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取生活的浪花
——讀韓國強散文集
《過歲月的河流》
《過歲月的河流》是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正陽籍作家韓國強的散文集。看著封皮上赫然入目的四瀆之一--淮河靜靜地流向遠方,欲語還休地訴說著歲月的沉澱。就覺得這是一個有故事、有內涵、有閱歷的人。喝著淮河水長大的韓國強,對正陽大地的感情是深厚的。因著對故鄉父老鄉親、一草一木的眷戀,他才厚積薄發,寫出如此厚重的作品。
《蹚過歲月的河流》共有六個板塊:走進自然、鄉音鄉愁、親情依舊、偶得散記、社會萬象、歷史深處。65篇作品洋洋灑灑,用一隻如椽大筆盡情潑墨,可以說韓國強的作品每篇都是精品。小品演員潘長江說過:濃縮的都是精品。韓國強的文集是從他近30年的200餘篇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甄選出來的,說他的文集是精品,一點都不為過。
我用了一天一夜時間讀了《過歲月的河流》。讀罷是有許多感慨和看法的。近幾年我閱讀了太多的散文,大部分是粗糙和粗獷的,很少有感情細膩的。韓國強的作品就有不一樣的感覺,其感情細膩真摯,即使鋼鐵男子漢也有繞指柔。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來他愛觀察、愛生活、善思考,是一個有獨到見解的人。
首先,作者是博學睿智的。這從他的作品中可知端倪,他把歷史典故能夠運斤成風。比如歷史深處篇中的《「梁上君子」與陳寔》中「梁上君子」的來歷;《齊桓公的中原之戰》中「風馬牛不相及」的來歷,春秋時期江國就是如今的正陽等;《蔡州之戰》中唐朝的蔡州,喜讀歷史的我一直認為是今天的上蔡,讀罷《蔡州之戰》才知道是今天的汝南;還有《崎嶇人生話範滂》中的「黨錮之亂」「不祭皋陶」「攬轡澄清」……這一系列歷史掌故我聞所未聞,不得不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汗顏。同時也被韓國強的博學所折服,《左傳》《漢書》《後漢書》《唐書》《後唐書》《宋史》……被他運用得如此熟練。我想:讀這些枯燥的歷史書籍的時候,韓國強是耐得住寂寞的。王國維在他的讀書三境界中寫道: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讀書很辛苦,而韓國強卻是幸福的。若非他的博聞強記,怎能把玩文字於股掌中?「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說他睿智,是說他在寫這些散文的時候,把形散而神不散運用得爐火純青。不論是歷史散文,還是遊記散文、親情散文、鄉愁系列、人生感悟等等,以他睿智敏銳的觀察力,總能發現些與眾不同的東西。他的散文千變萬化,不離其宗。比如走進自然篇裡的《竹林聽雪》《梅雪別樣情》《有雪的日子》,三篇與雪有關的散文,他分別從自然、愛情、親情去描寫、感悟,優美的語句揚手接飛,是散文也是詩,讀了有意猶未盡之感。三篇與雪有關的文章各有千秋,讀起來篇篇新穎,語言中帶著靈秀。特別是《梅雪別樣情》中,作者大膽敞開想像的翅膀,把梅和雪寫成三生三世的戀人,成就「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戀。每一場雪在他眼裡都是移動的風景,每一場雪都有一個美好的故事。
其次,《過歲月的河流》這部作品中,我認為鄉音鄉愁和親情依舊是本書當中最精彩的部分。詩人艾青說過:「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個作家是離不開他自身的生長環境的,可見作者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正陽大地是如此熱愛。一系列作品都是他熟知的地方、風景,如《正陽護城河》《「移動」的水塔》《有風有雲有黃昏》《蘆葦花兒飄》《留得殘荷聽雨聲》……言為心聲,這些都是對正陽大地深情厚愛的自然流露。假如不是對家鄉如此厚愛,斷然寫不出優秀的作品。《留得殘荷聽雨聲》中我最喜歡他這幾句人生感悟「其實對於喜歡文字的我們來說,蘸著自己精神的膏血,寫下自己每天鐵馬冰河的悲壯和豪邁,記下兒女成長的印記、親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這豈不是和殘荷有異曲同工之妙?每個兒女身上都留著我們的影子,難道不是我們生命的延續?這種傳宗接代也是生生不息的呀!天人合一的生存之道不可抗拒,還有什麼可悲的……」這幾句話,和原火箭軍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徐劍的鐵血豪邁竟然有些相似!既不為自己一天天老去悲觀失望,也不為親人的離去悲痛欲絕。
親情依舊篇目中,他並沒有說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有多慈愛。在《半塊月餅》中我分明看到這樣一個父親「父親順著犁溝,弓著腰,用鞭杆撬開剛犁過的大塊泥土,臉頰上汗珠直淌。就這樣,一遍、兩遍……剛犁過的一塊三畝多的地被父親踏了個遍。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地頭北邊,父親終於找到了用黃皮紙包裹著的那半塊月餅,他臉上洋溢的笑像一朵花兒那樣。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外面的紙,用沾滿泥土的手把半塊月餅遞給我。我知道,這是父親沒捨得吃,專門給我———他最疼愛的小兒子留的……」這樣普通到白開水樣的描寫,把親情描寫到了極致,讀後竟然潸然淚下。散文家王劍冰老師說:「你們要用開水煮白菜的功夫去寫散文,這水是用老母雞、扇貝等,慢慢熬煮成的……」大概韓國強這樣普通的描寫,就是王劍冰老師口中的「開水煮白菜」的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修煉成的。像這樣的白描手法,在《過歲月的河流》中,隨處可見。
最後,不得不說韓國強作為新聞工作者,他的文學作品是嚴謹的、充滿正能量的,有胸懷天下的「文以載道」精神。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他在《辛夷花開正當時》中寫道:這不正是我尋度的東西嗎?世界各國的「心意花」都開了,世界大同的日子近了,世界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為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奮鬥著,疫情結束還會遠嗎……他的一系列抗疫作品,出手快,充分反映出舉國上下,眾志成城的決心。這是一個時代的履屐,值得每一個人懷念。
六十多篇作品,僅僅是韓國強這些年過歲月的河流, 擷取生活浪花點點的一部分,「一滴甘露灑人間,心似雪蓮花自開」。作為他愛祖國、愛家鄉、愛生活、愛親人、愛讀書、善思考的一部分記憶和感悟。不論從生活上,還是從工作上,作者樂觀、曠達,自信陽光,他細膩的描寫手法,都有可取之處。讀有字的書,悟無字的理;書只會越讀越多,路也會越走越長;人生感悟也越來越有深度和厚度。這在他讀書感悟《慢行中發現生活的美好》和《心有留餘天地寬》中,都有記載。慢慢地生活,慢慢地感悟;生活中、工作中、說話有留餘,自然天寬地闊。
書最能滿足人們的,就是使讀者真正找到一個跟作者心靈對話的機會。無疑,《過歲月的河流》就是這樣的一部書,在和作者對話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人生是可以不受限制的,從而為自己打開另一扇窗,看到另外的一個世界。站在歲月的頂峰,看到的是陽光嫵媚。(清夜無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