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傳說:冬至吃一口餃子就分開了天地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大吃國,古人過冬至吃啥?
吃餃子唄!
關於餃子的起源,民間最為喜聞樂道的版本是:張仲景為了給人驅寒治病,發明了「嬌耳湯」。這是個美好的故事,然而事實並不如此。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阿斯塔那村的唐墓、重慶市忠縣的三國古墓、山東滕州春秋墓葬中都發現了餃子。所以,從出土文物的角度來看,餃子源於我國己有兩千多年歷史了。但是,餃子以前並不叫餃子,而是餛飩。在北方,餃子和餛飩不是一回事,而南方則保留了這種稱呼。
回到開始的話題,冬至為啥吃餃子。國外學者李約瑟在著作《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指出:「渾沌留下的最古老的遺蹟,就是今天中國人普遍食用的餛飩,餛飩即混沌二字換上食字旁」。
《山海經》裡盤古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天和地混沌一片,像一個雞蛋一樣,盤古就在雞蛋裡面」(「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後來,盤古從混沌中出來,才分開了天地,創造了這個新世界。
不管是方的餛飩皮兒,還是圓的餃子皮兒,裹上餡兒,都象徵著混沌天地一團包的格局。
冬至的最初的意義,是一年的開始,白晝開始變長,有天地重開、萬物初萌的特殊意味。所以在這一天,咬破餛飩便開闢一道新天地。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它的食用重要性不在於果腹充飢,而是一種莊嚴神聖的添福添壽添吉祥的儀式。
如果將這些過程和講究看作一個完整的儀式,吃餛飩(餃子)顯然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