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裡的不慶壽,不是為父母不慶壽,而是說有父母在不能為自己慶壽。「有父母不慶壽,無子孫不賀喜」到底有什麼說道,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大家知道,過生日和過壽在人的一生中都要重複好多次,雖然過生日和做壽都在於祝福、慶賀健康長壽,但在過生日時因年齡的不同也是有區別的。小時候叫過生日,六十歲以後叫「過壽」。
六十歲,稱為花甲之年,人們以前用天幹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正好六十年為一個循環。人們也就認為人到了六十歲也就是該做壽的時候了。過壽有過壽的說法,人們認為,小孩子、年輕人做壽是不妥的,要折壽。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也就是到了六十歲方可做壽。
不過,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年齡到了六十歲也是不能做壽的,因為有句話叫「尊親在不敢言老」。除了天大地大,就是自己的父母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兒女們永不能忘的,「百善孝為先」。
父母對於我們的恩情大於一切,所以我們最應該感恩的就是我們的父母,父母健在應該給父母添壽、做壽。
既使六十、七十歲只要父母健在,自己就依然是個孩子,所以才說有父母在不能為自己慶壽。
「無子孫不賀喜」意思就是說、沒有子孫後代的人不去參加賀喜的事。沒有子孫後代的人在農村稱為絕戶,也就是說以後這戶人家就沒了繼續香火的人了。
一般賀喜的事不是結婚就是生子,而去賀喜又少不了說一些吉利的恭維的話,對於自己心裡上也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就算是聽到別人說起孩子的事,自己的心裡也難免會有些傷感,因此去賀喜去倒不如不去。
當然,現在的人已不像以前滿腦子的封建意識,有很多一部分人己不在乎這個,「沒子孫不去賀喜」這句話也不是絕對的,這要看每個人的心態。
小編倒認為,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絕戶人家也許過得更幸福,人常言:「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其實有女兒和有兒子都一樣。
來到這個世界不容易,只要有個健康的心態,就是沒有子孫後代也要該賀喜就賀喜,開開心心的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