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20多天前,母親視頻問我,今年回家過年吧?
用「吧」不用「嗎」,區別就是,我回家過年,基本已被母親提前理解為既定事實了。畢竟工作地上海和老家安徽,疫情防控都算穩定,回家過年應該是安全的。
去年過年,我們一家人分隔三地,只有妹妹和父母團聚。每天的視頻衝淡了孤獨感,減輕了心理壓力,但對彼此的惦念,和不能團聚的遺憾,還是讓本該喜慶的年,過得讓人心情複雜。這大概也是去年過年很多家庭共同的經歷。
所以,父母把今年過年看得格外隆重,拿出了「過新年,補舊年」的勁頭。他們早早張羅起醃腊味,搞衛生,鋪床換枕,添置年貨,並用語音告訴我進行到了哪一步。工作後,我每年對「年味」的最早感知,就是父母的這種忙碌。
但疫情還沒有徹底結束,一些地方還有反覆。上周日,我在視頻裡遲疑地說,今年可能又回不去了。父母一如既往地開明:「不能回來就別回來吧,安全第一,你們呆在工作的地方,我們也放心。」
說是這麼說,很多人心裡顯然還是存了份期待的:離過年還有段時間,說不定形勢很快轉好,能團聚、安全兩不誤呢。
某媒體做了「你過年要回家嗎?」的調查,1.1萬名參與者中,有3833人選了「還沒定,看疫情防控情況」,佔比近35%。這每一名觀望者,都懷著兼顧家庭團圓和不給防疫大局添亂的美好願望;選擇社會責任優先,願意讓渡一時的個人利益。這種普通人的自覺和善意,曾經幫助我們在疫情防控最艱苦時絕地反擊,如今同樣難得。
有4852人選了「定了,一定要回去」。作出決定的原因很多,少數是回家不需要出城、出省這種先天優勢,多數是主客觀因素的限制,比如有人已經請了假、買了機票,更改的成本太高;有人是去年過年沒回家,今年想回。這些難處是如此真實可感,訴求是如此人之常情,我們必須報以理解的態度。
不管怎麼說,還是有很多人會踏上回家過年的路,這對全國的疫情防控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尤其是對人員輸入地。
一周前,我老家的縣級疫情防控部門向外省務工返鄉人員致信,內容是返鄉前或到家後要主動核酸檢測、加強旅途防護,在家注重日常防護和保持良好心態,以引導和服務為主。
大家應該都注意到,最近北京、上海、河南、山東等多地發出的倡議裡,提出「非必要不返鄉,就地過節,在務工地過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結合各地疫情防控的實際,仔細評估、掂量過年要不要回,這是為「小家」,也是為「大家」。
我們已經與疫情戰鬥了一整年,「回家過年」的渴望是那麼強烈,但為了最後的勝利,可能還需要我們再等一等。當然,無論我們留在工作地點還是回老家過年,都要繼續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不聚集、不扎堆。
其實,在與疫情的戰鬥中,我們早已學會了保持心態平和,更明白了個體配合之於抗疫大局的重要。所以,無論在哪裡過年,重要的是,都要過個「平安年」。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