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兩湖分闈:十八年堅持換來湖南人文鼎盛

2021-01-09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

兩湖分闈是湖南人才強省的戰略性的一環,為人才脫穎而出提供了一個公平的平臺,為湖南的人文教育奠定了一個好的機制。18年的堅持,換來了湖南此後兩百年人才輩出的局面,徹底改寫了湖南在全國的地位——

雍正元年(1723年),新皇帝雍正即位。這一年發生的兩件事,對於湖南來說影響深遠。

第一件事是雍正即位的正月,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以內閣學士魏廷錚任湖南巡撫。偏沅巡撫?很多人沒聽說過。其實偏沅巡撫的歷史比湖南巡撫的歷史要久得多。是偏橋和沅州兩地的合稱。偏橋,即今貴州省施秉縣城關。自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1599) 朝廷派僉都御史江鐸在沅州 (今芷江)始設偏沅巡撫,以鎮壓苗民起事。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復設偏沅巡撫。其後或置或罷,到明思宗崇禎二年(1629),定設偏沅巡撫,駐沅州。

雖然湖南湖北分治早在康熙三年三月十二日即已實行,但當時湖南並不叫湖南,而與湖北合在一起稱湖廣行省,南北分治後,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嶽州7府,郴州、靖州2州歸偏沅巡撫管轄。閏六月十一日偏沅巡撫自沅州移駐長沙。雍正這一改名,湖南才正式有了獨立的省名。

第二件事是半年後,即七月二十四日(丙午),雍正諭旨禮部,決定實行南北分闈。以往湖南士子須赴湖北鄉試,必經由洞庭湖,湖水浩瀚無涯,波濤不測,六七月間風浪尤險,常有覆溺之患,以致士子畏避險遠,裹足不前。故在湖南地方建立試院,每科另簡考官,使士子就近考試,自第二年起,二月為鄉試之期。若當年二月之前能預備場屋,則明春即分湖北、湖南兩闈考試。預備不及,則於下科舉行。至於湖廣通省取中原有定額,今既分兩闈,其取中之數應如何分別之處,著湖南、湖北巡撫公議,湖廣總督從公酌定具奏。

這第二件事的意義更為重大,遙想當年,湖南人聽到京城來的這個消息,一定是歡欣鼓舞。這意味著,至此為止湖南人歷時18年的努力終於圓夢:湖南人考舉人再也不用去武昌了。湖南的科舉歷史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1 湖南人文鼎盛,兩湖分闈居首功

闈是科舉時代對考場、試院的通稱。南北分闈,顧名思義就是指湖南湖北兩省分開考試。

分闈之前,湖南地區的士子在本省可以考秀才,考中秀才後想要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獲得更高一級的舉人資格,必須前往湖廣行省總督所在地武昌參加鄉試。這對於湖南地區的考生極為不便,因八百裡洞庭的阻隔,考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要花費在赴考途中,甚至不少人就葬身於洞庭湖的波濤之中。

同樣,分闈之前,湖廣行省的科舉錄取名額是不分南北的,這對於廣大的湖南地區考生當然極為不利,相當於一個不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同等對待。因此歷年來湖南學子考上舉人的數量不及湖北學子的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這反過來又影響到湖南風氣閉塞,人才寥落。時人稱:「雖有湖南、湖北之分,似猶未自為一省。」

面對這種不公平,湖南士人進行過長期的艱苦努力,獲得了歷任巡撫的支持。康熙四十四年(1705)十月,偏沅巡撫趙申喬呈請均分湖廣行省鄉試南北名額。但這只是提出分名額,還不是真正的分闈。

康熙四十二年(1703)潘宗洛任湖廣提督學政,四十八年任偏沅巡撫,他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上了一道《題請長沙分闈鄉試疏》,正式提出湖廣「南北分闈」。此後,康熙五十二年(1713)和五十四年(1715)先後兩次任偏沅巡撫的李發甲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又上《請分議湖南分闈疏》。康熙五十九年(1720),督學湖廣的光祿卿呂謙恆「趁熱打鐵」再次呈請分闈。雍正元年(1723),御史呂謙恆又提出「分設棘闈」。

前後歷時18年,四位巡撫、學官前後相繼,始終不渝,終於獲得剛即位的雍正首肯。趙申喬、潘宗洛、李發甲、呂謙恆等四人值得後世湖南人銘記。因此,光緒四年(1878),湖南增修貢院,並專門修建五賢祠,祭祀趙申喬、潘宗洛、李發甲、呂謙恆、宋致五位有功於分闈者。光緒八年(1882)五賢祠修竣,著名學者、湘軍元老、晚清外交家郭嵩燾作《五賢祠碑記》紀之:「非有以表章而崇祀之,則又烏知百餘年科名之盛,人才之奮起,所以成就之若是之艱難也。」郭嵩燾認為,近代湖南人文鼎盛,兩湖分闈應居首功。

2 民間發起,官場接力

其實,最早發動提議南北分闈的是湖南民間,以郴州人郭遠為代表。郭遠(1659-1714),字來倩,號青來。汝城縣人。康熙五十年(1711)中舉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向湖南當局上《呈請南北分闈文》: 蓋湖南隔阻洞庭,洞庭之波八百餘裡。南士赴武昌鄉試,有遠至二三千裡不等者。偏舟一葉,常以六月間起程,而長途遷延,加以大湖風阻,或相守至十日、半月不能移舟,比至省城,試期已過。每科多有,而今年不及試期者尤甚。如郴州生員楊遂等二十五人,於八月初八日抵省,雖蒙北藩憲寬政,俱準入場,其餘初九早始到,如長沙屬生員尹有孚等四十二人,衡州屬生員趙居敬等九十三人,常德屬生員唐待徵等三十一人,寶慶屬生員劉應奎等七十八人,永州屬生員唐若愚等八十七人,郴州屬生員朱大澍等九十六人,皆以棄舟奔趕,不及場期者,合計尚得四百二十七人。數千裡裹糧而來,至不得一望見棘闈竟去,辛苦悽涼,誰可告訴?況又有冒險赴期,風波不測,為南士之所極不忍言者乎?(載《桂陽縣誌》)

郭遠提出了湖南考生赴武昌考試的諸多不便:一是距離遠,耗時長;二是洞庭一湖,湖大風阻,風波不測。很多湖南學子知難而退,「裹足不前者十有七八」。同等情況下,每科湖廣鄉試合南北常萬有餘人,湖北除正科舉外,遺才盡收入場,最多時8000餘人中可取67名。湖南2000人中僅取15人,多時不過20餘人。

郭遠反問,難道是湖南之人才遜於湖北嗎?「徒以湖南遠而湖北近。近則赴闈易而遺才入場者多,故中者亦多;遠則赴闈難,不惟遺才絕少,並正科舉入場者皆少,故中者亦少。是湖南、湖北之科舉中試,其難易多寡至於如此懸殊者,固非其人其才為之,實其地其勢為之也。」

湖南的山川風土賦稅人文,實倍甲於雲貴、廣西,然而,湖南每科錄取的人數卻還不如這些地方。郭遠長嘆:可憐湖南!數千裡賦稅之地,漸棄為科第淪落之鄉。

郭遠這份呈文是寫給當時的偏沅巡撫金璽的。不久趙申喬接任巡撫,鑑於分闈之事沒有先例,便策略性地提出「南北分卷」,針對湖南考生錄取率之低,提出均定南北錄取指標,以保公平。但未獲朝廷批准。

康熙五十一年,潘宗洛出任偏沅巡撫,於第二年上奏「南北分闈」,他指出,這一次是九府州全體貢監生員以及九府州官員會詳請題,並且「情願自捐廩糧等項,蓋造貢院,懇求分闈分額」,結果還是被拒絕。

康熙五十五年,李發甲出任偏沅巡撫,當年即上奏請求南北分闈。他特地指出,「每逢七八月秋水時,至一派汪洋,士子赴試,實有性命之虞。」這次請求獲得硃批首肯:「即當具題」,然而仍被拒絕。

李發甲不甘心,次年再次上奏。這一次,他特別援引當年康熙於洪澤湖設立救生樁的典故以取得聖意同情:曩年聖駕巡視河工,憫念洪澤湖風波危險,設立救生樁,全活無數生靈,遐邇感戴。今洞庭之險,十倍洪澤,萬難立樁,惟有分闈一舉,可以保全士子之性命,是即洪澤湖之救生樁矣。聖恩浩蕩,莫大於此!但是,仍被拒絕。

過了三年,奉命舉湖廣鄉試的呂謙恆再次奏請,結局不得而知;雍正元年,身為御史的呂謙恆又一次奏請,最終獲得新皇批准。

3 南北分闈太難 雍正改革終告功成

三位巡撫、一任學政先後6次上奏,歷時18年,他們堅持不懈、為民請命的精神令人感動。那麼,南北分闈究竟難在何處?為什麼多次被拒絕?

其實,禮部拒絕的原因很簡單,並不是「南北分闈」的理由不夠充分,而是「科場定例年久,不便紛更」。即使康熙首肯,到了禮部仍然被無情地拒絕。

湖南要求南北分闈之際,確實「原無分闈之例」,幾任偏沅巡撫也看到了這一點,並且提出與之相類似的陝西、江南作對比,陝西、江南二省與湖南一樣也剛分省不久,但他們並沒有提出分闈的要求。因此,他們特別比較了二者之間的不同,陝西和江南並無水陸之隔,企圖以此打動禮部。

難道真的是定例不能改革嗎?其實,清朝的科舉一直在不斷地調整,但都是為了加強對科舉的監控。最根本的原因是禮部不敢觸動這一事關統治基礎的敏感神經,歷年科舉是籠絡士人的國家大事,牽一髮而動全身,湖南一旦網開一面,那麼,其他省會不會跟進?這才是他們顧忌的問題。因此,他們寧願犧牲湖南一省,也斷不肯開此先例。

雍正即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便是提出思想上反對因循守舊,緊接著便是改革科舉,「令督撫學政,會核人文最盛之州縣,題請小學改為中學,中學改為大學,大學照府學額取錄」。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呂謙恆抓住機遇提出南北分闈,很快獲得批准。

雍正元年十二月正式區分湖北湖南鄉試員額。湖北中式五十名,副榜十名;湖南四十九名,副榜九名。武舉各二十五名。這樣一來,湖南考生的公平性終得以確保。

4 18年堅持,兩百年人才輩出

南北分闈,一舉改變了湖南的命運。湖南人才自此以後迅速增長,據光緒《湖南通志》統計,從順治到康熙南北合闈的78年裡,湖南錄取的舉人人數只有326名,平均每年才4名;而從雍正二年南北分闈到乾隆六十年的72年裡,湖南所取中的舉人人數為1610名,增長到每年22名。湖南取中進士的人數,順治九年至十八年10年間只有23名;康熙三年至六十年58年間,只有42名。而雍正元年至十一年的11年間,就有41名,乾隆元年至六十年60年間,有135名,較康熙年間增加了三倍多。

可以說,南北分闈是湖南人才強省的戰略性的一環,儘管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未必都是人才,但至少為人才成長提供了一個公平的平臺,為湖南的人文教育奠定了一個好的機制。回想這18年,湖南民間的自覺與推動,官方不屈不撓不怕失敗為民請命的精神以及上層的改革,是南北分闈成功的三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8年的堅持,換來了湖南此後兩百年人才輩出的局面,徹底改寫了湖南在全國的地位。

相關焦點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記湖南科大人文學院「學而思...
    湖南科技大學立言樓B523會議室內,人文學院本年度「學而思」研究生學術沙龍系列活動正在進行,指導老師與青年學子們就學術研究進行著交流與交鋒。人文學院「學而思」研究生學術沙龍系列活動。為提升研究生綜合素養,增強其論文寫作與學術交流能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四年前,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著手創辦第一屆「學而思」研究生學術沙龍系列活動,一直持續至今。
  • 建於清代!肇慶這座古門樓氣派恢弘,前身竟是……
    建於清代!正樓題額「古崧臺」,門前一對紫端石抱鼓彰顯著端莊肅穆之態,可見昔日書院鼎盛的景況。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江韻賢 攝謝健江介紹,在明清時期,崧臺書院附近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古肇慶名副其實的文化教育區。
  • 「宰白鴨」:清代民間的頂兇賣命亂象
    (《後漢書》卷57)由此以後,頂罪代刑無代無之,而尤以清代為最甚。考察清代民間頂兇賣命的歷史,或許可為我們更為清晰地認識此種司法亂象提供一面鏡子。  清代司法中的「宰白鴨」現象  清朝嘉慶年間,名吏張問陶任萊州知府,一次,他受省按察使衙門委派,覆審即墨縣一命案。在覆問過程中,兇犯王小山對殺人罪狀供認不諱,其供詞熟練流暢,與原供無絲毫出入,似背誦好了一般。
  • 清代特色錢類——八卦花錢鑑賞
    花錢,源於漢,興於魏晉,鼎盛在明清。花錢是中國古錢幣的分支,是中國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這種錢幣由於不是流通錢,因此它的材質大都比較粗糙,中國民間把這種錢俗稱為「花錢」。「花錢」雖然具有錢幣的形態,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錢幣中的「非正用品」。
  • 雍容華貴的清代皇家玉器
    清代的宮廷玉器,正是在此之後逐步發展起來的。 到了雍正時期,雖然雍正皇帝對藝術品的追求明顯提高,甚至親自參與指導琺瑯彩瓷的設計生產,但是宮廷玉器的製作仍處於緩慢發展的階段。
  • 三山兩湖一谷!大波美圖帶你領略南國桃園醉美盛景
    今天,小編就走進南海區城鄉融合發展十大示範片區之一的南國桃園片區,用鏡頭講述帶大家領略「三山兩湖一谷」的醉美盛景!南國桃園面積約6.8平方公裡,主要由「三山兩湖一谷」組成,「三山」即平頂崗、尖峰嶺、鳳凰崗,「兩湖」即碧波湖、鴨子湖,「一谷」即桃花谷。這裡擁有高爾夫球場、南海影視城和酒店等硬體配套,還有3個樓盤小區,形成「景區+小區」的格局。
  • 「致敬2020」字述湖湘2020湖南(長沙)年度公益新聞事件(人物)發布
    5日,「致敬2020」字述湖湘2020湖南(長沙)年度公益新聞事件(人物)評選正式揭曉。6日,這些感人的年度公益事件(人物)的參與者、見證者代表將亮相「致敬2020」字述湖湘2020湖南(長沙)年度字暨年度公益新聞事件(人物)發布活動現場,為市民講述過去一年裡他們最難忘的記憶。
  • 2016年,湖南一工地挖出清代古墓,考古專家叫停:這是我祖宗
    而墓葬文化也是我國歷史中無數文化的一種,同時,如今的考古學家經常會通過出土的古墓來研究歷史進程。但是,很多人對於考古工作都非常不理解,認為他們是在褻瀆先人遺骸,好端端的非要把古人從墓裡拉出來,還把人家的陪葬物弄到各地博物館展覽。但是實際上,考古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墓葬,進行保護性挖掘。
  • 清代「文魁」牌匾重見天日 艱難躲過破「四舊」
    記者近日從河源市和平縣獲悉,該縣東水鎮大壩村外出鄉賢駱其球春節前回老家打掃樓閣時,意外發現一件清代嘉慶年間的遺存文物,該文物是一塊楷體陽刻的金字大木匾,木匾中間兩個金色大字「文魁」,系清代嘉慶年間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吳熊光與監臨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御史巡撫兩人題寫,贈予和平東水大壩村民、當年考取舉人的駱紹賓。據悉,這塊木質牌匾至今已有208年的收藏史。
  • 清代狀元奪魁年齡最小的是誰,年齡最大的又是誰?
    清代自順治三年(1646)開科至光緒三十年(1904)最後一次會試,中間共258年,舉行了112次會試,出了114名狀元,平均約二三年一次,即二三年出一個狀元(只有兩次是出了兩個狀元,可忽略不計)。據周蠟生《清代狀元譜》的記載,這114名狀元中,已確知生卒年的有72人。通過這些人的年齡材料分析,60歲及60歲以上的共有42人,70歲及70歲以上的24人,80歲及80歲以上的10人。而不滿60歲的30人,50歲以下的14人,40歲以下的5人。如此算來,清代狀元的平均壽命為62歲,而奪魁後狀元們的平均只活了27歲。
  • 清代中堂、宮保、中丞都是什麼官職?為何如此稱呼?
    在諸多關於清朝的影視作品中,類似「中堂大人」、「中丞大人」的清代官員名稱,時常出現。如此稱呼既不能表現出官員對應品秩,又無法彰顯官員對應職權,時常讓人迷惑,如此稱呼到底對應何等官職?在清代「九品十八級」的官制體系中,又屬於何種行政級別?
  • 清代四位桐柏蒞山名士:潘耒、仇兆鰲、齊周華、張聯元
    在我國的清代時期,道教雖說已經不復往日之繁榮,但歷經千百年的傳承,仍有許多人對道學非常熱衷,今天就為大家分享清代四位桐柏蒞山名士:潘耒、仇兆鰲、齊周華、張聯元。康熙十八年以布衣試中「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編修《明史》,尋充講日起居官注,纂修《實錄》、《聖訓》。又充會試同考官,稱得士,名益盛。忌者頗眾,坐浮躁,降調歸。後康熙帝南巡,復職原官。大學士陳廷敬欲薦起之,力辭不就。潘耒性好山水,歷遊名勝,天台是其傾心仰慕之勝境,觀賞特詳,暢遊一月有餘,寫下多章詩文。
  • 數字福建:追夢「四化」十八年
    十八年來,數字福建建設先行先試、開拓創新,為數字中國積累了豐富鮮活的經驗,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4月22日至24日,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舉行。走進會展的8號館數字福建館,八閩大地數位化建設的精彩畫卷撲面而來,這裡集中展示著福建在電子政務和數字經濟等方面的建設成就。
  • 王馨成湖南旅遊宣傳片主角 在邵陽拍了什麼?
    湖南旅遊形象宣傳片來隆回、新寧拍攝 侗族歌手王馨成新湖南新旅遊宣傳片主角 湖南省旅遊宣傳片3分鐘版由湖南電視臺經視頻道攝製,5月28日在長沙啟動,將分赴長沙嶽麓山、湘西鳳凰、張家界武陵源、湘潭韶山等全省主要旅遊景區進行為期20天左右的外景拍攝。6月8日,攝影組來到隆回拍攝虎形山—花瑤;6月9日在新寧崀山拍攝。
  • 「以美育人,培育有大愛情懷的醫者」,湖南中醫藥大學藝術教育成果...
    三湘都市報12月28日訊(通訊員 王曉鳳 記者 劉鎮東 黃京)「把藝術教育作為學校培根鑄魂重要載體,讓藝術教育與專業人文教育相結合,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培育有大愛情懷的新時代醫者」,這是湖南中醫藥大學許多默默奉獻的藝術指導老師們懷揣的一份美好願望。
  • 口述歷史|民國十八年,西北大年饉中的閃光人性(1)
    民國十八年於奔騰的歷史長河裡,成了西北人民心中永遠的痛。像風捲走了塵埃,塵埃卻還在空中,而後靜靜地落下來,落在了心裡,若不再被記起,就會像塵埃一樣消失。    口述歷史|民國十八年,西北大年饉中的閃光人性(1)  大西北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這一年西北大旱,有人說是百年不遇,有人說是三百年不遇。
  • 水果籃子:曾收刮萬千少女心的生肖奇緣終在十八年後捲土重來
    十八年後捲土重來依舊能甜炸你的少女心。雖然新篇主要以漫畫劇情為主,但大傢伙也可以當成重製版來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份童年的美好回憶吧!十八年後依然英俊愛笑的校園王子草摩由希。不管給我多少個十八年,我大概都遇見不了這樣的男神吧?還有校園王子身後強大的後援團。另一方面,小透的好友們也依舊有趣。太妹小魚和電波女小花,小編小時候非常喜歡小花,她弟弟也非常可愛,簡直就是電波一家人。還有熟悉的小透版家居服,以前總覺得這件衣服很醜,現在卻覺得還好?紫吳也跟記憶裡一樣溫柔。
  • 清代的駢文性靈說
    作者:張作棟(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副教授)  袁枚於清代詩歌領域提倡「性靈說」,其實在駢文領域也有性靈說,主其說者是較袁枚年輩略晚而與之有交往的吳鼒()。
  • 清代書法三十家
    在樸學學風中成長的金石、考據學,讓人們重新發現了秦漢、北朝書法的藝術價值,從而形成清代書法發展的新格局。從這個意義上說,清代是我國書法史上的轉型和總結時期。康熙十八年(1679)開博學鴻詞科網羅各地碩儒,他被當地政府強行送往北京,卻堅辭不入,終未應舉。其終於舊朝的行為雖有歷史局限,但剛直不阿的氣節還是為後人所稱頌的。他還是清初的重要學者,對先秦諸子的研究在清代學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同時長於醫術,尤精婦科。學問道德都為當時所重。 傅山工書,與其為人一樣,反對矯飾造作,「不信時,但於落筆時先萌一意,我要使此何如一勢。
  • 尷尬:由於謝娜不會英語,湖南衛視要求她與奧斯卡終身評委換座位
    序言:湖南衛視近日上線一個綜藝節目叫《巔峰之夜》,類似於《中國達人秀》,但是想做成「世界達人秀」,走國際化路線,邀請的四個嘉賓都很「國際化」。唯一的男性嘉賓大衛·福斯特,是歐美樂壇教父級的製作人,17座葛萊美獎杯獲得者,一點中文都不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