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隨著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崛起,我們逐漸不再費功夫去記東西。畢竟,我們想找的東西只需一個點擊而已。但是,用進廢退,這會不會造成我們記憶力的退化呢?Scott Taylor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原文發表在其個人博客上:標題是:Are we losing our ability to remember?
劃重點:
我們的記憶由 1)感覺登記 2)工作記憶 3)長時記憶組成
工作記憶容量有限
記住東西靠間隔重複
網際網路和計算機是我們的第二大腦
網際網路,以及在更廣泛存在的計算機,會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我們的記憶和大腦機制?在本文中,我將探討了記憶的基本功能,以及如何利用一些app幫助我們開發第二個大腦。
我們記憶的能力是不是正在消失?
幾天前,我遭遇了一點危機,我擔心自己的記憶力出問題了。一定是出了什麼問題了!我愈發注意到自己沒法回憶起一些瑣碎的事情。比方說, Zoom會議上誰講過什麼話,或者我幾個月前讀過的書裡面寫了什麼東西。這當然是不正常了,不是嗎?
在給醫生大電話之前,我做了任何一位體面的抑鬱症患者都會做的事情,我開始上Google搜索。點擊了幾頁搜索結果後,我感覺好些了。這種情況很正常。短時(或者工作)記憶的效率很低,我要記住的東西除非重複記憶好幾次,否則很可能就會忘掉。所以,這不是快要三十歲會遇到的副作用。舒了一口氣。
我們的記憶系統就是這麼設計的。這是「功能,而不是bug」。
我們的記憶不是由一個或者兩個組件,而是由三部分組成的:1)感覺登記,2)工作記憶以及3)長時記憶。
當我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事情時,或者我想要回憶起法語的一些基本單詞時,我利用的是大腦當中跟長時記憶有關的部分。但是,當我想記住一些想法,設法想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好讓我可以理解一個概念或解決某個問題時,我在使用的是自己的工作記憶。
避免了一場健康危機之後,我開始思考起技術及其對大腦和記憶機能的(證明或負面)影響來。我所需的知識唾手可得,再加上記筆記應用和智慧型手機如今已成為我們身體的延伸之後,我現在是變懶了呢?還是變得更加高效了?還是兩者的結合?就像我們對戰鬥還是逃跑反應過度活躍一樣,跟我們的祖先相比,我們的大腦是不是已經沒有機會去適應或追趕上這種變化了呢?
我們「記不住」東西是因為我們的工作記憶所能容納的東西有限。研究人員曾經認為工作記憶可以容納大約七樣東西/組塊,但是現在大家普遍認為工作記憶只能容納大概四組塊的信息。
如果你跟我一樣的話,在你有機會寫下來之前必須自己重複一遍才能記住東西。只隨意要複述,是為了避免自然的消散過程不會導致記憶消失。為了集中注意力記住東西,你需要閉上眼睛防止其他事情入侵佔據工作記憶的有限位置,這種事情你一定沒少遭遇吧?
我認為我們需要儘快把東西從我們的工作記憶裡面卸載下來。
在歷史上,在計算機出現之前,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的目標是把工作記憶的東西移至長時內存。如果遷移失敗,基本上就意味著你已經向那段記憶揮手告別了。
把記憶從「工作」區轉移到「長時」區需要時間和練習。
不管怎樣,你記得的東西會消失得很快。所謂的「遺忘曲線」,是指你在學習之初的24小時內是遺忘得最快的。究竟會忘掉多少會因人而異,但是除非你回顧相應材料,否則其中很多都會忘掉。而你在第一天之後還記得的東西,很有可能在你三十歲的時候依然記得。
為了提高留存率,往往要採用間隔重複。這種技巧就是通過不斷複習所學內容並逐步增加兩次複習間的時間間隔來提升效率。比方說,每隔幾天就重複一個新學的單詞或者某種問題解決技巧。
好消息是,我們的長時記憶地方很大,可以容納好幾十億「人」進駐。實際上,多到可以互相掩埋在一起。除非你練習並至少重複幾次,否則可能就很難找到你想要的信息。這使得大腦突觸聯繫形成並強化為持久的結構。
長時記憶很重要,因為這是你存放所學知識當中經常會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技巧的地方。
在長時記憶裡面打牢建基礎還可以讓工作記憶變得更加有效,並能夠將來自更廣泛、更抽象的領域的點連接起來,賦予我們思考的「豐富性」與「關聯訪問」。
豐富性這種理論是指,我們看似已經遺忘的所有事物,其實仍然存在於大腦的某個角落,並且會增加我們思維的深度。聯想訪問意味著可以通過語義或感性聯想用多種不同方式訪問你的思想-——相關的詞、類別名稱、氣味、一首老歌,或者一張照片,甚至看似隨機引發意識的神經放電都可以觸發記憶。
不過,當然了,現在我們已經不必費盡心思去做把東西提交到我們的長時記憶所需的一切工作了。我們現在手頭有設備和網際網路,它們可以替我們記住東西。
回想起我當初用iPad和筆記本電腦寫日記,以及用類似Obsidian之類的專注於「網絡化思維」的應用時,去假設一下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大腦產生的基本化學反應或反饋迴路是很有趣的。
對我來說,這會讓我把大腦裡面發生的大部分事情轉移到外部實體上,從而幫助我減輕了認知負擔。在當今這個時代,這種回想記憶(recall memory)已經變得不再必要。相比之下,認知記憶(也就是判斷目前看到的東西、地方或者事件之前是否遇見到或經歷過的能力)更為重要。
研究表明,網際網路充當著將我們的記憶外化的作用。一項研究指出:「當人預期將來能夠獲取到信息時,他們對信息本身能回憶起來的機率就會降低。」
如果你知道自己「知道」某件事,並且知道如何去檢索(謝謝你Google)的話,那它的功能跟填滿了大量長時記憶的大腦的功能差不多是一樣的。新的「網絡化思維」應用會讓我們以跟儲藏豐富的記憶幾乎相同的方式,在保存起來的各種知識之間建立起有趣的聯繫。
因此,我不會想我在本文開頭所提到那樣,說我們正在失去記憶的能力了。我認為,在將東西從我們的工作記憶搬到長時記憶這件事情上,我們大家(包括我在內)做得還不夠。
我們對回想記憶的依賴的減輕以及注意力廣度的不斷減小,也許未必就想我擔心那樣是一場災難。
我認為,網際網路以及聚焦於網絡化思維的應用確實可以為我們提供輔助。它們的確充當了第二大腦的作用。我認為這會讓我們變得更有效率。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