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 15" mid 2014 from @hzlzh)
先放一張老 MacBook 的舊照,貼紙裡滿是回憶。之前二手出掉的時候,買家說也很喜歡就沒撕下來,一併送了,希望她在新主人那裡可以繼續發光發熱。
說起來,新款 TouchBar MacBook Pro 15" 上手已經差不多兩周了,今天我會和大家分享一下平日裡的使用感受,以及我對 MacBook 周邊產品和配件的選擇。
整體使用感受很棒,有驚豔的地方,也有一些不爽槽點,待我一一道來。
4個不爽要吐槽:
1. ESC 鍵的設計手感欠佳
視覺上,ESC 按鍵尺寸較小,位置還稍微偏右。好在蘋果做了一個較大的容錯區域,所以不會出現按空的情形,保障每次都能敲對。
但是,手指無法長時間放在 ESC 鍵上,會不停地誤觸。由於是虛擬按鍵,當手指搭在 ESC 上時,會反覆觸發按鍵工作,電腦也會「噗噗咚咚」的提示音響個不停。(舊版物理按鍵不會這樣)
解決方案:考慮外接一個鍵盤,機械鍵盤黨可能表示壓力不大,但像我這種原生黨只能慢慢去習慣咯。
(ESC Key from TouchBar MBP)
2. 觸摸板寬度過大,容易誤觸
習慣了快捷鍵操作的朋友,一般左手大拇指會靠近 Command 鍵,但當使用新款鍵盤的時候,大拇指側面會經常接觸到觸摸板區域,尚不知蘋果有沒有防誤觸的機制,但是敲字的時候左手會有一些凹凸不平的異物感,並且會出現誤觸情況。
解決方案:習慣就好,但願蘋果下一代會改善這裡。
(新款觸摸板是原來的 2 倍)
3. Touch Bar 實用度不高,形同虛設很蛋疼
比如打字的時候,底部不斷的閃現各種語義分析和詞組提示,幹擾視線不說,真心沒必要開銷這資源,關鍵是沒有提供關閉的選項。
大部分支持了 Touch Bar 的 App 提供了高頻操作的快捷按鈕,但是,對於快捷鍵用戶來說難免顯得有些畫蛇添足。
Touch Bar 右側區域只支持定義最多 4 個按鈕,個人認為不夠,為了把我常用的 Launchpad 和 亮度調節 按鈕顯示出來,我只能幹掉了其中 2 個默認按鈕。
Apps 開發商們似乎不是很積極,開發跟進熱情不足,這讓支持 Touch Bar 的 Apps 屈指可數。
解決方案:眼不見為淨,另外繼續等各大廠商更近對 Touch Bar 的支持,比如網易雲音樂 for Mac 就已經支持了 Touch Bar,動作非常麻利嘛。
(Touch Bar 右側布局)
4. 電源插孔體驗倒退,懷念 Magsafe 的安全感
雖說如今 USB Type-C 接口變成 4 個,想插哪裡插哪裡,但是畢竟插孔較小,比較塞。如果再遇到線被扯走的情況,電腦很可能會飛出去,可怕不敢想,更加懷念 Magsafe 的磁力設計了。
解決方案:拔線時要小心一點,另外可以考慮一個正在眾籌的 Magsafe 擴展配件,文末會介紹到。
(4個 Type-C 接口)
4個很爽要感嘆:
1. 鍵盤手感大幅提升,指紋識別是王道
說實話,拿到新本的第一刻,我就被鍵盤的手感和聲音反饋給吸引住了。可能是因為體驗過上一代蝶式鍵盤的渣手感之後,我對這次的改進莫名感動。這不是就是它原本該有的手感麼,多的也不奢望什麼。
總體來講,敲字非常爽快,聲音清脆有力,甚至有一絲青軸的感覺,鍵程也增長了不少,誤觸率大幅降低。
另外指紋識別真的很贊,開蓋摸一下就解鎖了,App Store 也不用反覆輸密碼了,這個必然是今後筆記本的大趨勢啊。
Tips:本次蘋果推出了新的中文鍵盤布局,大家下單前注意選擇(個人喜歡英文精簡布局)
(中文鍵盤布局)
(原版英文鍵盤布局)
2. 外觀設計令人嘆服
新的太空灰的配色低調內斂,超薄外觀堪稱絕美,十足的藝術品檔次。重量輕,待機長,便攜性很好,又是一枚裝 x 利器。
3. 性能強勁,SSD 速度爆表
問:21 世紀哪些東西能改善日常生活體驗?答:必須有 SSD。
一張圖說明一切,2GB/s 這樣的讀寫速度,硬碟已不再是運行速度的瓶頸,是時候把鍋丟回給 CPU 了。
(測速工具: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app)
4. 視頻影音體驗一流
更窄的邊框設計帶來了全屏模式下更好的沉浸式體驗,亮度增加之後白天看片也毫無壓力,另外這兩周體驗下來,音響的效果著實不錯。
好了,吐槽到此為止,進入下一個環節:為了進一步優化 MacBook 的使用體驗,還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呢?
MacBook 硬體什麼值得買?
1. 轉接線:USB-C 轉 USB
這根線通常建議是隨機器購入,畢竟目前 USB 口的設備還是主流,為了應對不時之需,備一個防萬一嘛。
Tips:如果有 ThunderBolt 需求,可以同時再來一根雷口的
2. 轉接器:Type-C 三合一轉 VGA/HDMI/Type-C
這個配件就厲害了,適合經常有外接或者投影需求的用戶,亮點是 VGA 和 HDMI 接口一鍋端,不用再擔心目標設備的接口類型。電視、投影儀通吃。
3. 轉接線:USB Type-C 轉 Lightning
最終,我買了一根官方線,兩根第三方線,如此:家裡一根,公司一根,背包備一根,基本覆蓋了手機充電的各種場景。
4. 轉接線:USB Type-C 轉 USB Type-C
這跟線很奇葩,兩頭都是 Type-C 口,我在 TB 找了一圈沒找到中意的,於是就忍痛買了根官方的,用途是用筆記本直連一些新潮的有 Type-C 口的設備,比如:三星 T3 移動硬碟、小米移動電源(高配版)等。
Tips:預計未來 Type-C 接口的設備會逐漸成為主流
5. 額外配備的一個電源適配器
適用於公司和家裡兩處都會用本的朋友,如果不想背一個重重的適配器在包裡,建議多入一個,兩地即插即用,體驗更佳。
Tips:官方的 Type-C 接口適配器不帶線,需單獨購買接線。
6. 存儲設備:固態(SSD)移動硬碟
比如我的 三星 T3移動硬碟,分了兩個區,一個用來做 Time Machine,一個用來做大文件中轉,超小精巧,方便攜帶,傳輸速度爆表。
7. BreakSafe Magnetic USB-C 電源線
這是一個很有名的眾籌項目,最終我還是被上一代電源適配器的設計徵服,如果你也一樣,那麼可以考慮一下這個項目。
8. 5合1 USB-C 轉接口
適合數碼發燒友,特別是攝影愛好者對讀卡器接口較大時的選擇。
Tips1:
不要貼屏幕膜和鍵盤膜!
不要貼屏幕膜和鍵盤膜!
不要貼屏幕膜和鍵盤膜!
Tips2:為避免廣告嫌疑,以上配件請自行在電商平臺檢索
至此,配合上面提到的這些周邊硬體,當我們再使用新款 MacBook Pro 的時候,體驗會好很多。今後再買其他設備的時候也優先選擇 Type-C 口的就能一根兩頭都是 C 口的線走天下了。
關於 Type-C 這個接口,現階段可能會有少許的不便,但必然是未來的大趨勢。既然蘋果以身作則,那麼我也甘當白鼠 :)
讓我們一起迎接一個 USB 線再也不會插反的未來 !
最後,應之前幾位讀者的留言,附一張我最新 WorkSpace 的照片(桌面圖標浩凌亂,哈哈)
⌘ 點擊「閱讀原文」排版更佳(含文中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