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者用機器學習「癌症指紋」診斷腦瘤,人為誤診率12%

2021-01-10 澎湃新聞
德國學者用機器學習「癌症指紋」診斷腦瘤,人為誤診率12%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18-03-16 16:03 來源:澎湃新聞

科學家越來越熱衷於藉助人工智慧來診斷各種疾病,以此讓醫生從各種呆板機械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提高醫療效率。更重要的一點在於,AI診斷的準確率似乎也在不斷超越頂尖級的醫生。

3月15日凌晨,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的Stefan Pfister及其同事的一項最新成果在線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該團隊研發了一款特別針對腦腫瘤的診斷AI工具。

對腦腫瘤治療來說,正確診斷是提供治療前的一項基礎工作。目前已知的腫瘤有近100中類型,然而神經中樞系統的腫瘤是其中最難做到準確區分和診斷的。為解決這一難題,Pfister及其同事利用DNA甲基化數據訓練了一種機器學習方法,最終可以根據甲基化數據對腦腫瘤進行自動分類。

所謂的DNA甲基化,即在甲基化轉移酶的幫助下,活性甲基轉移至DNA鏈中特定鹼基上的化學修飾過程,也被形象地稱為給DNA「戴帽子」。

這頂「帽子」在調控基因表達、維持染色質結構、基因印記、X染色體失活以及胚胎發育等生物學過程中都會發揮重大作用。近年來也有研究表明,DNA異常甲基化和腫瘤的發生、發展、細胞癌變有著密切的聯繫,甲基化因此也被稱為癌症的「通用指紋」。

研究團隊獲取了大概2800名癌症患者的甲基化數據,他們的AI工具最終可以診斷出91種腫瘤類型。隨後,他們將這套AI工具在1104個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病例上進行了測試。這些病例此前已經被醫生人為診斷出結果,醫生當時的誤診率是12%。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診斷準確性得到提高,AI更善於客觀地診斷出一些新出現並罕見的腫瘤。這種情況下如果醫生人為診斷,往往會受已知腫瘤類型的影響,即使症狀屬於非典型。

為了讓更多人體驗這款AI診斷工具,研究團隊還創建了一個免費的在線工具,使用者上傳數據後數分鐘即得出分析。2016年12月以來,這款在線工具已經被使用超過4500次,使用者也可以選擇將數據分享出來以進一步優化系統算法。

研究團隊認為,整合甲基化『指紋』來進行腦腫瘤的自動分類,也為其他種類腫瘤提供了一種創建類似的腫瘤分類算法的思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醫療AI,腦腫瘤診斷,DNA甲基化,澎湃

相關推薦

評論(18)

相關焦點

  • 繪製癌症轉移圖譜,癌晚期的轉移與什麼相關?
    2020-12-13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陳根
  • 古人習慣按指紋 他們是怎麼辨別一個人指紋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指紋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辦理一些事情時,可以用指紋來辨別身份。但在古代科技沒有這麼發達,古代人有很多人都沒有讀過書,如果不籤字時,古人都習慣用指紋來代替,那古人是怎麼來判斷一個人的呢?
  • 後悔現在才知道:原來鼻子奇癢也是癌症徵兆!
    就在上周,他突然在辦公室暈倒了,同事將他送進醫院一檢查,居然查出腦瘤。之後醫生問他平時身體有無不適,當聽到說鼻子一直發癢時,醫生氣憤地告訴他,鼻子奇癢就是腦腫瘤的徵兆,如果能及時到醫院就診,就能更早發現腦部腫瘤的存在,治療效果也更加好。
  • 口腔細菌是食道癌的危險因素,對癌症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口腔細菌是食道癌的危險因素,對癌症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2021-01-18 15: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用「心」呵護癌症患兒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
    日前,《臨床腫瘤學雜誌》公布了加拿大學者開展的一項關於患兒母親及同胞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以引起人們對患兒家屬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 兒童癌症這一診斷所產生的影響不僅僅是針對於孩子這一個體而言的,更會對整個家庭單位產生深遠影響1,2。父母必須承擔患兒治療的所有經濟負擔和情感負擔2-5。當父母的關注點都聚焦於患兒時,其他的兄弟姐妹往往會被忽視6。
  • 不明原因的疼痛或是癌症徵兆,經常腰背痛的人,尤其要警惕這種痛
    癌痛是症的早期信號之一,大約1/4新診斷為惡性腫瘤的患者、1/3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3/4晚期腫瘤患者合併有疼痛症狀。由此可見,癌痛未必是件壞事,它可能會提示你提防癌症的發生。骨轉移是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常見原因,肺癌、乳腺癌與前列腺癌患者均容易發生骨轉移。骨轉移癌性疼痛一般都很嚴重,呈間歇性疼痛或持續性疼痛,夜間更加明顯,經常被誤診、漏診。所以對於有頑固性腰背痛的患者來說,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排除一下腫瘤的可能。尤其是一些腰部疼痛甚至全身多部位疼痛的老年人,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因為不一定就是腰肌勞損或其他老年病。
  •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為何還要按手印?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2020-11-29 12:03:32 來源: 格格讀歷史 舉報
  • 當癌症患者遇到了抑鬱症,到底該怎麼辦?
    癌症相關性抑鬱(CRD)是指由腫瘤診斷、治療及其合併症等導致患者失去個人精神常態的情緒病理反應。惡性腫瘤給患者帶來明顯的身體不適,易引起相關性精神病,其中最常見的是腫瘤相關性抑鬱、焦慮,這些心理疾病均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同時可能是導致癌症死亡率增加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有研究報告指出:臨床上癌症相關性抑鬱的發病率高達65%~78%。
  • 舌頭青紫 千萬重視 可能是癌症發生的信號
    從中醫的角度看,舌頭髮青發紫,起碼說明該人體內有瘀血或血流滯緩。而在青紫舌的人群中,癌症病人約佔54.4%,非癌症病人佔30.6%,健康人佔15%。「臨床發現,中晚期癌症病人的青紫舌遠遠多於早期病人,轉移者也多於無轉移者。癌症病人在經過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後如出現青紫舌,則說明預後較差,病情將惡化。
  • 這5種癌症,最有可能治癒!最高的5年生存率可達98%
    今年62歲的李先生不久前查出前列腺癌,身體一向健康的他面對癌症很從容,他說「生病了就治嘛,治不好就活一天算一天。」李先生以前是個記者,年輕時採訪過很多癌症患者,發現他們確診後總是哭哭啼啼的,其實這樣沒啥用,只是徒添傷悲。把自己交給醫生,持有順其自然的心態即可。經過治療,三個月後,李先生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比起剛入院時的消瘦,人也精神了不少。
  • 一文介紹機器學習中基本的數學符號
    在機器學習中,你永遠都繞不過數學符號。通常,只要有一個代數項或一個方程符號看不懂,你就完全看不懂整個過程是怎麼回事了。這種境況非常令人沮喪,尤其是對於那些正在成長中的機器學習初學者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你能了解一些基本的數學符號以及相關的小技巧,那你就在看懂機器學習方法的論文或書籍描述上前進了一大步。
  • MetDig 用Python打造天氣診斷分析利器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格苗   在國家和中國氣象局鼓勵科技創新的浪潮中,中央氣象臺成立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室,希望用技術手段解決那些困擾預報員多年的業務問題。  MetDig是用Python語言寫成的。Python何許「人」也?稱其為當下最火的計算機語言也不為過。Python由荷蘭程式設計師吉多·范羅蘇姆30年前創立,後作為開源項目吸收了成千上萬人的智慧。它易於編碼,可讀性較高,使學習者和使用者不會被語言結構所困擾,在數據科學、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流行的今天成為增長最快的主流程式語言。
  • 指紋在古代是如何運用的,最早運用指紋的是哪個朝代?
    正因為如此,指紋其實很早以前就開始被運用到案件偵查方面了,因為罪犯在犯案過程當中難免會留下一些指紋,而警官們在現場運用指紋收集器採集指紋,把這些指紋和嫌疑犯的指紋相對對比就能找出真兇,所以指紋一直被認為是確定犯罪最強有力的證據。不過在古代指紋的運用方面就狹隘了許多。雖然古時罪犯在作案現場也會留下大量的指紋,但是當時沒有先進的設備去採集這些指紋。
  • 指紋識別的方法
    由指紋識別的基本原理可知,指紋識別技術主要經過以下4個步驟:指紋圖像的獲取、指紋圖像的預處理、指紋特徵的提取和指紋特徵匹配。下面將對指紋識別技術的每個步驟做詳細論述。  (2)計算方向圖  方向圖描述了指紋圖像中每一像素點所在脊線或谷線在該點的切線方向,作為一種可直接從源灰度圖像中得到的有用信息,它的計算一直是指紋識別技術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方向圖也可以看作是原始指紋源圖像的一種變換表示方法,即用紋線上某點的方向來表示該紋線的方向。
  • 看血型就可以預測癌症?如果你是這兩種血型,那要留意了
    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研究人員注意到ABO血型與癌症可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挪威學者通過研究共3053例癌症(唇癌、舌癌、食道癌、胃癌和乳腺癌)患者,結果提示ABO血型與癌症之間並不存在明顯關聯。1964年,這一研究結果被發表於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中。然而,這一陰性結果並未澆滅研究者繼續探索兩者之間關係的熱忱。
  • 二律背反:全球化、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區塊鏈的反義詞
    當全球化遭遇挑戰,人工智慧、基因編輯、機器學習、區塊鏈成為受追捧的科技領域時,你知道它們的對立面嗎?全球化與貿易戰全球化的發展有三個重要的階段。14世紀新航路開闢,世界開始從分散走向整體。18世紀工業革命,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已形成。
  • 女子耳鳴頭暈,竟是這顆「硬」腦瘤在作祟
    聽力出現異常的時候,多數人都會認為是耳朵有問題,但其實持續的耳鳴也可能是因為長了腦瘤。陽江一名65歲的女子,就因持續耳鳴半年,被檢查出腦子裡長了一顆瘤!徐姨向來身體康健,半年前右耳經常嗡嗡作響,聽力也有下降的跡象。徐姨以為自己年紀大了,耳朵有點問題很正常,所以她也沒重視。但近兩個月來,徐姨耳鳴得越來越嚴重了。
  • 臺一農夫眼瞼長黑痣 診斷為癌症或日曬所致(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1月16日電 長在眼瞼下方的小黑痣,卻是癌症。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花蓮縣1名農夫感覺眼瞼下方的黑痣逐漸變大,醫師診斷發現竟是「基底細胞癌」,花蓮醫院眼科主任陳安平說,基底細胞癌是日曬所致,長時間在戶外工作者要特別留意。  「預防的方法,就是避免日曬!」
  • 破案用的指紋學及指紋技術應用之前世今生
    在21世紀的今天,指紋識別技術的應用已經是非常的普遍流行了,就像如今我們平常用到的手機指紋解鎖、上班考勤用指紋打卡方式、指紋門禁等等。有了指紋識別技術,大大的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是快捷、方便、靈活。指紋信息的唯一性是人身份認定的重要依據,由於它的特性帶來了商業的價值,從一開始的刑事破案應用到現在流行的科技民用。指紋所帶來的好處真的是非常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