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軫:他憑藉口舌之利,為齊國擊退楚國大軍,說服昭陽退兵

2021-01-17 丫丫講歷史

令尹是楚國的最高官職(當然楚王除外),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昭陽文能治國,武能徵戰,為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被任命為令尹。

有一年,昭陽親自掛帥,揮師北上,去攻打魏國。楚軍所到之處,魏軍紛紛敗退。楚軍一口氣奪得魏國八座城池,還斬殺了魏軍將領,大獲全勝。全軍上下鬥志昂揚,群情振奮。昭陽心想:「我軍如此強大,所向無敵,何不乘勝進軍,打到齊國去?一則可揚我楚軍的軍威,二則能擴大我楚國的疆土。」於是,便又調兵遣將,直逼齊國。

齊王聽說楚軍逼近,一面整頓兵馬,嚴陣以待,一面派陳軫去見昭陽,爭取免除這場戰爭災難陳軫單槍匹馬來到楚軍營中,只見楚軍陣列威武,兵士精神振奮。心想:要拉住正在揚蹄飛奔的駿馬,用死力是不行的;要收取滿弓待發的利箭,正面阻擋是抵不住的。只能用計謀他邊走邊想,路途中便胸有成竹了。

昭陽聽說齊使求見,便全副武裝,正襟危坐,盛氣凌人地傳令召見。而陳軫呢?只見他滿面春風,一陣快步走到昭陽跟前,盛情恭賀昭陽,說:「將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魏軍望風而逃,齊王聞訊而震驚。將軍神勇果真名不虛傳啦!」昭陽一聽這話,別提心裡有多高興了,口裡應酬著:「哪裡,哪裡!你過獎了。」臉上也自然地放鬆了些,不再繃得那麼緊了。這就使得本來嚴肅緊張的氣氛舒緩了許多。

陳軫便隨意地問昭陽:「請問將軍,將軍功高如此,按照楚國的規矩,打敗了敵軍,斬殺了敵軍將領,並獲得大量城池,應該賞賜什麼樣的官職,封什麼樣的爵位呢?」昭陽不明其意,隨口答道:「功勞大的賞賜上柱國(最高軍事長官)的官職,封給上執珪(最高爵位名)爵位。」陳軫又問:「還有比這更尊貴的官職和爵位嗎?」「那就只有令尹了。」昭陽說「啊,是這樣。陳軫點了點頭。然後轉過話題,說:「不知將軍聽說過沒有。據說你們楚國有個人在進行祭祀祖先的祭祀後,把一壺酒賞給他身邊的僕人喝。

幾個僕人拿著這壺酒卻犯愁了,幾個都喝嘛,一個還喝不到一口;給一個人喝嘛,又無法決定該給誰喝。怎麼辦呢?其中有人提議:我們都來畫一條蛇,就在這地上畫,誰先畫好,誰就喝酒。其他人也都贊成。於是一聲令下,大家都趕緊蹲在地上畫起來。其中有一個人最先畫好,他便拿起酒壺,一看其他人都還沒畫好,他很得意地想我還有時間給蛇添上腳。便左手執壺,右手去畫蛇腳。

這蛇腳還沒添完,另一個畫成了,一把奪過他手中的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的,你給它添上腳,那它還是蛇嗎?』說完,一仰脖子喝了這壺酒。那個畫蛇添足的人,眼巴巴地看著他哭笑不得,丟掉了本來已經到口的酒。」說到這裡,陳軫停了下來。昭陽全無戒備,附和著說:「是呀!這真是多此一舉,弄巧成拙。」陳軫見時機已到,馬上接著說:「由此我想到了將軍您啦!您現在貴為楚國令尹,官位爵位無以復加。

而今又破魏軍,斬魏將,連得魏國城池,威震天下,聲名也無以復加。而您現在卻還準備進攻齊國,這並不是楚王當初的本意呀!您這不也是畫蛇添足嗎?楚王還會給您更高的封賞嗎?不僅不會,相反他還會以為您好大喜功,別有野心!即使佔得齊國一些城池,離楚國這麼遠,又怎能保得住呢?楚王不會認為這是勞民傷財嗎?到那時您這功臣將變成罪臣,官爵就會歸屬他人,甚至還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請將軍三思。」

昭陽一聽,如夢驚醒。忙下令班師回朝。

相關焦點

  • 為何戰國時期,楚國不單獨設置「相位」?
    縱觀看戰國時期的將相制是當時普遍存在的制度和政治慣例,一般說來,可將戰國之相分為三類:一是作為君主統治工具的布衣知縣;二是作為舊傳統舊制度遺存的貴族之相;三是銜負外交使命的特殊之相;顯然在七國之內,均有著適應本國實際政治情況的「設相」標準,於此同時,還跟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有很強的關係,如秦、楚、齊國等。
  • 楚頃襄王的一生:從昏聵誤國到挽救社稷,為楚國續命40年!
    秦無法達成挾持楚懷王輕鬆拿到楚國領地的夙願,無奈下只能一直囚禁楚懷王。楚懷王被扣留期間,楚人立太子為王,是為楚頃襄王。就本文所要說得楚頃襄王來說,同樣是一位經歷跌宕起伏的君主。一方面,就楚頃襄王的即位來說,顯然屬於比較特殊的情況了,類似於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等人擁立明代宗朱祁鈺。另一方面,楚頃襄王在位期間,楚國的國力持續下滑,更是被秦國大軍攻破了都城。
  • 楚懷王魂喪異鄉,無明君,無賢相,無良將的三無楚國,能撐多久?
    無明君,無賢相,無良將,三無的楚國,儘管地大物博,也不過是秦國視線裡等待宰殺的肥羊了。從楚懷王對張儀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昏聵糊塗簡直匪夷所思。這個楚懷王可說是戰國諸侯中最昏庸的君王,滿腦袋漿糊,專門寵信奸臣,疏遠忠臣。對陳軫、屈原這樣的經國之才、忠貞之士毫無感覺,對靳尚、鄭袖這些奸臣妖姬寵信有加。
  • 《大秦帝國之崛起》劇情分集介紹
    昭襄王在宣太后、縱橫家範醀、「戰神」白起協助下嬴稷採用「力交利交」「遠交近攻」之國策,率領秦國子民先後滅義渠,修長城,重創齊國,攻陷楚國都城,迫魏韓兩國俯首稱臣並以極其慘烈戰役。長平之戰毀滅性地打擊了當時剩下唯一大敵趙國,最後更一舉消滅西周收納九鼎!自此秦國雄傲中原無人能及,八十六年後嬴政統一中國之霸業也由此已經拉開序幕。
  • 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後,第一個「吃螃蟹」的楚國僭越稱「王」
    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等諸侯爭霸,而周王室的權威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下降。其中,就楚國這一強國來說,更是僭越稱王,以此和周王室分庭抗禮、平起平坐。和楚國相對應的是,齊國、晉國、鄭國、秦國、魯國等諸侯國在春秋時期則沒有僭越稱王,而是繼續使用侯爵、伯爵等周王室分封的爵位。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楚國為什麼會是第一個稱王?
  • 五國伐齊後,齊國和燕國兩敗俱傷,真正的贏家到底是誰?
    首先,就燕國來說,公元284年,樂毅就率領燕國大軍攻佔了齊國70多座城池。但是,到了公元前279年,燕軍依然沒能徹底消滅齊國。基於此,在筆者看來,五國伐齊後,齊國和燕國可謂兩敗俱傷,尤其是燕國,只不過是報了齊國滅燕之仇,實際上並沒有獲得什麼好處。
  • 酈食其靠口才為劉邦拿下70座城池,結果被煮成肉湯!是韓信害的?
    在李白的詩中,酈食其的形象性格很鮮明,高陽酒徒,性情孤傲,初見劉邦便是一通雄辯,此後更是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為劉邦拿下了齊國七十二座城池,著實有天下第一說客的風採。依在下看,李白之所以為酈食其作詩,乃是因為其人身上所散發出來的豪放氣息正符合李白的口味,而不是李白將他塑造成了一個豪放說客。
  • 魏欲滅韓,齊國相助,孫臏一招扭轉乾坤
    公元前341年,魏國出兵伐韓,韓不敵,立馬派使臣前去齊國請求援兵。齊威王召集群臣商議,相國鄒忌認為讓他們自相殘殺,而後帶來的兩敗俱傷對齊國是有利的。因此,他向齊威王表示不能出兵相助。田忌持相反的態度。他認為韓國被魏所滅亡後,齊國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應該立刻出兵去幫助。
  • 何謂口舌之利,秦國的兵比不上張儀的嘴
    那個時候有許多到處遊說的政客們,他們為這些國家提出應對秦國的辦法就是採用合縱的方式,也就是讓其餘幾個國家團結起來一起對抗秦國。而張儀就是這些諸多政客中最有名的。張儀作為政客最重要的就是憑藉自己的嘴巴吃飯,在他看來只要是有一張嘴就可以活下去,所以他不會有絕對固定的主張,能夠賞識他的才華並且給他功名的國君就能讓他為其出謀劃策,提出對其最有利的主張。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即便在戰國時期,田齊取代了姜齊,齊國仍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論國力,齊國可排在戰國七雄之首,魏國也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魏國被齊國擊敗,國力衰弱,走向衰落。齊愍王在位期間,齊國四面楚歌,不但聯合秦國、韓國、魏國,在垂沙之戰中打敗了楚國,還聯合魏國、韓國,共同攻破了被秦國視為天險的函谷關,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第一次攻破函谷關,這場戰爭也是齊人領導、齊將匡章創設的。
  • 盤點楚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六次政變——成王敗寇!
    楚國八百年歷史一、楚蚡冒(諡號為楚厲王)死後,他的弟弟熊通發動政變,殺死楚厲王的兒子,自立為國君,是為楚武王。楚武王是西周時期第一個稱王的諸侯,開諸侯僭越稱王之先河,當時周王室衰微,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先是長子即位,為楚康王,楚康王死後,其子熊員繼位是為楚郟敖,其叔父公子圍(老二)便是令尹,主持楚國政事。這個老二在出使鄭國時,行至楚國邊境,宮廷眼線來報新主染恙,他以為是天降良機,即刻返回宮廷,以探看新主為名發動政變,用束冠的長纓將楚郟敖勒死,並殺死年幼的王子熊慕、熊平夏而自立,史稱楚靈王。這個楚靈王有個愛好就是喜歡腰小的宮女,於是留下了「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
  • 在虎狼環伺之地,談義是一件很扯的事
    晉國的郄克因為在出訪齊國時受到奚落,竟然聯合魯、曹、衛等國聯合伐齊,這就是著名的鞌(鞍,今濟南長清)之戰的起因,小題大做,公報私仇,把情緒上的憤怒轉化為戰場上的爭奪,這樣的舉動在千年之後也覺得他做得太過分。一將功成萬骨枯,各國之間血流成河,兵戈相見,竟然是為了滿足一己私利。這樣的戰爭即使取勝,也難以取得道義上的支持與稱讚。
  • 清風廉影丨不利之利,方為大利
    有知不利之利者,則可與言理矣!」意思是說,君子謀划行動時考慮的是道義,小人謀划行動時謀求的是利益,結果反而不利。在這段關於義利關係的論述中,作者主張義先於利,凡事不應以財富、利益為出發點,而應該以道義、仁義為著眼點。《呂氏春秋·異寶》記載,孫叔敖臨終前曾告誡他兒子:「楚王多次想給我封賞,我都沒有接受。我死後,楚王定會封賞你。
  •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楚國和秦國最初的地位,有多低下?
    說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國,一定離不開楚國和秦國,這兩位一個是南方的霸主,一個是西方的霸主。春秋初期的楚國,問鼎中原,令中原各國膽寒,不得不聯合起來,以齊國為首共同伐楚。然而伐楚的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僅僅是楚國稍微低了下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卻沒有一點損失。楚國依舊是那個楚國,令中原各國寢食難安的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