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近年來,「要不要帶孩子參加葬禮」這一問題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引發了不少討論。這個問題的爭議性是多方面的,其中除了對孩子生理和心理條件的探討,對家長決策的反思,還涉及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在殯葬活動中能夠得到怎樣的生命體驗。
在探索建設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拓展殯儀館、公墓生命文化教育功能的當下,我們尤其應當追問的是,結合孩子們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殯葬場所能為這些參與殯葬活動的孩子與家庭提供怎樣的服務?
對於這些問題,不少一線的殯葬工作者有著自己的理解,一起來看看吧!
01
當生命教育融入葬禮現場
筆者作為殯葬工作者,曾幾次引導家屬讓其適當年齡的孩子參加長輩的葬禮,並讓他們參與一些環節,如寫一篇紀念已故長輩的文章並現場講述,或者唱一首平日裡唱給長輩的歌曲,抑或是為已故長輩做一個手工紀念品等等。
通過這些環節,可以彌補生命教育在殯葬活動中的日漸缺失,孩子可以和家人一同回憶已故親人的人生軌跡,記住長輩的純良德行,從而更好地認知生命,並更加積極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讓孩子參加葬禮,除了讓他們參與具體的環節,還需要為他們營造凸顯生命教育這一主題的現場氛圍,比如孩子一進墓園就應該讓他們看到關於生命的主題繪畫、古今詩歌等等,從各個方面體現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內涵。
進入葬禮現場,更要充分體現出殯葬不僅關乎死亡,還是對生者的體恤;墓園不是生命結束的地方,而是生命文化延續的神聖之地。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葬禮現場可以設有逝者的生平展示區,通過實物與電子設備的結合,充分體現逝者的人生文化,從而讓孩子更深層次地了解已故長輩。(濱海古園 唐康燕)
02
參加公墓葬禮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課
帶孩子前往公墓參加葬禮,是一個生命文化教育的天然機會。在公墓接近自然的環境中,孩子能夠較好地了解生命從誕生到消逝的自然規律。參與親人整個葬禮的過程,有助於幫助他獲得對生與死的關係的體驗。
對於公墓來說,應該充分激活豐富的人文資源,給孩子提供合適的生命文化教育。
首先是公墓的環境營造。總體來看,目前滬上的公墓環境與氛圍都越來越像花園、公園,整體上能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放鬆感、愉悅感。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果有一些符合孩子心理的富有野趣的景觀和兒童活動設施,不僅會讓墓園錦上添花,更能夠讓孩子較快地融入公墓這個環境,讓客戶感到欣慰。
其次是墓園在策劃葬禮的過程中,應把孩子看作是與成年人同樣平等的參與者。墓園可以提前了解葬禮中是否有孩子,大致的人數與所處的年齡段。在各個環節的設計方面,可以準備一些富有童心的布置,或者贈送一些生命主題的繪本(市面上有不少)。
除了這些公墓傳統的功能之外,墓園也可以根據參觀者的年齡特點,開闢一條適合孩子參觀遊覽的講解線路,類似於親子徒步線路,挑選合適的參觀點,在行走中感受自然,通過讀碑文感悟生命:如在英烈苑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名人苑區試著探討人生該追求什麼,甚至是到同齡人的苑區看一看他們的親人有多麼不舍等。還可以穿插一些與生命文化教育有關的互動環節,如給逝去的親人寫張卡片,就身邊曾發生過的死亡事件(動物也可)談談自己當時的感受和想法等。(殯葬中心 顧王莉)
03
孩子參加告別儀式的注意事項
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一般建議不要來殯儀館參加葬禮。一方面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知有限,語言上還不能和大人實現充分溝通,一定程度上會限制照料者對孩子的引導。對於葬禮上的一些儀式,孩子不能理解反而給他們造成困惑。另一方面,如果帶孩子出席葬禮,照料者就很難專注於參加葬禮,因為通常這個情況下,過世的都是重要親人,照料者既需要向逝者告別,還要費神照料孩子,很難做到兼顧。
對於4歲以上的孩子,如果是重要的親人過世,可以考慮帶他們來殯儀館參加葬禮。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死亡開始有了概念,一些記憶也會保留下來,影響之後的成長。
帶孩子參加葬禮有幾點需要注意:
一是參加葬禮前,要向孩子解釋葬禮儀式,談論葬禮上有可能會做的事。比如,「葬禮是為了讓大家都去送送外婆,告訴她我們都很愛她。」「葬禮上,我們會看到外婆躺在那裡,身體已經不能動了,但我們可以給她送一朵花,還可以和她說說話。」「我們可能會很難過,還可能會哭,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我們都很愛外婆。」
二是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在經歷親人過世期間,孩子提出任何有關的問題,照料者都要及時回答,並且保證孩子明白你的回答,你可以問他:「你還有別的問題嗎?」有時候孩子可能會反覆問相同的問題,照料者要耐心傾聽和回答,因為他們需要你反覆回答問題幫助他理解所發生的事情。
三是學習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向孩子示範悲傷情緒的合理表達。如果照料者傷心流淚,可以告訴孩子:「我很難過,因為想念XX,過一會兒就好了」;如果照料者難以控制的大哭,最好能避開孩子,以免讓孩子感到恐懼。(龍華殯儀館 常燕蓉)
04
背著書包去葬禮,邂逅理性悲傷
每個人都需要把悲傷的情緒表達出來,而化解悲傷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其他人分享。
葬禮是可以帶走大部分悲傷,因為當我們在葬禮上流淚、哭訴、宣洩的時候,就是一種將悲傷情緒交給逝者的方式,從而使自己不用去積蓄大量的負面情緒。
葬禮,是一堂最生動的演示課程。在葬禮上,所有人的行為,包括人如何釋放情緒,如何向逝者告別,如何表達悲傷,這些都是真實的。作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葬禮現場可能會有人情緒失控,但是請孩子放心,他會是安全的。
當然,讓孩子參加葬禮也是他們學習和探索如何面對自己的生與死的需要。葬禮能幫助他們對此有一個恰當的認識,誠實地面對親人的離去,在面對接下來更多艱辛的生活時踏出積極的一步。
葬禮並不是哭天搶地的一場聚會,它更像是我們學會告別的課堂。父母應該抓住日常生活中「適於施教的時機」和孩子們談論「生死」,教他們理性地去面對分別。葬禮就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契機,請務必帶著孩子去參加葬禮吧!(寶興殯儀館 鄧傑)
05
讓孩子理解逝去,學會告別
如今,更多的人認識到殯葬活動的教育意義,認識到生死教育和性教育、財商教育一樣,是兒童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在這些觀念影響下,生死不再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學校開展「三生」教育,繪本、課文、小說中坦然描述生死,各行業開展生命教育,以前以「沉痛哀悼」為主基調的追悼會、葬禮也日益溫情平和,這些變化使得「兒童參與喪葬活動」逐漸被認可和習慣。
對殯儀館或公墓來說,喪葬活動的環節設計和內容挑選至關重要。在策劃儀式時,如果得知有兒童參加,需要提前對孩子的年齡、性格、喜好、與逝者的關係有充分的了解,並在環境布置、背景音樂選擇、緬懷形式等多方面充分考慮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
對家長來說,要重視對孩子的引導。告別儀式是一次集體共情,在這樣的場合裡,整體氛圍難免傷感,很多人可能會比平時情緒更強烈。所以如果帶孩子參加,需要提前向孩子作解釋,讓孩子理解並尊重成人悲傷情緒的表達。在儀式過程中要陪伴孩子共同經歷這份傷感。結束後還要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從這次經歷中感受到了什麼,引導孩子表達出情緒。
對兒童來說,喪葬儀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契機。學習接受失去,學習表達悲傷,學習與他人共情,學習和探索生和死的關係,這些將深刻影響著孩子未來人生道路上的選擇。(濱海古園 周雯麗)
06
為孩子上一堂生動的生命教育課
帶孩子參加追悼會或葬禮,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死亡是每個人人生必然會面臨的最終歸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教會孩子學會擁抱生活中的「怪獸」,學會面對不確定性,學會接受生命中的無常,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面對親人的離開,學會接納,人不在了,愛仍然可以延續,對親人的想念是對逝者最好的紀念與祭奠。
作為殯葬服務單位,我們能為這堂生命教育課提供哪些支持?在日常或各大節日中,都有人會帶孩子前來祭掃,有些是蹣跚學步的幼兒,有的還是襁褓中的嬰兒,這也許是人們對於「死亡」的理解各有不同,一部分人對此並沒有太多忌諱。另一個原因,或許是清明這個節日從古至今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掃墓祭祖與踏青出遊相融合,節日的氛圍消減了對「死亡」的避諱。
掃墓也許相對較易讓人接受,但直接接觸遺體的追悼會或葬禮,很多人便會考慮當地風俗再確定是否讓孩子參加。
隨著追悼會多元化的轉變,殯葬場所逐漸成為提供便捷、溫馨、周到的服務的場所,更加強調場所的尺度感和細節特色,景觀與植物相互交融,色彩與裝飾相呼應,打破了傳統的殯葬場景,構建出寧靜、溫馨、引人追思的專屬空間。例如,祭祀空間以暖色為基調取代白與黑的主色調,消除壓抑與肅穆感;配備舒緩情緒的香氛,選取柔和、安逸的音樂……營造出溫馨、寧靜的氛圍。同時,還可以準備孩子喜歡的玩具、書籍、糖果、兒童專屬座椅等,設計出更適合孩子參與的告別空間。(澱山湖歸園 王偉)
07
帶小孩去墓園玩什麼?
作為有兩個7歲以下孩子的母親,我認為,父母不願意帶著孩子去墓地的理由有很多,如舟車勞頓、精神焦慮等。
如果去墓園像是去度假一樣,孩子在墓園能獲得學習新知識的快樂,作為父母會更願意帶孩子來墓園。因此,墓園要幫父母解決帶孩子來墓園身心疲憊的痛點和孩子在墓園沒有玩的地方、玩的內容的難點。
解決該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開發系列的落葬、祭祀服務以及文創產品。例如,人們來墓園開展祭祀紀念的活動,事前一鍵上網,實現祭祀食品、鮮花的預定,讓人們不再為準備祭掃用品用具而煩心。又如在落葬時,墓園方能提供禮儀落葬服務,挖掘生命在家庭中的價值,讓參與落葬儀式的大人和孩子充分感受到生命存在和傳承的印跡,給孩子一場鮮活的生命教育課程。
其次,在墓園建立孩子的「探索之家」,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針對0-3歲的嬰幼兒,墓園可以提供相應的託管照看服務,為其提供尿布更換、餵食護理等收費管理項目。針對3-6歲兒童可以安排繪畫、歌唱、觀影等室內活動,也可以設計找蚯蚓、觀察螞蟻活動軌跡、製作花葉的印記、進行石頭堆高等室外活動。針對6-10歲孩子,可以組織室外的墓園探險:觀察日出、日落的太陽變化,學會分辨東南西北的不同方向,尋找蝴蝶蜻蜓,開展寫生繪畫等活動。此外,墓園還可以設計紅色革命教育路線,開展紅色之旅等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打造公墓購物、旅遊的消費產品。在墓園裡可以開闢茶室等,讓大人小孩到墓園喝茶去。仿造公園的做法,在墓園裡開闢一處供孩子休閒玩耍的公共場所,挖沙子、蕩鞦韆、滑滑梯等。另一方面,墓園可以擴展外延,打破公墓邊界,把功能拓延到旅遊養生的景點,開發適合兒童參與的生態旅遊路線。
對於公墓來說,從現在開始充分思考孩子的價值,或許將會是公墓轉型的一個重要切口和角度。(文化所 邵穎)
【附】
▲ 晚清時期福建地區某場葬禮上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