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曾在被玉皇大帝任命為「弼馬溫」,在取經途中,悟空因此曾被豬八戒和妖精多次取笑過。在歷史記載中,均為出現過弼馬溫這個官職,事實上是《西遊記》 作者虛構的, 雖然在明朝有管御馬的機構,始設於吳元年九月(1366年)九月,名稱御馬司,正五品,掌御廄馬匹。那吳承恩為什虛構個官職叫「弼馬溫」呢?
實際上,我國古人歷來就有猴入馬廄可避馬疫的認識,並屢屢見諸記載,「弼馬溫」不過是闢馬瘟的諧音而已。
北魏人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說:「常系獼猴於馬坊,令馬不畏,闢惡,消百病也。」唐人韓鄂在《四時纂要》一書中也曾說過:「常系獼猴於馬房內,闢惡消百病,令馬不著疥。」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描述「馬廄蓄母猴闢馬瘟疫」之說。據說,東晉大將軍趙國的馬突然死了,有人用一隻猿猴樣的動物救活了它,所以後人便常在馬廄中放一隻猴子,認為這可以使馬不得瘟疫。在陝西發現了一幅木刻的民間畫,叫《庇(弼)馬瘟(溫)》,畫著的是一個猴子拿著一個大紅桃子,它的肩膀上蹲著一個小猴子,用手怯生生地指著那個桃子,後面是一棵松樹。這《庇馬瘟》的畫,實際上用在過年的時候貼在馬圈、牛圈、豬圈上面。
「馬」與「猴」的還有一種特殊關係,還很早就被移用到了工藝品的創作之中。例如,有一種常見的工藝品,把一隻猴兒置於馬背之上,構成一幅吉祥圖案,名曰「馬上封侯(猴)」。
無論是「弼馬溫」還是「馬上封侯(猴)」都是古往今來的中國民間對美好夢想的希望,希望養馬順利,或著是官場中人盼望著儘快升遷,此類文化寓意經久不衰。吳承恩根據一些傳說和記載,便杜撰出了一個「弼馬溫」官兒,而且巧妙地運用幽默詼諧的筆調,將「闢馬瘟」三字的諧音化成「弼馬溫」這一官職的,而且顯然是頗具科學性,且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