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關於《離騷》的爭論太多了

2021-01-09 待曉兒

《離騷》在創作之後就飽受爭議,從其「含義」到「體裁」,再到創作背景,很多方面都存在爭議。

下面從分別對其「含義」、「體裁」、「創作背景」進行分析。

第一、「離騷」的含義至今尚未確認,很多學者對其進行探討

「離騷」是什麼意思,主要有三種說法。

離愁說: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

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王逸在《離騷》的註解當中講:

離,別也;騷,愁也。

兩人的差別在於,王逸認為「離騷」是離別的憂愁;而司馬遷將「離」作為動詞,通「罹」,意為遭受。但二人都認為「離騷」是屈原被放逐之後的憂愁。

這種說法流行最為廣泛,容易被人理解。

離別說:這種說法曾經流行過,但是在近代被朱季海先生在《楚辭解故》當中推翻了。

持此種觀點人,其依據來自於《離騷》原文:

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所以,離騷就是「離別」。但是朱季海就用了這一句同樣的素材對這個觀點進行了反駁。

他說,屈原既然「不難夫離別」,就說明屈子之愁有大於離別者。

這一論證十分精彩,一錘定音,自此「離別」說被淘汰。

牢騷說:有人認為「離」與「牢」其實是一個字,只不過是因為楚地方言的差異。所以,「離騷」就是「牢騷」,《離騷》的創作就是屈原所發的牢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持此論,在《次子瞻見寄》中有句:

賈生作傳無封事,屈平憂世多離騷。

除此之外,《漢書》的作者班固也認為屈原「露才揚己,憤懟沉江」,其實是抒發「牢騷」的行為。

第二、「離騷」的體裁在漢代爭論嚴重,《文心雕龍》的說法最為可信

《文心雕龍·辨騷》一文當中稱《離騷》是:

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

是說《離騷》的創作在《詩經》誕生之後,漢賦興起之前,是在北方為文學主流的情況下出現的南方文化代表。其韻律優美,篇幅較長,那麼到底應該歸屬於抒情詩歌還是經傳文章呢?這在漢代有很大的爭議。

漢武帝喜歡《離騷》,所以淮南王就為《離騷》作傳,他認為《離騷》繼承了《詩經》的傳統,有著「哀而不怨」的風格,所以應該是儒家經典。

但是班固反對,他認為屈原在《離騷》當中所寫的故事在《左傳》等儒學經典中都找不到依據,並且因為不受重視就沉江自殺的行為是為了彰顯楚王的昏庸,即所謂「露才揚己」、「憤懟沉江」,所以不是經傳,但文辭雅麗,是一篇優秀的詩歌作品。

除此之外,王逸認為《離騷》所記事件雖然找不到依據,但其精神確實是符合儒家精義的,所以應該是儒家經典,漢宣帝、揚雄等人也基本上持此觀點。所以漢代《離騷》又叫做《離騷經》。

這個問題在當時爭論很大,後來經過劉勰的辨析,認為《離騷》:

取熔經意,自鑄偉辭。

即他從作品的形式、內涵等等因素入手剖析,判斷《離騷》是一種創造性的詩歌,代表了南方文學的特徵,而不是儒家經典。

自此,《離騷》是詩人寫作的詩歌這一觀點逐漸被人接受,不再將其劃入儒家經典範疇。

第三、「離騷」作於何種情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離騷」的寫作有人認為是一氣呵成,也有人認為是分時段創作。從現今留存下來的版本來看,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認為是一次性創作的觀點,其中有一點是出現了悖論。

持此論調的學者認為,屈原投江而死,這種想法是在寫作《離騷》的時候萌生的,所以付諸了實踐。其依據就在於《離騷》當中多次提及了「彭鹹」這個人名,表露出要向彭鹹學習的想法。

悖論就在於此!

「彭鹹」根據現有文獻,只能確認是上古不得志的先賢,但其如何死法沒有任何記錄。而其「投江自殺」的說法是根據《離騷》而來。

也就是說,因為屈原最終是投汨羅江自殺,而《離騷》當中多次提到「將從彭鹹之遺則」等話語,所以推斷彭鹹是投水而死。然後又通過「彭鹹是投水而死」的推斷,來論證屈原在寫作《離騷》時就已萌生死志,想要投汨羅。

這就是一個悖論,用「觀點」來論證「觀點」,是沒有科學性的。

所以,《離騷》是屈原在不斷貶謫過程中逐漸創作的可性能更大一點,其創作背景是一系列的不得志。

《離騷》的爭議到現在依然有很多,比如其內容當中提到過的很多植物、詞語等等,在當時都是楚地方言。即:

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

可惜的是,這些內容在漢代之後就完全失傳,所以很多內容到今天已經不可考證了,由此引發了很多的爭論。

相關焦點

  • 古文中的「離騷」二字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屈原要以此為詩名?
    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為何他的詩集名字是《離騷》?「離騷」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曾經很多人認為「離騷」就是「離別」。還有人用《離騷》原文中兩句詩來說明,認為屈原已經解釋過了: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朱季海先生在《楚辭解故》裡面對這種說法進行了批駁,有意思的是其論據用的也正是同樣的詩句。
  • 離騷原文及譯文教案
    (王國維)3.關於楚辭「楚辭」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亦稱「楚辭體」。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有用「騷」指代楚辭的,故稱「騷體詩」。楚辭發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
  • 解析《離騷》,男神的隕落可與日月爭輝
    《離騷》作為屈原的最重要代表作品,文辭是非常深奧的,大部分人讀起來可能不容易。讀不懂,但我們仍然特別設定一個節日甚至還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來紀念,為什麼要紀念?紀念一個我們誰也讀不懂的一個詩人?但有沒有可能讓我們讀懂一點,他到底在講什麼?小編的解析,只是想吸引大家坐下來,讀進去,讓大家更容易走近屈原,了解他,理解他。明白為什麼要紀念,而且不忘卻這紀念。
  • 《離騷》抒情主人公求女,漲知識,建議大家都看一下!
    《離騷》抒情主人公四次神遊,並且還有三次求女。求女和神遊共同構成《離騷》浪漫的基調,是《離騷》浪漫之舟的雙槳。抒情主人公的求女和神遊一樣,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並且都是未能遂願。《離騷》的求女情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意蘊,對神話傳說的利用和改造進行得極為成功。
  • 長沙篆刻將登米蘭世博會 百枚方石展《離騷》
    長沙篆刻將登米蘭世博會 百枚方石展《離騷》 2015年06月04日 09:10   來源:長沙晚報
  • 楚辭取名:600個《離騷》裡古意盎然、意象優美的名字集錦!
    關於名字最早的敘述,應該就是屈原的《離騷》,其中也記錄了他的祖先和姓氏來源。「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15天篆刻《離騷》全文 林旭平篆刻作品亮相米蘭世博
    在眾多體現湖湘特色文化中,最讓人期待的是,湖南篆刻藝術家林旭平雕刻的《麥香萬裡,生命之源》和系列篆印作品《離騷》,將作為中國館重要藝術展品出現。據了解,林旭平還將在現場向觀展遊客表演中國篆刻藝術,並將自己篆刻的145個參展國家國名印章,作為禮品贈送參展國展館收藏。 這位深藏不露的高人,其作品一鳴驚人。
  • 李健的「此處省略一萬字」,除了10個成語和一段《離騷》還有啥?
    李健的「此處省略一萬字」,除了10個成語和一段《離騷》還有啥?李健的文學細胞是出了名的,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之前在參加《我是歌手》的時候。李健只是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耿直和幽默,在《好聲音》的舞臺上,健哥的文化底蘊就開始大放異彩了。
  • 書法:米芾31歲時所書《離騷經》,字字精工
    米芾書《離騷經》系小行楷,但是大量筆法和結構仍屬楷書範疇,且字跡稍小。原墨跡為紙本冊頁。凡二十六開,每開二幅,每幅五行,每行字數不一。幅縱三十五點五公分,橫三十一點二公分。共2494個字。  此帖為米芾31歲時所書,此帖端莊流利,字字精工,與米芾晚期作品的曠達瀟灑,不入流俗,沉得痛快,有所不同。
  • 詩中常說「夜未央」,西漢皇宮也叫未央宮,未央到底是啥意思?
    古文中經常看到「未央」一詞,未央到底是啥意思呢?先查出處。《詩經》這個詞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庭燎》,有句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夜未央,夜很好理解,夜晚之意;未很好理解,沒有的意思;難點在於央。
  • 屈原《離騷》注音與解讀
    《離騷》是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一首最長的政治抒情詩。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顓頊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輝大名。即使花兒謝了,那又有什麼悲傷,最痛心的是,眾多的香草已經發生了質變。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那些個黨人爭著貪利奪權,孜孜以求地追逐著功名利祿。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他們都猜忌著別人而原諒自己,彼此間勾心鬥角,相互嫉妒。忽馳騖wù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像他們那樣竭盡全力去爭權奪利,實在不是我內心所要追求的東西。
  • 純妃總是蘸著茶水在桌子上寫春和兩個字 「春和」到底是什麼意思?
    純妃總是蘸著茶水在桌子上寫「春和」兩個字,那麼「春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春和正是富察傅恆的名字,富察傅恆,字春和,這是他的小字。可見純妃確實心心念念的都是傅恆。在網上搜索一下「春和」這個詞,會發現其出自《漢書·文帝紀》,意思是春日和暖或春風和煦。表面上看和富察傅恆沒有半點關係,但是如果去搜索富察傅恆的資料,便會發現富察傅恆的字號正是「春和」。
  • 廾匸是什麼意思含義 廾匸兩個字怎麼讀拼音標準發音
    而且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比如說「廾匸」,想必很多網友都不知道這個「廾匸」是什麼意思吧?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廾匸是什麼意思含義廾匸兩個字怎麼讀拼音標準發音  其實關於「廾匸」的意思是什麼,理起來還是比較簡單的
  • 經常見到的「未央」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未央」很明確,就是還沒有消失的意思,夜未央,就是黑夜還沒有過去,更確切地說就是天還沒亮。而這一句還有另外的解釋,說「未央」就是還沒有到達一半的含義,是君王用以自警的,不時驚醒,擔心誤了早朝。但這樣的說法其實略顯牽強,無法解釋後半句。而「未央」確實也有「未半」的含義,見於漢武帝所作的《李夫人賦》:託沈陰以壙久兮,惜蕃華之未央。
  • 黃庭堅說杜甫作詩韓愈作文,無一字無來歷,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和老街一起,把下面這幾種情況分開探討一下,您看看這種事到底應該怎麼判斷呢?一、讀者的牽強附會 王國維說張惠言深文羅織晚唐著名花間詞人溫庭筠有一首《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 農村人常說的「寡婦年」是啥意思?2019到底是不是「寡婦年」呢?
    農村人常說的「寡婦年」是啥意思?2019到底是不是「寡婦年」呢?大家都知道年前年後大部分都是好日子,並且在這一段時間村裡有很多要結婚的。在冬天結婚的年輕人比平常日子還要多出很多,一談起結婚這兩個字,其實在農村中對於這兩個字的禁忌話題也是有很多的。
  • 離騷 [全文 朗誦 注音 翻譯]
    只要我的情感堅貞不易,形消骨立又有什麼關係。掔(lǎn) 木(mù) 根(gēn) 以(yǐ) 結(jié)茝(chǎi) 兮(xī),貫(guàn) 薜(bì) 荔(lì) 之(zhī) 落(luò) 蕊(ruǐ)。我用樹木的根編結茝草,再把薜荔花蕊穿在一起。
  • 關於國慶節的詩句詩詞 每一句都是濃濃的愛國情
    10月1日是國慶節,也是祖國母親的生日,在這一天舉國歡慶,共同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你知道哪些關於國慶節的詩詞呢?   關於國慶節的詩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戰國。屈原。《離騷》)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唐。戴叔倫。
  • 泰山上刻的兩個字,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二」二字在泰山的石刻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很多遊客都不明白這兩個字的意思,據說原來有一個日本的遊客來到泰山,看到這兩個字之後,不明白什麼意思,就詢問其他遊客,但是現場的人卻沒有人能解答。當時的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郭沫若知道這件事情後,解釋說,這兩個字是「風月無邊」的意思,「」是古代「風」(feng)去掉周圍得到的,而「二」是「月」去掉周圍的邊得到的,所以解釋為「風月無邊」。郭沫若這樣的解釋是很有道理的,古代文人墨寶中有很多這樣故意寫的,但是他只是解釋了這兩個字的意思,並沒有解釋這兩個字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