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昕煒 劉軍
大縱湖是江蘇省鹽城市的重要水源地,也是裡下河地區有名的大湖。據傳,東晉時大縱湖原為一座繁華的城,因突然地陷而被淹沒,化為湖泊。
關於裡下河的傳說中,湖神的故事最為精彩。各種形象的湖神默默守護著一個個湖泊,一旦湖泊受到侵害,他們便掀起驚濤駭浪。如今,裡下河腹部地區的41個湖泊湖蕩迎來了新的守護者——湖長。
劉勝權指著湖邊矗立著的一塊藍色標識牌,從市級湖長、縣級湖長、鄉鎮級湖長(網格長),一直點到網格員,興奮地指給我們看:「喏,我的名字!」老劉是鹽城市鹽都區一名水利站站長,也是大縱湖的網格員之一。負責裡下河湖區管護工作的江蘇省泰州引江河管理處,推行網格化管理,將大縱湖鹽都段沿著岸線劃為4個網格,也就有了4個網格員。
劉勝權50多歲,皮膚微黑髮亮,咧嘴笑起來露出一口白牙,就襯得皮膚更黑了。他是土生土長的鹽城人,從小在湖邊長大,堪稱大縱湖的「活地圖」,濃密如迷宮的蘆葦蕩攔不住他。在老劉看來,湖長們雖然沒有傳說中的湖神翻雲覆雨、吞雲吐霧的法力,但是科技能夠讓人們更好地管理與保護湖泊。
「你看,咱開車開艇,不就是『飛毛腿』?用無人機巡查,不就是『千裡眼』?」老劉小心地演示著手中的平板電腦。通過裡下河網格化管理平臺,利用GPS定位系統、遙感監測等手段,可以實現裡下河湖泊巡查、監控、網格化日常管理全覆蓋,動態掌握全湖區巡查管理和涉湖違法行為情況。「搞這個平臺是一箭雙鵰的事。一方面湖泊管護人員可以及時上報情況;另一方面,平臺的GPS軌跡也是考核我們工作的一項指標。」老劉的語氣嚴肅正經。
「這個蘆蕩以前就有嗎?」
「當然!我們小時候這邊就是蘆葦蕩子,那時候水很清,我們就在裡面摸魚抓蝦,一個猛子紮下去遊老遠。後來,圈圩的、養殖的太多了,湖面越來越小,水越來越差。」老劉感嘆道。
「後來呢?我看這水還是很清的嘛。」筆者隨手在船行浪花中舀起一捧水,透過湖水,能清晰看到自己的掌紋。
「退圩還湖後,好多圩子都拆掉了,圈網養殖的也都搬走了。」老劉坐在船頭指著空曠處,「那裡原來是『黑牡丹』家的養殖場,她現在到了漁業養殖示範區,鎮上另批了一塊地,把好幾個養殖戶集中到一起了。」
我難以想像之前的狀況。要是水箱水網把整片水域都佔用了,水也不暢通了,那還能叫湖嗎?退圩還湖真是一劑良方,把零散的養殖戶遷移出去,把彎彎曲曲的圩子拆掉,把寬闊的水面讓出來,這才是湖泊應該有的樣子。一垛垛蘆葦把我們圍在一個個方寸空間裡,蘆葦因仰視而變得森嚴高大。
「退圩還湖搞起來了,網格化也搞起來了,大縱湖會越來越好的!」劉勝權告訴我們,大縱湖是裡下河湖區第一個試點開展退圩還湖的湖泊。通過一系列治理,如今的大縱湖已重獲新生,水質達到Ⅲ類,部分月份可達Ⅱ類,湖泊面積由8.2平方公裡擴大到13.4平方公裡。大縱湖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景觀湖,老百姓都喜歡到這裡走一走。
隨著湖長制和裡下河湖泊網格化工作的推進,重現「半灣湖水千江月,一粒沉沙萬斛珠」的美景將不再是夢。
老劉把我們送上岸,與我們揮別,又往湖泊深處去了,陪伴著他的,是那茂盛的蘆葦和不知名的鷗鷺……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19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