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浦江
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1月6日是國際上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紀念日,但這些都已是往事,大多勾不起人們多大的興趣。但今年的1月6日美國究竟會發生什麼,人們卻極為關注,因為它將決定美國的命運。
川普不承認大選結果 美國山雨欲來
(資料圖片: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大廈。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在美利堅合眾國總統選舉的歷史上,1月6日通常只是一個程序性和儀式感的日子。在經過前面四道選舉程序後,這一天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舉行聯席會議,當場正式拆封、清點和計數選舉人票,並最終由主持人兼監管的美國副總統、參議院議長宣布下任美國總統的尊姓大名,自此四年一度的總統選舉畫上句號,下任總統為1月20日的宣誓就職做最後的準備。
但今年的1月6日,由於川普拒不承認接受美國去年11月3日大選結果和12月14日選舉人團538名成員的選舉結果,堅稱大選存在普遍的欺詐舞弊和腐敗,誓言要阻止拜登的當選,並在全美各地煽動組織大批鐵桿支持者進行示威抗議,這一天成了美國山雨欲來的日子。
全球密切關注1月6日的美國
美國人乃至世界各國的很多人,都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關注這一天究竟會發生什麼。美東時間2021年的1月6日,不僅將決定美國的所謂「民選總統」的命運,而且將決定今後四年乃至未來的美國命運。
兩種劇本、兩套人馬早已在排練。一種是按照美國法律法規和國會的傳統進行排練,並在當地時間1月6日正式進行:美國副總統、參議院議長彭斯主持唱票、檢票儀式,最終代表參眾兩院宣布兩院確認的總統選舉結果,儀式將利利索索、隆重而又快速地進行和結束;另一種劇情是現場發生重大爭執,因為這將是川普挽回其敗局的最後一次機會,川普這個總導演兼領銜主演會怎麼演這齣戲,人們可以預料猜測,但具體劇情難以預估。
(資料圖片:美國總統川普。新華社圖)
也許,除了場內,還有場外;除了首都華盛頓,還有美國其它地方;甚至除了美國國內,還有國外。暴風驟雨有可能同時出現。因為川普不僅是精明的、狡詐的,而且是極端瘋狂的、毫無底線的。
自去年11月7日選票統計顯示其敗選以來,川普一直都在處心積慮地企圖改變選舉結果,包括公開與私下、白道與黑道、法律挑戰訴訟與街頭武力威脅,他能想到的手段幾乎都在使,而且竟然給他的下屬和地方州的官員下達了必須給他找到能反敗為勝的選票等死命令和硬指標,這種瘋狂與荒唐,哪裡還像一個自詡為民主國家的總統所做的事。
川普還威脅稱,他已掌握了美國大選欺詐作弊的大量證據,將在1月6日的兩院聯席會議上抖摟出來。是真是假,只有他知道。但分析人士多半認為,這不過是川普的又一欺詐,如果他手中真有這種證據,還能等到現在?但無中生有從來都是川普的慣用伎倆,他相信「兵不厭詐」,儘管一次次地失敗。
鬧場子有可能,砸場子不可能
川普及其親信和鐵桿在1月6日鬧場子甚至企圖砸場子是可以肯定的。美國憲法也給了他這樣的機會和空子。按照法規,在1月6日的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只要有兩名國會議員,其中一名來自眾議院,另一名來自參議院,對選舉結果提出質疑,表示拒絕接受,那麼就可以推遲兩院的確認總統議程,並進行兩個小時的辯論。如果辯論中有人提出對當選總統明顯不利的證據,則會有些麻煩。必要時,國會兩院必須就確認下任總統究竟是誰進行投票。
儘管川普罔顧事實,在大選以來的50多次法律訴訟中幾乎未能提出任何有根有據有效的顛覆性證據,美國地方和聯邦層面也僅對賓州的某些選舉結果進行了調整,而且喬治亞州等地已經三次重新計票並確認選舉結果無誤,但川普以威逼利誘等各種手段,還是拉攏了共和黨內的一批鐵桿擁躉者為其鳴冤叫屈。
據共和黨方面估計,目前已有近150名共和黨眾議員和12名參議員表示將在1月6日的國會聯席會議上拒絕認證選舉結果,阻撓拜登當選的過程,這種史無先例的情況使得這一天更加引人關注。
至於國會山之外將會發生什麼,大規模的支持川普和反對拜登當選的街頭示威遊行將是大概率事件,川普的一大批極端和鐵桿的支持者正在從全美各地湧向華盛頓,不少人還帶上了武器。但這些人多半是起起鬨,鬧鬧場,給川普助助威,幫他消消氣,料將鬧不出多大的事來。極端組織「勇敢男孩」再厲害,也不是全副武裝的警察和荷槍實彈的軍隊的對手。
部分共和黨議員不甘心
一些共和黨議員發表了一項聲明,要求美國「國會立即任命具有充分的調查權限的選舉委員會,並在10天之內對存在爭議的州的選舉結果進行緊急審核」。
聲明還呼籲,國會「如果有必要的話,舉行專門的立法會議,以在必要時改變各州的選舉人票」。但這些抗議者很清楚,他們也沒有成功的機會。
這些議員們援引了美國在1877年曾出現過的一個先例:當時由於兩黨總統候選人都在當地宣布自己在3個州內獲得了勝利,國會不得不組建一個雙邊委員會以調查選舉結果。但是,不同於1877年選舉的是,2020年的大選在任何州內進行的選舉中,都沒有因獲勝候選人的身份而發生任何黨派衝突,法院處理了這些不同意見,選舉結果甚至在共和黨佔多數的立法委員會控制的、由共和黨州長統治的州內,也比較順利地完成了認證。
對川普及其支持勢力而言,留在白宮的時間已經倒計時,他們既不甘心,又極其失落和害怕。按照美國法律規定,現在川普的總統實際已是臨時職位,並將於1月20日中午12:01分正式結束,在此之後,川普不可能在總統職位上停留哪怕一分鐘的時間。即使賴在白宮不走,也不再是美國總統,新總統可以採取任何措施,強行驅趕川普。如果川普真賴到這種程度,恐怕將是美國和世界政壇上的一大荒唐笑話。
川普面臨的最大危機在於共和黨內
目前川普面臨的最大難題抑或危機,主要在於其共和黨內特別是共和黨的高層和核心圈內。表面上看來,似乎川普還有一大批國會議員在繼續力挺,但實際上多半言不由衷,主要是在表演給川普看,為的是自己今後的政治前途。
共和黨內實際早已形成共識,即川普的下臺已是無法改變的殘酷現實。從全黨利益和形象來說,川普早一天離開,對共和黨人更有利,因為川普的種種肆無忌憚、目無法律法規的做法已經並正在激起美國政壇、社會和選民更多的不滿甚至公憤,繼續與川普捆綁在一起,弊大於利。
但現實情況下,川普對共和黨仍有很強的掌控力,或者說目前共和黨的領導人非他莫屬。特別是,川普的背後有數千萬美國右翼選民的強大勢力,如果此時此刻就與川普分道揚鑣,他們將會變成黨內小眾,今後無法再利用這些強大的右翼勢力。川普是個報復性、極端性都極強的人,如果他們拒絕與川普站在一起,會立即遭到報復。
經過近年來美國政黨撕裂和不斷的黨爭,共和黨內目前主要形成了兩大派,一派是以川普為首的極端強硬派,另一派是政治主張比較溫和的派別,但溫和派的頭面人物究竟是誰,目前還沒有顯露出來,也不敢輕易顯露。
儘管川普曾表示,如果此次下臺,他將在四年後繼續競選美國總統。但他也曾表示,四年後沒有再次競選的打算。川普絕對是個反覆無常的人,他的話沒幾句是真的,有美國媒體說,也許只有他的夫人梅拉尼婭、女兒伊萬卡和兩個比川普更極端的兒子對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有所領悟。從川普的個性看,川普繼續競選美國總統很有可能,而且在拜登上任之日起就會這樣做。
共和黨內多人按捺不住,欲競選美國總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川普外,共和黨內還有一些人按捺不住,躍躍欲試,如喬什·霍利和特德·克魯茲等多名參議員已經表示,他們有雄心角逐2024年的總統選舉。但副總統彭斯被認為最有可能競選下任美國總統。彭斯沉著冷靜,公開場合話語不多,但城府很深。他若在共和黨內競選,比其他人的資歷和優勢都明顯。
但彭斯畢竟是川普一手提攜的,今後如果競選總統也離不開川普及其勢力的鼎力相助,因此無論川普如何表演,彭斯都竭力與川普公開站在一邊,表現出「愚忠」。但彭斯這段時間來,對川普的盲目顛覆選舉結果的言行儘量保持低調,最多只是表示「歡迎議員們」對選舉結果提出質疑。也因此,彭斯在共和黨內外的口碑還算可以,不少輿論認為彭斯實際上與川普並不是真正的一路人,而只是既得利益的同路人。儘管川普已經對1月6日彭斯的表演進行了個別輔導和強力導演,但彭斯屆時將會如何表演,仍取決於他本人。從這個意義上講,真正考驗彭斯的時刻也來臨了。
溫和派與川普漸行漸遠
讓川普感到沮喪的是美國參議院內的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等一些頭面人物,在大選結果明朗化特別是選舉人團投票結果公布後,與川普漸行漸遠,他們甚至公開向當選總統拜登表示了祝賀。
(資料圖片:麥康奈爾。新華社發 沈霆 攝)
來自俄亥俄州的共和黨參議員羅伯·波特曼表示,「權力的順利交接是我們民主的標誌,雖然我曾支持川普總統,但是選舉人團的投票已經明確,拜登現在是當選總統」。來自懷俄明州的共和黨參議員約翰·巴羅佐也表示接受拜登的勝利,他說:「我投票支持川普,但我尊重選舉人團的投票結果。」
拜登贏得了306張選舉人票,而川普僅獲得了232張,距離當選所需的270張選舉人票還差得遠。這些人的態度曖昧甚至「反水」,對川普極其不利,也讓他很不高興。
如果1月6日的確認儀式上出現重大分歧,國會被迫重新投票,川普要翻盤也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民主黨人在美國眾議院內享有多數票,而參議院內的許多共和黨人都拒絕了這一步驟,而且參議院內兩黨議員人數接近,在喬治亞州的聯邦參議員選舉確認之前,共和黨雖有50席,但民主黨也有48席。即便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國會議員力挺川普,也改變不了確認拜登當選的結局,最多出現一些讓川普消消氣的戲劇性場面或鬧劇。
川普不過是「紙老虎」
拜登陣營對川普陣營近期採取的行動保持了理性冷靜,儘量避免正面衝突。拜登發言人巴斯基表示,部分共和黨人的企圖「非常奇怪」。拜登陣營這樣做,顯然要比川普陣營聰明和得人心。一旦川普離開白宮,拜登有的是收拾川普的機會。
歷史終將翻過美國2020年大選的一頁,但美國的政治混亂和所謂的民主選舉帶來的惡果將長久存在。至於1月6日乃至1月20日新總統上任之前,川普在美國之外還可能有什麼瘋狂,需要提高警惕,但也大可不必過於擔心。事實早已證明,川普不過是「紙老虎」,他雖為美國武裝部隊總司令,但此時此刻很難再大規模調動軍隊,更遑論發動戰爭。這段時間看,連伊朗對付他都足足有餘。
(作者浦江為東方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