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孤獨
寧舟浩 圖/文(媒體轉載須經騰訊網及作者授權)
試想一下,如果你老了你會最怕什麼?
我的答案是孤獨。在孤獨中忍受病痛的折磨直至孤獨的死去無疑是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
老李今年七十歲,已經在老年公寓住了整兩年。他最盼望的就是月底,因為到時孩子們會來這裡交費並看望他。老李理解孩子們工作太忙沒法在家裡照顧他,但他最大的心願還是住在家裡,能天天見到孩子們……
養老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必將面對的問題。今天,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家庭結構由傳統的幾代同堂的大家庭轉變為現代的父母加子女結構的小家庭。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大部分家庭將逐步演變為「124」結構,也就是一對夫妻,兩個家庭、四位老人.這種家庭結構意味著我們將面對更加嚴峻的養老問題。
含飴弄孫、安享天倫幾乎是所有老人晚年的理想生活。然而,隨著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和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一對城市中年夫妻必須同時面對撫養子女,贍養老人,應對激烈社會競爭的局面。時間和精力便成了一種稀缺資源。越來越多的家庭被迫放棄了傳統的家庭養老轉而尋求一種新的養老方式。各種各樣的社會養老機構應運而生,伴隨著高低不等的收費,入住的老人衣食無憂。當我們自以為老人可以安享晚年時,我們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他們不僅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他們同樣有自己的心理需要。
老年人的生活大都只要求最基本的生活和醫療條件,決大多數社會化養老機構均能予以滿足;然而在心理需求方面這些機構就顯得有些無能為力。現代社會中家庭對老人贍養方面的經濟職能已漸漸被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所替代。老人逐漸從家庭生產者變為依賴者,從家庭庇護者、給予者、承擔者逐漸成為家庭物質地位上的弱者。多數老人在退休之後面臨著無事可幹、喪偶、喪友、行動不便、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得不到以往的重視和尊敬等局面,容易導致心理變異。產生諸如情緒低落不穩、焦躁不安、孤僻、抑鬱等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會產生老年精神障礙、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由此而帶來的老人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痛苦對家庭、社會及本人均是相當嚴重的問題,而且這並不是簡單的用金錢可以解決的。老人的孤獨感並不是依靠昂貴的娛樂和健身設施所能排解。現代化社會賦予老年人更多生活方式的選擇。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雖然可以在制度上、經濟上或設施上滿足老年人的部分需要,但卻難以取代老年人與家庭成員的親情聯繫。子女和家人的關心照顧,是幫助老年人擺脫孤獨感、失落感,以積極的姿態度過人生晚年的最好方式之一。家庭是老年人心理寄託、享受天倫之樂的主要場所,因而家人的關懷也就構成了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條件。家人的關心照料和這種關心照料所含的濃濃親情,是社會保障制度難以替代的。家庭成員在生活上的互相關心、精神上的互相安慰,也不會因社會養老制度的建立而過時。
在拍攝過程中,我經常會問我周圍的老人 「你感到寂寞嗎?」,他們大多數會機械地回答「已經習慣了」;就連很多孝順的子女也很少能意識乃至顧及到年邁父母的精神問題,在很多人的心中,孝順似乎只是衣食飽暖方面的事情。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老年人在相對優越的物質條件掩蓋下的是他們孤獨寂寞的精神生活。在拍攝這組照片的過程中令我感到難過的不是鏡頭前的老人一個個離開這個世界,而是很多老人早已習慣了孤獨寂寞的生活,並將在孤獨和寂寞中結束生命歷程。有時我甚至會覺得死亡對他們是一種不錯的解脫。
簡單意義上的養老是"給生命以時間",而讓老人從更高層次上實現精神慰藉則是"給時間以生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位老人都是一個英雄。在歷經了青春的流逝、悲歡離合、社會變革、動亂乃至戰爭之後,他們依然搏動著的脈搏不啻為一種生命的終極勝利。
背景資料:
世界上將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大於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的7%的國家稱為老年型國家。中國1999年就成為老年型的國家,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在歐美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才完成的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轉變,中國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2000年已達到1.3億,佔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20%,相當於英國、法國、瑞典、挪威4國(全國)人口的總和,80歲以上高齡老人已高達1100萬,並以年均5%的速度遞增。到本世紀中葉,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4億,約佔亞洲老年人口總數的36%,佔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22.3%。
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經成為"老齡化城市",是我國的第一個"老齡化城市"。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每3戶家庭中就有一戶有60歲以上的老年人。隨後,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山東、廣東、遼寧、廣西和四川等省市相繼進入老年型。而地處邊遠的青海、西藏等欠發達省區則到2010-2020年前後也即將跨入老齡化社會的行列。
(完)
>>觀看更多紀實圖片故事,請點擊【騰訊網《活著》欄目匯總頁】
>>《活著》官方微博(@huozhestory)
>>《活著》投稿郵箱:ppqq_huozh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