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字典》收錄漢字10000餘個,而國家1988年公布《現代漢語常用字表》選收2500個常用字、1000個次常用字,總共只有3500字。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漢語的詞彙量大家很少去關注。但3500個常用字,你是不是也有點驚訝呢?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詞彙量是大家都很看重的,但究竟多少單詞量,能夠正常閱讀,3000詞彙量和5000詞彙量對閱讀的影響有多大呢?
我們都知道,非專業性的文章中,常用字出現的頻率會非常高,一個小學生,小學畢業大概2000漢語詞彙,已經能夠閱讀人民日報了。英語閱讀同樣如此。1982年,美國學者Francis和Kucera曾做過一次統計,發現4000個詞彙量能夠對應86.8%的文本詞彙覆蓋。
詞彙量和文本覆蓋率--
詞彙量 文本覆蓋率
1,000 72.0%
2,000 79.7%
3,000 84.0%
4,000 86.8%
5,000 88.7%
6,000 89.9%
15,851 97.9%
(摘自Francis, W.N. and H. Kucera. 1982. Frequency Analysis of English Uses)
從上面表格可以看出,詞彙量越高,文本覆蓋率增長的百分比越小。有學者做過類似的統計和研究,發現如果能夠很好的掌握4000左右英語基礎詞彙,就能夠進行比較順利的英語閱讀。同時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對新的單詞進行聯繫上下文的詞義猜測,促進新詞彙的學習,達成良性循環。
惠靈頓大學的Paul Nation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一個英語為母語國家的大學畢業生的詞彙量約為20000。《英漢大辭典》(附錄)說,受過良好教育的職業人士的詞彙量在24000-30000之間。想要暢快的閱讀,達到20000詞彙量。
如果你的詞彙量還沒有達到4000,什麼都別說,老老實實的背單詞吧。你說背單詞太痛苦?一個單詞背了五六遍,過後回想還是想不起來,背了忘,忘了背,效率低?這其實很正常,人的記憶是會遺忘的,不管你當時背的有多認真,如果不能及時複習,明天只能記得25%了。背單詞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多次讓單詞出現在我們眼前,增加單詞出現的次數,而不是一個單詞出現在眼前的時間。
將對記憶的管理,用到學習中來,將會是高效率的學習。只是面對大量的單詞,記憶管理成本會很高。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記憶引擎的發明者楊寧遠準備赴美國轉攻心理學博士學位。想考高分,託福和GRE高分單詞還有3000個生詞。他將單詞抄在卡片上,閉門不出一個月,每天用循環記憶法背單詞10個小時左右。前幾天效果很好,每天都有新進展,一周之後,就發現分類尋找該複習的單詞很困難。
如果複習全部舊單詞,則沒有時間學習新單詞;如果學習新單詞,則舊單詞就會繼續遺忘,但是倘若複習一部分舊的,學習一部分新的,那舊的部分中哪些是完全已經記熟而無需習,哪些又是已經開始淡忘需要立即複習的呢?做標記?標記一多也亂套。對卡片的低效管理浪費掉了不少本來就緊迫的時間。
無數出國考生都有過的背單詞的痛苦經歷,讓楊寧遠萌發了一個想法,將人腦做不好的記憶管理搬到電腦上來做。在獲得了美國紐約大學(NYU) 心理學博士、賓州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博士後,在史丹福大學語言信息研究中心和天才少年培訓中心做研究後,在學習與研究過程中,自創了記憶模型,在矽谷找到頂尖工程師來編程實現,將人機互動技術引進到教育領域的外語學習方面。
以記憶引擎為核心的紅杉樹智能英語課程,能夠跟蹤和繪製學習者的記憶圖譜,並根據大腦的記憶規律個性化的優化過程,找出來已經熟練掌握的單詞,找出需要複習的單詞,在學習者記憶的黃金節律點提醒複習,達到最佳的記憶效果,讓人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有成就感。
詞彙量的問題通過記憶引擎將背單詞變的簡單,但這並不是終點,詞彙和閱讀需要有效結合起來。詞彙學習只是閱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單純的單詞記憶不能代替閱讀學習。閱讀是識別和理解文字的過程,將文字符號和口頭語言相對應起來,把文字,語句對應文字所在的語言情景。這也是培養語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