者讓郭聖王在放羊之餘侍候形家。
郭聖王對風水先生非常尊重,總是稱他先生,對他畢恭畢敬。每日放羊回來,都會給先生倒水泡茶、捧飯送菜,早上服待他盥洗,晚上為他鋪被暖席,侍候得十分周到。且郭聖王善解人意,先生如有所需,常不待其吩咐,就準備齊全了。因而很得先生憐愛,每以佳餚賜食,而郭聖王必攜回奉母,不敢先嘗,這又使老先生非常感動。
郭聖王聰明伶俐,有時從書房的窗前經過,看到風水先生在給少東家上課,也跟著讀念,甚至比少東家學得更快更好。先生細察郭聖王,認為此子容貌出眾,慧中秀外,將來前途無量,因此一有閒暇,即教他讀書認字,後來還給他講天文、說地理。郭聖王悟性極高,一點即透,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使老先生極其高興,於是授教益力,而郭聖王也孜孜不倦,勤讀苦研,進步神速。
楊長者心胸狹窄,慳吝成性,對人尖酸刻薄。對形家也同樣捨不得好飯好菜招待,只是天天盼著能早點給他找到好風水。
流光似箭,一轉眼兩年過去了。這時形家已經找到了一塊寶地,但因時間還長,想再找找是否還有別的寶地。更重要的是形家正在躊躇,思考一個問題:該不該把風水寶地獻給楊長者?不獻吧,對楊長者來說似乎不忠,也無以交代。要獻,想到他那副為富不仁、冷酷狡詐的德行,就十分氣憤;如果再給予一塊寶地,讓他榮華富貴,豈不是平添了他的氣焰淫威!
一天中午,一個婢女提著飯籃,送來了午餐的飯菜,其中竟有一盤炸雞。老先生心裡奇怪,經年不知肉味,今天是什麼日子能有這盤佳餚?詢問婢女。不料婢女說:「今天算你走運,這隻雞自己送上門來。」 婢女接著又說:「老實告訴你吧!這隻雞早上跌進糞坑被溺死了,老主人叫人撈起來,到水溝裡洗了,讓廚子宰了燒給你享用。」老先生聽了,又羞又憤,飯也吃不下了。俗語說:「福地福人居,有德者得之。」老先生下定決心,不能把找到的風水寶地獻給楊長者。
但這塊寶地又如何處置呢?如果任由這塊寶地湮沒,未免徒費這二年多的精力,也是暴殄天物。形家與郭聖王相處時間也長了,深知郭聖王氣度不凡、正直孝順,天資聰穎,是大富大貴之人,尋思把風水寶地贈送給他。
一天,形家對郭聖王說:「我有一塊風水寶地要贈送給你。」 郭聖王認為先生是主人請來找寶地的,自已無功不敢受祿,於是答道:「先生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是我沒有理由接受呢。」老先生讓郭聖王回家將此事告知母親。母親也是相同意見,婉拒先生好意。
幾天後,先生再對郭聖王說:「好風水有盛德者居之。楊長者是個為富不仁的小人,如果再給他風水寶地,豈不是有悖天理?!你天性純厚,忠誠正直,事母至孝,孝心可以感天動地。我贈你寶地,是順天應人。如果你們再不承受,我只好讓這一塊風水寶地永遠湮沒,與草木同朽。你把我的話轉告你母親吧。」母親聽完後說:「老先生理正辭嚴,自有一番大道理。我們就接受下來,以免辜負他的一番盛意。」
郭聖王答應接受風水寶地,先生十分高興,經一番掐算,囑咐郭聖王再過五天把他父親的骨灰送來交給他。先生這時才慢慢向郭聖王道出真相: 「那一塊風水寶地非在別的地方,就在羊棚裡,所以羊棚裡的羊總是不會減少,若是宰幾隻或賣幾隻,過兩三天母羊就會再生幾隻,使羊棚裡的羊保持一個固定數。寶穴名叫「蜈蚣吐珠」,就是頭羊睡的地方,那地方乾燥,而且乾乾淨淨,羊群時常環繞在那裡叫著。你偷偷去察看一下就知道了。」
第二天郭聖王乘沒人時去羊棚細看,果然如老先生所說的,頭羊睡的地方乾燥,不象別處潮溼,而且乾乾淨淨的,沒有糞便,也沒有其他骯髒東西,真是出於汙泥而不染。假如沒有經過老先生指點,平時並沒注意去看。聖王心裡驚異並暗暗歡喜。
郭聖王偷偷把父親的骨灰包好,如期於第五天早上,乘給老先生奉送洗臉水之際,把父親的骨灰包交給他。先生邊洗臉邊小聲問道:「你考慮一下,是要當一代天子,還是要萬代封侯?」郭聖王心想要長期為人們辦好事,因而答道:「要萬代封侯。」先生即把骨灰散在洗臉水盆中,然後對郭聖王說:「你把這盆水潑在蜈蚣穴位上。」事畢,形家指點郭聖王說:「明日土烏蜂將傾巢而出,螫傷螫死羊群。我將即刻離開。東家會辭退你們,你們要往東走,一直走到一個『牛騎人、人戴銅、水變紅、鯉魚上樹鬧匆匆』的地方,那就是你們的落腳地,也是你們的歸宿地。」
次日凌晨,羊棚裡地下忽然鑽出許多烏蜂,亂螫羊群,把羊都螫死了。家丁急急忙忙向楊長者報說。楊長者趕赴現場,看到羊群死傷慘狀,心痛而垂淚。這時,又有婢女趕到報稱:「形家不在房裡,桌上留下一張字條。」楊長者看形家留下的字條云:「我已北走,落坑死雞,你我無緣」,大怒,喝叫家丁追趕,但為時已晚,來不及了。
楊長者沒有了羊群,自然也不用郭聖王放羊了,他怕郭聖王白吃他的飯,就把郭聖王和他母親都辭退了。郭聖王母子也擔心因此被楊長者迫害,次日一早就匆匆離開楊家。
郭聖王母子按形家吩咐向東而走,一路上跋山涉水,忍受饑寒,備嘗艱辛。尤其是郭母小腳女人,從未似今天這樣急速趕了一天崎嶇不平的山路,真是腿酸腳痛,寸步難行,只好暫時在大樹下休息。借問村人,方知這裡叫郭山。他們在郭山山腳下繼續往前走。由清溪河內到南安郭山,行程五十華裡,尚不清楚還要再走多少行程,才會遇到如形家所言玄之又玄的情景。就在他們邊走邊想之時,突然天空黑雲密布,雷嗚電閃,狂風猛吹,暴雨如注。他們只好在一棵大樹下避雨。恰在這時怪事出現了:首先看到一個牧牛娃,來不及找地方而躲在大水牛肚子下避雨,即出現「牛騎人」。其次看到一位道士,外出作「追薦功果填庫」事,以銅鈸蓋在頭上遮雨,匆匆忙忙趕路,即出現「人戴銅」。第三看到在溪邊釣魚的人,為了避雨急收釣竿,那釣竿一揚,嗖的一聲而掛在樹枝上,不料釣鉤上已釣到一條鯉魚,也隨之掛在樹枝上搖頭擺尾撲撲亂跳,即出現「鯉魚上樹鬧匆匆」。雷陣雨一陣又一陣,不久山洪就暴發了,將山上的紅土衝下來,河溝裡的水都變紅了。四件奇景,盡行出現,郭聖王母子彼此對視,發出會心的微笑。這就是風水先生指點的安身之地了。又借問村人而曉得這裡叫龍山。
郭聖王母子二人來到龍山落腳後,先借鄉人一間舊屋居住。為了謀生,郭母給人家做零星雜活,郭聖王受僱傭為牧牛童,同時拾柴枝、刈山草,除了家用,還可以去賣,換點油鹽米谷過日子。郭聖王勤謹認真地放牧,把牛飼養得肥肥胖胖、體強力壯,主人非常滿意。他們生活穩定了下來,在鄉裡人的幫助下,不久就在龍山蓋一座簡陋的茅屋居住。
郭聖王對母親很孝順,時常餓著肚子,把飯留給母親吃;有好吃的,一定要母親先吃了他才吃。每天早晚都殷勤地侍候母親,早上捧洗臉水、洗溺器,晚上端洗腳水、鋪床溫被。
郭聖王通常是趕牛到郭山放牧。郭山有很好的草場,許多人到這裡牧放牛羊。郭聖王與牧童們為伍,一起放牧、做遊戲,互相幫助,友好往來。。郭聖王天性敦厚、誠實正直、聰明伶俐、待人熱情,很快就贏得牧童們的尊重崇拜,並得到他們的家長及主人們的讚揚。
十六歲那年農曆八月廿二日,郭聖王和一群牧童在郭山放牧和拾柴枝時,突然發現一棵大樹上有許多枯枝,但樹很高,而且藤蔓繚繞,不好攀爬。於是他們打賭有誰能爬上樹頂摘下枯枝,今天大家就幫他把柴火全部挑回家。郭聖王在清溪牧羊時經常遊戲爬樹,三下二下就爬到樹上,摘下許多枯枝。這時他看到有一條粗大的茄蕉藤繞在樹枝中,交織盤纏得象一座金交椅,就坐在那裡想休息一下。也許是郭聖王蛻化成神的時辰到了,他姿態與往日不同:頭略下垂,雙眼微閉,兩腳盤屈。他對牧童朋友們說:「麻煩你們把我拾的樹枝挑回家,並告訴我母親說,趕快拿一書一瓠來」。這是一句玄語的物態誓言。為輔佐解玄,以廣澤尊王冠首,作七言絕詩云:「廣施恩典普天下,澤潤人群最可嘉,尊譽書刊垂國史,王名金字耀光華。」
由於閩南方言,「書」與「豬」音同,南瓜叫做「瓠」而「瓠」與「牛」音近似,所以牧牛娃誤叫郭母牽一頭豬與一頭牛來。
郭聖王的母親感到很奇怪,但又想,自己的兒子一貫忠誠老實,從來不說謊話,不會騙人,而且十分孝順,叫她趕豬牽牛,必定有什麼緣故。於是向鄰居借一隻豬一頭牛,向郭山趕去。也許是神力的緣故,豬、牛乖乖地被郭母趕到郭山。
到郭山看到郭聖王的樣子,她眼淚直流,並爬到樹上,把郭聖王的頭扶正,眼抹大,吩咐道:「乖兒!你頭要正,嘴闊吃四方,眼大看遠方。」又伸手把郭聖王的左腳拉垂直下來。後人就按照經過郭母糾正過的郭聖王姿態雕塑正身。
郭聖王,後晉高宗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農曆八月二十二日古藤化身,享年十六歲。
郭聖王成神之後,經常有善信牽羊到鳳山寺敬祀。用羊敬祀據說是因聖王曾在清溪牧羊,也有說是因尊王生肖屬羊。祭祀後的羊通常經問珓(卜杯)決定該羊是放生還是該宰。如果該宰即殺;如果該放生,則放生到鳳山寺後山,這些被放生的羊叫「聖公羊」。當地人家爭著飼養「聖公羊」,飼養一段時間後,「聖公羊」仍送還鳳山寺。
閩南一帶有給小孩做十六歲的習俗,即小孩十六歲時做生日都較隆重,家裡要酬謝神明,宴請親朋。專家研究,認為該習俗形成是受到郭聖王十六歲化神傳說的影響,也有紀念郭聖王十六歲化神的涵義。
閩南還有當「契子」、十六歲「洗契」的風俗。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平安健康成長,請求聖王聖妃庇佑,並讓孩子當其契子(義子),認聖王為義父母。當契子的儀式是:備面線蛋,雞酒羹飯去宮廟裡上香禱告。以後每逢聖王壽誕,當契子的要備面線蛋,雞酒羹飯去敬祀祝壽。待小孩過十六歲生日時,再備面線蛋,雞酒羹飯到該宮廟去「洗契」,並捐「契子禮」,向聖王謝恩。
聖王以至孝聞名,祭掃封塋是尊王民俗儀事中最為隆重的盛典,下期小編將為您介紹聖王上墓,一起期待……
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