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是十二生肖對應的甲骨文,狗年當然要說狗,因此,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和「狗」字有關的故事。
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早在四五千年前馬廠時期的彩陶上就繪有這樣狗的圖案:
古時,狗是幫助人們狩獵的動物,所以人們對於狗的主要認知便是狩獵,比如說埋伏的「伏」,突擊的「擊」,這些和狩獵相關的漢字都是和狗有關,因此我們可以說狗是十二生肖裡的獵手。關於狗這個動物的字,我們常用的是「狗」字,另還有一個「犬」字,我們用得比較少。在最早的時候,甲骨文裡是沒有「狗」這個字的,但是有「犬」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犬」字的演化,以及後來「狗」字是如何誕生的。
後來的甲骨文中「犬」字變得線條簡潔,造型更加生動,突出了「犬」的卷尾特徵(細心的你對照一下文章開頭的十二生肖甲骨文對照表,有沒有發現甲骨文「狗」字和甲骨文「豬」的形態很像呢),以下是甲骨文「犬」出現的兩種寫法:
以下是金文「犬」的四種寫法,顯示的是狗的側面的樣子,造型猶如「犬」的投影畫,再次印證了「書畫同源」的理論:




金文中的「犬」,仍然保留了狗長尾巴彎曲的特點。犬鼎上的形象更接近於畫,所以許慎《說文解字》當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話:「視犬之字如畫狗也」。而「狗」這個字真正的起源要追溯到從山西侯馬出土的書寫在玉石上的侯馬盟書裡。

從侯馬盟書裡這個「狗」字的形體來看,以「犬」作形符,以「句(勾)」作聲符(「句」是「勾」的本字)。但在這裡「句」字只表發聲,組成「從犬,句聲」的「狗」。
那麼,既然有「犬」這個字來代表狗,為什麼還要造一個「狗」字呢?
在狗這個字裡,「句」不僅有「gou」這樣的聲符含義,還表示動物的幼崽,比如讀音接近「句」的馬駒的「駒」,羊羔的「羔」,以及老虎、熊的幼崽「豿(gou)」。所以,狗和犬的區別就在於狗是小狗,犬是大狗。當然,後來「狗」既能代表大狗,也能代表小狗,人們使用越來越多,「犬」就用得少了。
小篆的寫法進一步線條化,已經失去狗的形象:
大篆「狗」寫作:
隸書和楷書的「狗」字承襲篆體,逐漸演變成今天的「狗」字。


人類對狗的感情很複雜。在民間故事裡有很多關於狗忠誠不渝的讚美:「狗不嫌家貧」、「馬有還僵之義,狗有溼草之恩」、「義犬救主」、「牧羊犬三千裡尋主」、「默默無聞一生忠,起早貪晚耳目聰;食簡舍陋心無怨,保家護院顯神通」等等。但從另一面來說,人們又覺得狗搖尾乞憐有奴性的一面,「狗仗人勢」、「喪門犬」、「狼心狗肺」、「狗東西」、「狗改不了吃屎」等等,無一不表現人們對狗又愛又厭。但無論如何,狗從遠古時期便一直如朋友般陪伴在人類身邊,就這一點,就值得我們珍視、愛惜。
編輯 | 青眸
參考 |《漢字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