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馬蜂並不可怕
胡蜂「咬人」才致命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譚江麗是國內僅有的幾名研究胡峰的專家之一。譚江麗介紹,其實現在社會上把「馬蜂」這個名詞給叫混了,馬蜂並不可怕,能夠襲人致命的是胡蜂。消防隊員捅下來的不一定都是馬蜂窩,也有胡蜂窩,發生在陝西的「蜂災」就是胡蜂所為。
譚江麗說,馬蜂和胡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蜂類。胡蜂是一個廣義的稱呼,其下分為6個亞科,包括馬蜂亞科和胡蜂亞科。「馬蜂相對比較溫和,一般有人接觸後,它會先發出警告,碰一下之後馬蜂飛出來一會兒又回巢,反覆多次它才會攻擊人,而且毒性也不大。」譚江麗說,由於了解馬蜂的習性,她有的時候赤手空拳的「挑釁」蜂巢,被蜇兩下也無所謂。胡蜂屬於胡蜂亞科的胡蜂屬,可以襲人致死的在我國有17種,「遇到胡蜂,必須把自己包得嚴嚴實實。」
對專家來說,看一眼就知道馬蜂和胡蜂的區別,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通過觀察蜂巢也能看得出來。一般馬蜂窩比較小,到了秋季最多一個蜂巢裡不會超過250隻馬蜂。但胡蜂的蜂窩就像「葫蘆包」一樣,內部像一個龐大的帝國,多層倒懸,它的巢可地上可地下,大的內部能容納4萬隻胡蜂。「胡蜂非常狂躁,碰一下一窩全部出動,而且蜂毒非常強,一個小時就可致命。所以看見蜂巢必須區分是馬蜂還是胡蜂,若是胡蜂一定要躲得遠遠的。」
探因
城市蜂群為何越來越多?
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楊紅珍介紹,在郊區,蜂類一般都在樹林裡或農村人家房簷下築巢,它們多覓食蜜源性植物,而城市裡由於人類活動頻繁,並不適於築巢生活。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城市中的蜂窩擾民情況越來越多。關於馬蜂和胡蜂「進城熱」的原因,不少人士都認為目前城市的綠化環境變好,樹木增多,加上建築物比較適宜築巢,因此蜂窩在城市中越來越常見。
譚江麗則認為,更重要的是城市也給蜂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因為馬蜂和胡蜂都有「肉食性」一面,成蟲到外界捕食撕餵給幼蟲,自己也吸食花粉花蜜。「它們食性很廣,能逮到的東西都吃,包括放在外面的肉,它也會啄了吃。比如墨胸胡蜂,最喜歡活躍在垃圾堆附近,因為它們最喜歡吃蒼蠅。」
此前曾有說法稱,全球氣候轉暖導致蜜蜂、黃蜂和胡蜂開始出現在以前看不到它們的地方,有媒體稱「美國阿拉斯加被毒蜂嚴重叮咬的報告人數增加了6倍」,甚至將毒蜂叮咬激增列為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負面影響之一。
對於這種觀點,譚江麗說:「氣候變暖對它們也有影響,如果春天來得早,它們就出現得早。」而城市的冬天溫度偏高,也使得越冬的蜂王在更容易存活。
馬蜂和胡蜂的適應力都特別強,因此擴散得也很快。譚江麗介紹,之前法國僅有一個胡蜂巢,但僅過了三年,胡蜂的足跡遍布了法國領土的三分之二。「它們也有天敵,一些猛禽還有寄生蟲,但是天敵的減少導致對蜂群的控制力有限。其實每年秋天繁殖出來的新女王胡蜂99%都會死掉,但是僅剩的1%也能保證它第二年的數量。」
提示
如何應對城市蜂群
馬蜂和胡蜂在我國的分布範圍比較廣,譚江麗說,其實馬蜂和胡蜂聽起來很可怕,但實際上它們也一定程度上造福人類,一些森林害蟲都被它們吃掉了。「它發源於這裡,又有這麼強的適應能力,根除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要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方法,主要就是防。」
避免「招惹」大蜂群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馬蜂蜇人毒性較大,中毒後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對過敏性體質的人甚至可能引起急性腎功能、肝功能衰竭,應注意防範。其實,馬蜂蜇人事件中絕大多數是人在主動攻擊蜂巢時遭到報復。市民如果遇到馬蜂不要驚擾,零星幾隻蜂在身邊飛舞騷擾時不必理會,蜂停落在頭上、肩上時,輕輕抖落即可,不要揮趕、拍打,要儘快離開,以免它發出信息招來群蜂攻擊。
接近胡蜂需戴護具
對於城市裡的居民來說,如果是馬蜂窩,即使長在家裡其實也沒太大問題。如果是胡蜂窩,那麼一定要早發現早清理,不能給它們發展的時間,有時它們一夜時間就能築成個能容納幾萬隻的大巢。譚江麗建議,與胡蜂的距離不要少於10米,如果接近一定要戴護具。
市民只要提前在後窗外、窗臺下噴灑一些殺蟲劑,就能有效避免馬蜂和胡蜂在自家窗外築巢,此外,減少在房前屋後種植多汁類植物、不在室外空地擺放沒有掩蓋的糖類食物及飲品,都可以避免蜂群集結。
化妝品和酒易招蜂
目前很多化妝品內含的化合物氣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容易招蜂,酒味也是如此,所以夏季出行前最好不要飲酒,也不要塗抹過多的化妝品。去野外時,可戴帽子、穿深色長衣褲加以防護。
如果被馬蜂蜇傷,應立即用手擠壓被蜇傷部位,擠出毒液,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紅腫和過敏反應,或立即用弱鹼性液體洗敷被蜇處,中和蜂毒的酸性,減弱毒性,也可起到止痛的作用。如果有洋蔥,可以洗淨後切片在傷口上塗抹,還可用母乳、風油精、清涼油等去除蜂毒。如果被胡蜂蜇傷,或被馬蜂蜇傷者呼吸困難、呼吸聲音變粗、帶有喘息聲,要立即送最近的醫院急救。