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學專家研究認為,當人們聽到看到或看到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時,脖子後面的微小的肌肉組織會出現凸顯狀,也就是我們平時在寒冷或者恐懼時看見的自己身上的雞皮瘡疼。
抓撓後頸的動作與小的時候父母憐愛地撫摸我們的後腦勺,或長大後長輩和上司輕拍我們肩膀是一樣的原理,通過這些渠道,我們獲得的是一種安慰和平衡的感覺。
(1)情緒不悅時的生理反應。肉麻的畫面出現時,我們就會下意識地伸手抓撓後頸。例如,你正在圖書館的自習室內看書,可坐在前排的一對情侶就是無法讓你專心,看著他們打情罵俏的親熱舉動,你不禁打了個冷戰,起了渾身雞皮挖痞,這時你可能會用手去抓撓後頸。
當我們產生厭倦、憤怒、不悅等情緒時,相應地會出現一些生理反應,例如脖子後面會出現一層雞皮療,產生刺痛或發癢的感覺,為了減少這種不適感,我們就會下意識地伸手抓撓。
(2)情緒緊張時的安慰反應。大腦的邊緣系統接收著信號,控制著人們的行為,就好像機器一樣,準確無誤地調控著我們的身體。高興的事會讓我們很舒服,這時這種幸福和滿足感就會反應在非語言行為上;同樣,當邊緣系統感受到不適時,相應的身體語言就會出現壓力或不自信。
當邊緣系統感受到不愉快的體驗時,就會操控著人們尋求安慰,而抓撓後頸就是我們的安慰行動的一種。
所以,當我們處在緊張焦慮的狀態時,就會不自覺地用手抓撓後頸,這是自我安慰的一種方法。
(3)地尬的動作。抓撓後頸的動作還在一種場合中經常出現,那就是一個人感覺尷尬或難為情的時候。例如當你詢問某位同事是否幫你辦妥某事時,他可能會恍然記起,隨後抓撓著後頸說:「不好意思,我給忘了。」這時,抓捷後頸的動作是對方為了表達他的歌意。這個動作雖然簡單,但是卻很淳樸和真摯,你會因為對方的這個小動作而感受到他的歉意。
(4)快惱的情緒。公司正在討論一個策劃案,可是大家發完言之後沒有一個可取的方案,這時,領導就會抓撓著後頸、二臉不悅地說:「今天的會先到這兒,大家回去再修改一下方案,明天繼續開會討論」。
這時,領導抓撓後頸的動作是因為他對不能確定方案感到十分的苦惱,要是下次開會還未出現建設性方案,領導可能就要發氛了。
人們都不願意看見抓撓後頸這個動作,它的出現說明情況不妙,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
(1)如果有人在公共場合做出這樣的動作,那麼他要表達的可能是一種不滿的情緒,他可能是聽到了或看到了讓他不舒服的事情,因而才出現了這種不悅的情緒。
(2)如果人們在回答問題的時候用手抓撓後頸,則說明他很緊張或焦慮,那麼有可能是你的問題讓對方感到了厭煩或苦惱。
(3)請求別人幫忙的時候,如果對方做出了這樣的動作,並不是他不想幫你,可能是你的請求讓他感到了為難。
(4)看到別人做出這個動作,說明他目前的狀態是快惱,他可能正被自己的工作弄得焦頭爛額,必要時可給以一定的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